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心立命于資訊時代
引言
悠遊在兩個世代間
在資訊時代中的我
非資訊時代中的我
從資訊到智慧
資訊的特性
智慧的特性
科技與人文
人性的需求
科技與人文不沖突
科技與人文相沖突
小結
回末歸本之路
藝術的鑒賞
人文的修養
宗教的歸依
佛法的聞思
禅坐的功夫
正見與證見
本末兼得
引言
在講這題目之前,各位且先看開場的圖檔─圖面的背景是黃河,在河上有幾只鴨子正悠遊自在地遊來遊去。爲什麼會選擇這張圖片作爲開場呢?因爲我覺得:資訊時代其就像黃河一般,既黃沙滾滾,又水流的沖擊很大。故很多人若沈淪其中,根本就站不住腳了,更何況能悠遊自在呢?所以欲悠遊自在于資訊時代中,卻非等閑功夫也。
其次,在正說講題之前,首先表明我的立場:今天我所講的,只是爲說明我某些的看法而已!當然我的看法,乃有很多跟別人不同者;也就是爲有很多跟別人不同者,所以才有講的必要。如果都跟別人類同,就不需要我來講,也不需要你來聽。然可能也因跟別人大不相同,所以會對某些人造成極大的沖擊或反感。
因此,我首先聲明:以下所說,只是表明「 我個人」的看法而已!乃與任何團體無關。因此,如果我所說的,太惹你的反感;你就直接批評我好了,乃跟任何團體無關。
其次,對于演講的內容,各位如果覺得我表達得不夠完整,故有問題要問;如時間夠的話,我會讓各位發問。如現場時間不夠的話,各位也可利用e-mail來與我聯絡,我會視情況而回答。但是,如果你覺得很不以爲然;我乃不願多花時間而與人作一來一往的辯護。以上,首先聲明我的立場。
悠遊在兩個世代間
講者是何方人物?
其次,要講這樣的題目,那講者又是什麼人呢?因爲,法師給很多人的印象,總似棲身于深山古廟間,乃跟時代的腳步隔得老遠;怎能夠講這題目呢?而我之所以會來講這題目,乃因我且自認爲:能悠遊在兩個世代間。是那兩個世代間呢?且用兩張圖片說明:
白蓮花的象征
現首先看白蓮花的照片,我最近就住在白河鎮上,故閑遐之余,便帶著相機到處去拍蓮花。蓮花自古以來給人的印象,就是出淤泥而不染;尤其是白蓮花,給人的感覺更是純淨、聖潔、脫俗。這是「雖在世間,而不共世業」的第一種象征。
臺北街頭的情景
第二張乃是各位更熟悉的照片─臺北街頭的情景。事實上,臺北街頭應該比這還忙亂,因爲我去拍的那天剛好是臺風天,所以車子卻無平日那麼多;而且時間是下午叁點多,還非顛峰時段也。但在車水馬龍中,就已讓人覺得喘不過氣來。
這是我兩種不同的身份,兩種不同的省思空間,遂造就了此號人物。以下乃更詳細說明,在不同世代中的心理狀態。
在資訊時代中的我
電腦的使用:文書.簡報.VCD的製作
我在大學時,雖主修的是工科─臺大機械系,但後來我還是下定決心而學佛、出家了。出家之後大概有十多年,乃跟科技文明相當疏遠;當然早把原來學的機械,全都丟一邊去了。
直到後來,因爲使用電腦,才再連上高科技。爲什麼會用電腦呢?其實,最初也不過是爲了整理文字稿而已!乃爲將講課的內容變成文字稿,以方便保存或流通,因此才開始使用電腦。以在最初一兩年中,就只用文書軟體,頂多偶而傳真。所以雖已使用電腦,但對整個資訊時代的時空背景,卻還不曾深入過。
後來,我才開始使用簡報軟體講課。于是因爲使用簡報軟體,就更牽涉到繪圖、影像等相關軟體;于是便對周邊的軟體、硬體,涉獵得更多了。最後,爲我講課都有錄影,而錄影帶乃不易保存爾!于是爲了將之轉成VCD,我又增加了很多設備。
于是幾年下來,我對電腦相關的配備,尤其有關多媒體部分,就比一般人深入一些。這是首先講到因電腦的使用,使我重新接上尖端科技。
數位相機.手機.PDA的使用
後來,因爲我喜歡遊山玩水,喜歡到處去拈花惹草!所以又買了數位相機!至于手機,對現代人來講,本不足爲奇。但是就我而言,是可以不買;而若要買,卻還得精挑細選才行。于是爲了買數位相機.手機,又使我更關切于新時代的産品。不管相關的雜志或網站,我都常去閑逛哩!
至于PDA的使用,卻是上星期才買的。其實,我已有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可用,可是如只一點點資料,也要開機關機,卻還嫌麻煩;更何況,出門時還挺累贅的。而現在,拜高科技的方便,又有PDA的現世;所以我又趕上時代的列車,去買一臺陽春型的來試試,覺得還算滿意哩!
