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心立命于资讯时代
引言
悠游在两个世代间
在资讯时代中的我
非资讯时代中的我
从资讯到智慧
资讯的特性
智慧的特性
科技与人文
人性的需求
科技与人文不冲突
科技与人文相冲突
小结
回末归本之路
艺术的鉴赏
人文的修养
宗教的归依
佛法的闻思
禅坐的功夫
正见与证见
本末兼得
引言
在讲这题目之前,各位且先看开场的图档─图面的背景是黄河,在河上有几只鸭子正悠游自在地游来游去。为什么会选择这张图片作为开场呢?因为我觉得:资讯时代其就像黄河一般,既黄沙滚滚,又水流的冲击很大。故很多人若沉沦其中,根本就站不住脚了,更何况能悠游自在呢?所以欲悠游自在于资讯时代中,却非等闲功夫也。
其次,在正说讲题之前,首先表明我的立场:今天我所讲的,只是为说明我某些的看法而已!当然我的看法,乃有很多跟别人不同者;也就是为有很多跟别人不同者,所以才有讲的必要。如果都跟别人类同,就不需要我来讲,也不需要你来听。然可能也因跟别人大不相同,所以会对某些人造成极大的冲击或反感。
因此,我首先声明:以下所说,只是表明「 我个人」的看法而已!乃与任何团体无关。因此,如果我所说的,太惹你的反感;你就直接批评我好了,乃跟任何团体无关。
其次,对于演讲的内容,各位如果觉得我表达得不够完整,故有问题要问;如时间够的话,我会让各位发问。如现场时间不够的话,各位也可利用e-mail来与我联络,我会视情况而回答。但是,如果你觉得很不以为然;我乃不愿多花时间而与人作一来一往的辩护。以上,首先声明我的立场。
悠游在两个世代间
讲者是何方人物?
其次,要讲这样的题目,那讲者又是什么人呢?因为,法师给很多人的印象,总似栖身于深山古庙间,乃跟时代的脚步隔得老远;怎能够讲这题目呢?而我之所以会来讲这题目,乃因我且自认为:能悠游在两个世代间。是那两个世代间呢?且用两张图片说明:
白莲花的象征
现首先看白莲花的照片,我最近就住在白河镇上,故闲遐之余,便带着相机到处去拍莲花。莲花自古以来给人的印象,就是出淤泥而不染;尤其是白莲花,给人的感觉更是纯净、圣洁、脱俗。这是「虽在世间,而不共世业」的第一种象征。
台北街头的情景
第二张乃是各位更熟悉的照片─台北街头的情景。事实上,台北街头应该比这还忙乱,因为我去拍的那天刚好是台风天,所以车子却无平日那么多;而且时间是下午三点多,还非颠峰时段也。但在车水马龙中,就已让人觉得喘不过气来。
这是我两种不同的身份,两种不同的省思空间,遂造就了此号人物。以下乃更详细说明,在不同世代中的心理状态。
在资讯时代中的我
电脑的使用:文书.简报.VCD的制作
我在大学时,虽主修的是工科─台大机械系,但后来我还是下定决心而学佛、出家了。出家之后大概有十多年,乃跟科技文明相当疏远;当然早把原来学的机械,全都丢一边去了。
直到后来,因为使用电脑,才再连上高科技。为什么会用电脑呢?其实,最初也不过是为了整理文字稿而已!乃为将讲课的内容变成文字稿,以方便保存或流通,因此才开始使用电脑。以在最初一两年中,就只用文书软体,顶多偶而传真。所以虽已使用电脑,但对整个资讯时代的时空背景,却还不曾深入过。
后来,我才开始使用简报软体讲课。于是因为使用简报软体,就更牵涉到绘图、影像等相关软体;于是便对周边的软体、硬体,涉猎得更多了。最后,为我讲课都有录影,而录影带乃不易保存尔!于是为了将之转成VCD,我又增加了很多设备。
于是几年下来,我对电脑相关的配备,尤其有关多媒体部分,就比一般人深入一些。这是首先讲到因电脑的使用,使我重新接上尖端科技。
数位相机.手机.PDA的使用
后来,因为我喜欢游山玩水,喜欢到处去拈花惹草!所以又买了数位相机!至于手机,对现代人来讲,本不足为奇。但是就我而言,是可以不买;而若要买,却还得精挑细选才行。于是为了买数位相机.手机,又使我更关切于新时代的产品。不管相关的杂志或网站,我都常去闲逛哩!
至于PDA的使用,却是上星期才买的。其实,我已有桌上型电脑、笔记型电脑可用,可是如只一点点资料,也要开机关机,却还嫌麻烦;更何况,出门时还挺累赘的。而现在,拜高科技的方便,又有PDA的现世;所以我又赶上时代的列车,去买一台阳春型的来试试,觉得还算满意哩!
