..续本文上一页不开机─是你急,而非我急
以我平日即很少跟别人连络,所以即使闭关一年也没关系,即使出国两个月也没关系。因为有关我的事情,本来就很单纯的,而且都已事先规划好了。
或问:那你又何必用手机呢?其实,我的手机是拿来当公共电话用的。即要用时,才开机;而用过后,即关机矣!所以即使留言给我,也不见得有用;因为我乃未养成「无事去听语音留言」的习惯。
记得,最初于山上时,乃未装电话。所以有些人就跟我说:「法师!还是去装电话吧!至于钱,您且不用担心。」我说:「我非担心钱的问题!而是担心会噪音频繁。」他们又说:「如果有急事找你,该怎么办?」我说:「急是你急,又不是我急。」
在座各位,你也敢回答说:「急是你急,而非我急吗?」相信在今天的社会中,没几个人能这么笃定而悠哉的。
不忙不乱.悠闲自在,乃人间的「剩闲」也。
于是很多人都说我有福报,然不是因为我有钱而说我有福报,而是因为我有闲而说我有福报。所以,云何有福报呢?乃竟成为人间的「剩闲」尔!什么意思呢?剩者,就是局外人也。如有些人常骂人说:「你到一边凉快好了!」于是听者,就觉得很难过,好象被剥夺了什么权利。而我这种人,却挺喜欢别人请我到一边凉快,当局外人去。
甚至如有人批评你「不务正业」,你听了也不会有什么好受的。而我却是笃定地:以「不务」为「正业」也。于是既以「不务」为「正业」,又怎能不悠闲自在呢?
共业中的不共者
这也就是我今天所要讲的主题:如何成为共业中的不共者?以资讯时代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忙、茫、盲,这是共业使然。要凭个人的努力,而改变时代的共业,我觉得是很困难的。但是透过觉悟与努力,却能使自己或少数跟我们相应者,能成为「共业中的不共者」,便是我们所要努力的方向。
从资讯到智慧
然而欲悠游在两个世代间,乃要有一种本事:就是如何从资讯的吸收,直到智慧的完成。
资讯的流通,不等于智慧的深广;甚至资讯的过度流通,或将妨害智慧的成长。
现代资讯的流通量虽然很大,但是资讯的流通,却不等于智慧的成长,不等于智慧的深广。这情况就像我们以前于考试时,便连赶夜车,而去应付考试。虽分数也能考得不错,但大都考完就忘了,而无法在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智慧者,乃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发酵、沉淀、结晶也。故若资讯流通速度太快,而没时间让我们去发酵、沉淀、结晶,则现代人的智慧却比以前人肤浅也。
甚至资讯的过度流通,或将妨害智慧的成长。所谓「或将妨害」,并不是说「必然」,却「极有可能」。为什么呢?因为若资讯流通得太迅速,则很多人光要去吸收这些资讯,便已经很匆促了;那有时间、心情,再去作智慧的提升呢?于是资讯越流通,反而智慧越不足。而智慧越不足者,就越不容易安心立命于此时代中。
资讯的特性
无常迅速.狭隘局限.虚伪幻化
不只不能安心立命,或将造成更大的徨仿与迷失
何以资讯不能让人安心立命呢?这乃与资讯的特性有关。因此下面我们便来分析资讯的特性:
一、就是无常,即变化的速度非常快。我的第一本文集《一苇过江》,到目前已出版十多年了。上次改版时,主编问我:有没有什么需要修改的。我看过后,说「都不用改」。因为关于佛书,何止十多年不用改;甚至百千年,也不必改。但如果是有关资讯的书,说白一点,三个月后你不是「必须改」,而是根本就不用再去看了。
以前我常看电脑杂志,而电脑杂志如过期了,就兴趣缺缺。甚至过三个月后,就可以丢一边去了。有很多书如你写的速度不够快,则可能还没出版,就已过期了。譬如你写的是WORD 97,正埋头苦干间,不意WORD 2000又已上市了。于是WORD 97,就被淘汰出局也。有关资讯产品的流通速度,相信各位都比我有切身之感。
二、速度越快,则视野会越小。尤其科技的世界,本就是分工合作的。故「大学」所学的,其实却没有「小学」学得广;至于硕士班、博士班,更是越学越狭隘。所以我经常调侃「专家」,乃是钻牛角尖的「钻家」;甚至只能「钻进而不能钻出」的钻家。于是乎只钻牛角尖,究竟是能自得其乐呢?还是不能安心立命也?