個人的網站.完整的通訊系統
各位可能已知道,我個人大概在兩叁年前就設有網站,而把一些文章直接上網─因爲從一篇文章的完稿,到出版一本書,時間要隔蠻久的。而如果已有網站的話,便能在短時間內讓全世界有興趣者,皆能很快分享也。
因此在這資訊時代中,就我個人而言,已有蠻完整的通訊系統─不管是電話、手機、e-mail、網站等,其實已夠方便了。古人謂「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而今天乃「法師不出門,能度天下衆」也。
電腦雜志與3C用品
我個人大概是因過去是學理工的,所以不接觸高科技也就罷了;而一旦接觸後,就後勁十足,所以也經常看一些電腦雜志或3C用品之類。對某些人而言,我已有專業級的素養了。
科技法師的稱號
兩叁年前,我到福嚴佛學院演講時,因爲是帶著電腦、投影機和一些設備去的,所以他們院長,就封我爲「科技法師」。
有一次和幾個信徒聚會,剛開始他們都問些研經、打坐的問題!最後有一個人,好不容易等別人都問完了,才說:「師父!能不能請教一個有關電腦的問題?」大家聽了,都笑得合不攏嘴!不只笑他:何以問這不正經的問題?也兼笑我「不務正業」吧!
爲什麼一個法師還要管那麼多俗事呢?不過,他何以不問別人而要問我呢?殆爲我已有專業級的素養吧!這是首先講到在資訊時代的一面。
非資訊時代中的我
有一半時間在山中,二千公尺的山中
雖有完整的通訊系統,但其實很多人卻都找不到我─因爲我有一半時間,是在山上過的。所謂在山上,並不見得是在閉關用功哩!爲什麼常在山上呢?因爲山上的時間更好混也。
因爲我發覺:在都市裏,若無所事事,心裏便會焦躁無聊,而不得不忙著去打殺時間。而在山上,若也無所事事,卻時間很平淡地就滑過去了,都不會覺得無聊。當然如你想專心看書、禅坐或整理文稿,山上更是方便而無閑雜。
所以我喜歡住山,而且這山,還不是那種叁五百公尺的小土堆,而是二千公尺以上的高山。中國字很有意思,人在山中就是「仙」;所以能住在二千公尺的高山上,殆已成了「半仙」。反之,人在谷中呢?唯「俗」不可耐爾!
既無報紙,也無電視
于是既有一半時間是住在高山上,那裏當然就沒有報紙可看,所以我已習慣不看報紙;既在上山不看報紙,也下山時不看報紙。說實話,我覺得報紙是很不合環保的,因爲內容有很多都是廣告。
山上大概還可以看到電視,不過卻無所謂的「有線電視」。然我也是不看電視的,既上山如此,也下山如此。
隔斷紅塵叁千裏,人情世事兩茫然
因此跟整個時代,可說是在半脫節的狀態中。這是我山上的一張照片,你看!山在虛無飄渺間。所以有一次我就開心地寫道「隔斷紅塵叁千裏,人情世事兩茫然」。以及「奇萊山中無歲月,雪映嶺上有禅天」等句。
有些信徒也上山住了幾天後,乃告訴我:連妄想都打不起來了。我說:是啊!萬有引力乃跟距離的平方成反比。所以你住得愈高,世事對你的吸引力就變得越小。于是本來在世間中,覺得很急切、很重要者,卻變成皆無所謂矣!
日出而作,日沒而息,資訊于我何有哉?
我在山上的習慣,是約兩個星期才下山采購一次;而這中間,也許還看不到人,所以連著一星期不開口講話,對我是很正常的。至于跟外界會有什麼連絡嗎?除非臺風天,才上網查消息。
由于平日很少與人接觸,所以「日出而作,日沒而息,資訊于我何有哉?」在山上,即使跟外界脫節,其實也無所謂。那像都會區的人,常有一種恐懼感─怕跟不上時代的腳步。
其實象我這樣的人,即使一年不與外界連絡,我都不用擔心會跟這個世界脫節,爲什麼呢?等一下會再提到。
充裕的彈性空間.時間
有一年我到瑞芳,知道那邊有一座寺廟,不止有瀑布,且又提供僧衆去閉關。所以我就毅然決定,到瀑布下住了一年多。
又有一次,我到馬來西亞去講課。那課程最初只安排了一星期而已,所以在臺灣買機票時,就買了月票─就是得一個月內往返的回程票。結果去到馬來西亞不到一個星期後,他們就幫我換成年票也;而我也真的,在那裏待了將近兩個月才回國。且在兩個月中間,我還不需要跟臺灣聯絡哩!
我講到這些,是什麼意思呢?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自己還蠻富裕的─但這富裕,卻不是因爲我有錢。如就錢而言,跟各位比起來豈不汗顔。故我所謂的富裕,是指有相當大的「彈性空間」。
故我看到瑞芳的瀑布喜歡了,就去住一年;到馬來西亞開心了,就多留它兩個月。別人去白河鎮觀賞蓮花,多是早上去下午回,而我乃准備在那邊住叁個月哩!
這有充裕的彈性空間,對現代人而言,卻是不可思議者。爲多半的人乃將行程,排得滿滿的,故皆動彈不得也。而我的行程,既隨時可增加,也隨時可刪減。
雖有手機,而常…
《法雲灌頂 安心立命于資訊時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