个人的网站.完整的通讯系统
各位可能已知道,我个人大概在两三年前就设有网站,而把一些文章直接上网─因为从一篇文章的完稿,到出版一本书,时间要隔蛮久的。而如果已有网站的话,便能在短时间内让全世界有兴趣者,皆能很快分享也。
因此在这资讯时代中,就我个人而言,已有蛮完整的通讯系统─不管是电话、手机、e-mail、网站等,其实已够方便了。古人谓「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而今天乃「法师不出门,能度天下众」也。
电脑杂志与3C用品
我个人大概是因过去是学理工的,所以不接触高科技也就罢了;而一旦接触后,就后劲十足,所以也经常看一些电脑杂志或3C用品之类。对某些人而言,我已有专业级的素养了。
科技法师的称号
两三年前,我到福严佛学院演讲时,因为是带着电脑、投影机和一些设备去的,所以他们院长,就封我为「科技法师」。
有一次和几个信徒聚会,刚开始他们都问些研经、打坐的问题!最后有一个人,好不容易等别人都问完了,才说:「师父!能不能请教一个有关电脑的问题?」大家听了,都笑得合不拢嘴!不只笑他:何以问这不正经的问题?也兼笑我「不务正业」吧!
为什么一个法师还要管那么多俗事呢?不过,他何以不问别人而要问我呢?殆为我已有专业级的素养吧!这是首先讲到在资讯时代的一面。
非资讯时代中的我
有一半时间在山中,二千公尺的山中
虽有完整的通讯系统,但其实很多人却都找不到我─因为我有一半时间,是在山上过的。所谓在山上,并不见得是在闭关用功哩!为什么常在山上呢?因为山上的时间更好混也。
因为我发觉:在都市里,若无所事事,心里便会焦躁无聊,而不得不忙着去打杀时间。而在山上,若也无所事事,却时间很平淡地就滑过去了,都不会觉得无聊。当然如你想专心看书、禅坐或整理文稿,山上更是方便而无闲杂。
所以我喜欢住山,而且这山,还不是那种三五百公尺的小土堆,而是二千公尺以上的高山。中国字很有意思,人在山中就是「仙」;所以能住在二千公尺的高山上,殆已成了「半仙」。反之,人在谷中呢?唯「俗」不可耐尔!
既无报纸,也无电视
于是既有一半时间是住在高山上,那里当然就没有报纸可看,所以我已习惯不看报纸;既在上山不看报纸,也下山时不看报纸。说实话,我觉得报纸是很不合环保的,因为内容有很多都是广告。
山上大概还可以看到电视,不过却无所谓的「有线电视」。然我也是不看电视的,既上山如此,也下山如此。
隔断红尘三千里,人情世事两茫然
因此跟整个时代,可说是在半脱节的状态中。这是我山上的一张照片,你看!山在虚无飘渺间。所以有一次我就开心地写道「隔断红尘三千里,人情世事两茫然」。以及「奇莱山中无岁月,雪映岭上有禅天」等句。
有些信徒也上山住了几天后,乃告诉我:连妄想都打不起来了。我说:是啊!万有引力乃跟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所以你住得愈高,世事对你的吸引力就变得越小。于是本来在世间中,觉得很急切、很重要者,却变成皆无所谓矣!
日出而作,日没而息,资讯于我何有哉?
我在山上的习惯,是约两个星期才下山采购一次;而这中间,也许还看不到人,所以连着一星期不开口讲话,对我是很正常的。至于跟外界会有什么连络吗?除非台风天,才上网查消息。
由于平日很少与人接触,所以「日出而作,日没而息,资讯于我何有哉?」在山上,即使跟外界脱节,其实也无所谓。那像都会区的人,常有一种恐惧感─怕跟不上时代的脚步。
其实象我这样的人,即使一年不与外界连络,我都不用担心会跟这个世界脱节,为什么呢?等一下会再提到。
充裕的弹性空间.时间
有一年我到瑞芳,知道那边有一座寺庙,不止有瀑布,且又提供僧众去闭关。所以我就毅然决定,到瀑布下住了一年多。
又有一次,我到马来西亚去讲课。那课程最初只安排了一星期而已,所以在台湾买机票时,就买了月票─就是得一个月内往返的回程票。结果去到马来西亚不到一个星期后,他们就帮我换成年票也;而我也真的,在那里待了将近两个月才回国。且在两个月中间,我还不需要跟台湾联络哩!
我讲到这些,是什么意思呢?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自己还蛮富裕的─但这富裕,却不是因为我有钱。如就钱而言,跟各位比起来岂不汗颜。故我所谓的富裕,是指有相当大的「弹性空间」。
故我看到瑞芳的瀑布喜欢了,就去住一年;到马来西亚开心了,就多留它两个月。别人去白河镇观赏莲花,多是早上去下午回,而我乃准备在那边住三个月哩!
这有充裕的弹性空间,对现代人而言,却是不可思议者。为多半的人乃将行程,排得满满的,故皆动弹不得也。而我的行程,既随时可增加,也随时可删减。
虽有手机,而常…
《法云灌顶 安心立命于资讯时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