三、虚伪幻化,过去人认为「眼见者为真」,而现在即使眼见了─非现场所见,却未必是真。像数位影像,如果经过专业的软体处理后,便很难判定是真是假?甚至视讯,也可以重新剪接。尤其是数位录音,更方便作插播和剪接。所以现在,即使眼见了,耳听了,却未必是真!甚至很多在网路上散发的谣言,更难判断它是真是假?至于用「3D动画」所塑造出来的世界,更是「心想事成」,随便你怎么搞都行。
于是乎,这么无常迅速、狭隘局限、虚伪幻化的资讯,可能让我们安心立命吗?不只不能安心立命,甚至会形成更大的仿徨与迷失。
就像我们要买一样资讯产品。有人说:你今天买了,明天就要后悔。因为过一段时间后,又将推出功能更强、价钱更便宜的产品来。于是乎,在买跟不买间,就已经很犹豫了。总不能永远不买,而买了又不能不后悔!
其实对我们买者而言,「买和不买」间,也只是差别几千块钱的小事而已!就已这么让人犹豫了。至于对一个经营者而言,要开发任何产品,一投资下去,便是千万、上亿的金额,可想而知那压力,更是焦灼难堪。所以要在资讯的事业里,能让自己安心立命,真是不可能哩!接着,再谈到智慧的特性:
智慧的特性
历三世而不移.放四海而皆准.日用而不离
知性的层次:资讯.知识.智慧.真理
所谓智慧者,是指既过去如此、现在如此,也未来如此的准则。像刚才提到我第一本文集《一苇过江》,何以到现在,都不用再修订呢?因为它是有关智慧的书。故佛经到目前为止,已经二千多年了,而我们今天还在研习;甚至再五百年、一千年后,这些经典必然还是有它的价值。故以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如此,才称得上是「智慧」也。
其次,放诸四海而皆准,也是一样。佛书不只印度人读、中国读,现在西洋人也在读。必到任何地方都用得上,才称为智慧也。
三、日用而不离。真正的智慧应该是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能运用得上,才称为智慧。故它跟科技的产品很不一样,以科技产品都有非常「特定」的用途。譬如扫描器,你要扫描时虽不能不用,但不扫描时就完全失用。我的扫描器,因太久没用了,不只蒙上厚厚的灰尘,甚至已故障了。
而智慧不然,它是你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一切待心接物的准则;故即使只是动心起念,都与智慧脱不了关系。
因此,要真正的安心立命,乃是要将心安在智慧之中。于是,我乃将知性的层次,分为四种:
第一是资讯:如刚才所讲到的。
第二是知识:像现代所开发出来的新知识,不管是物理学、化学、生物科技等都属之。知识原则上,也可以越发展越细致。但它跟资讯,还是有些不同:以资讯是流动性,故速度很快;而知识大致是累积性的,故还比较稳定些,像物理学、化学的道理,虽是以前学的,然到现在还是很好用。我们再用一张图形表示:都是书!抱得满满的。
第三是智慧:智慧虽很难用科学的仪器来衡量「这个人有没有智慧?」但是有智慧的人,在处理一些事情时,他的表现乃跟一般人大不一样。甚至有智慧者,在面对逆境、险难时,他的情绪又跟一般人大大不同也。
第四是真理:真理是什么呢?「万法归一」,一切资讯、知识、智慧,皆不出此中。无量为一,一为无量。
以上,知性的四个层次,我们且用「金字塔」的图形来表明:
金字塔的结构
资讯的流通.知识的广博,未必即是智慧
然智慧的成长.真理的觉悟,乃必有资讯与知识的基础
以资讯跟知识乃是在金字塔下面,所以底部非常宽广;而智慧跟真理则是在金字塔上端,所以越收就越小,但也越来越高。
以目前大家比较重视的是资讯的流通跟知识的开发,而未在智慧的提升跟真理的觉悟上多用心。于是从金字塔的架构中去看,乃很容易确认:资讯的流通、知识的广博,未必就能增长智慧。因为若只逗留在第一、第二层中,即不能成长智慧。
但是智慧的成长、真理的觉悟,却必须有资讯和知识的基础。这情况就像大楼,不管盖得多高,总是得从底层盖起。所以因为资讯的流通、因为知识的渊博,现代人有条件能比过去人更有智慧。可是刚才又说到:我却认为现代人未必比过去人更有智慧。为什么呢?因为不在这方面用心尔!所以能不能有智慧,但看我们是否善用这些资讯跟知识?
唯安心立命于智慧与真理中
讲到这里,我的重点已很明确了:就是欲安心立命于这时代中,只有从资讯、知识的基础里,去提升为智慧跟真理,才能真安心立命也。
从差别相中,去归纳.觉悟共通性
于是乎,如何从资讯、知识的基础里,去提升为智慧跟真理呢?以金字塔的下面是「差别相」,故可越分越细,但总是枝末尔!而金字塔的上端是「共通性」,故可越收越尖,而归于根本也!
故要用心于从林林总总的差别相中,去归纳出比较规律而统一的原则。当然于诸「定律」间,还是有「高低、广狭」的差别。因此何者才是「万法归一」的真理?便得花更多的时间去参究、去觉悟的。
于是既万法,都不出此原则。则这真理,就能成为我们立身处事的准则。它像罗盘一样,可随时随地来调整我们的方位,以确…
《法云灌顶 安心立命于资讯时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