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反之,爲滿足病態的需求,而發展出來的科技,即與人文有沖突也。這就像剛才所講的,很多人喜歡玩GAME。玩GAME有什麼意思呢?這些對生命的提升,有任何意義嗎?或如色情光碟之類。
現代的年輕人都喜歡比看「誰炫」,但炫不炫卻不是從有知識、有智慧去比,而是都在一些微不足道的小節上比來比去,這當然不是常態的需求,但現代的科技也以滿足這些需求爲己任,這就免不了惡化這世界了。
或者,有些科技産品,雖能滿足常態的需求;但有蠻嚴重的後遺症。而在「商業挂師」中,還是生産上市矣!這便與人文相沖突也!
然而何者是常態的需求?何者是病態的需求?靠誰來判斷呢?
以上科技跟人文沖不沖突,症結在于它能滿足那些需求?以及它所造成的後遺症有多嚴重呢?這是就理論上說,可是實際上,靠誰來判斷呢?
我們不可能靠立法院投票,來表決這産品要不要發展?要不要上市?甚至在社會中,也尋不出一個具公道的權威人士,可以來判定。通常見到的,都是專家們「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甚至他們是否真夠權威、真夠公道,都是個問題呢!
以沒有一個公定、客觀的標准可判定:什麼是常態的需求?什麼是病態的需求?這是人文上最大的缺失。因爲科技産品的性能,雖很容易用儀器,就可鑒定出來;但其對人類的功過,有時候過了幾百年都還不能定論哩!
沒有智慧的人,根本無能力判斷也─靠直覺.本能
因此什麼是常態的需求?什麼是病態的需求?沒有智慧的人,那有能力去判斷呢?其實說白一點,沒有智慧的人根本不用判斷─因爲他根本未意識到:有判斷的需要。于是一切靠直覺、甚至靠本能去反應,而直覺跟本能卻經常是錯的。
但是在「商業挂帥」一切向錢看的共業中,乃以「能促銷」者,爲判斷的准則
不只必把病態當作常態;而且還把常態搞成病態
以愈病態,就愈需求,就愈賺錢
但是在目前,卻通用一個簡單的判斷標准:就是能夠賺錢者,就是好商品。故一個産品開發出來,如市場反應熱絡,就表示這産品已開發成功。于是乃有更多人朝這方向努力,以開發出更多相似的産品來。
但是很多人購買、很多人需要,不見得就代表「它很健康」。這就是我常說的一句話:能一呼百應者,乃爲你與共業相應爾!但這只能用在修行人身上,作爲自我檢點的准則。
而在商場上乃要一呼百應,因爲必越多人買,才能越賺錢爾!因此以商品的銷售量,而作爲判斷標准的話,必然會有很大的偏失。就以需求而言,如屬于常態的需求,大部分會有較大的彈性空間,比如穿衣服,若只爲蔽體或保暖,則選擇空間會蠻大的。
但如果演變成病態的需求時,便只能任人宰割。比如時髦的服飾,再貴你也非買不可。比時髦,在我們看來是不太健康的心理,但是商人就是要把這種心理擴大。爲什麼呢?因爲越擴大,就有越多的待宰羔羊。
所以在「商業挂帥」一切向錢看的共業中,商人不只要把病態的需要,當作常態者來經營;更且要把常態的需求,搞成病態。因爲越病態,才需求性越高。而需求性越高,他就可以既厚利又多銷。
因此,科技的發展本來是屬于中性的,沒有所謂的價值判斷。但如以科技而從事商業行爲,它就不是中性的。以科技的發展到今天,我卻有蠻大的感歎:像錄影帶好了,以今天的科技當可製作出非常完美的錄影帶─這完美,我乃指畫質而已!可是內容呢?卻沒什麼可看的。
爲什麼現代人只醉心于技術上的發展,卻在人文方面,反如此淺薄呢?同理,我們要聽貝多芬音樂,只要小小的收音機便可滿足了。甚至雙聲道的音質,就已不錯了。但是現代人就是非得花上幾十萬、上百萬去搞音響。聽音樂跟搞音響,是兩回事啊!何以現代人甯可花大錢去搞音響,而不願靜下心來好好聽音樂,這豈非也是不可思議的事呢?其實,卻非不可思議。因爲一切都是商人搞的鬼!
而今日的商場,乃瞄准「年輕人」爲促銷對象;而年輕人的心智,唯愈不成熟爾
到今天爲止,我們又可以看到:很多資訊産品乃是瞄准年輕人爲促銷對象,而年輕人在我們看來心智卻是未成熟也。于是既不成熟,卻愈去迎合他們、去滿足他們。其實對整個人文的發展、心智的提升皆是有負面的影響。
故從發展科技以來,比較敏感的人便慢慢發覺:科技與人文之間,有些鴻溝。但問題的症結究竟是什麼呢?卻未必能透徹明白。故某些鄉願人士還甯可說:科技與人文間,毫不沖突。
其實症結乃在:科技的發展雖是爲滿足人性的需求,但人性的需求有時候卻是不健康的。
愈先進的科技,愈服侍于人類最原始的本能
放眼今日的資訊産品,我有一種蠻深的感慨:很多最新的科技,其實是去服侍于人類最原始的本能。如果你不相信,且去看看現在什麼光碟最暢銷,什麼GAME最受歡迎?大概不出色情、暴力或角色扮演之類。
雖這些都是人類最原始的需求,但是直接去滿足它,卻與禽獸沒兩樣。這些人類最原始的本能,需要經過人文的素養才能提升,甚至需要經過修行的功夫才能粹化;而提升、粹化之後,也文明才能進步。
科技的發展,卻造成道德的淪落與文明的解體
所以如果社會大衆皆只停留在原始的本能中,而科技又唯命是從地去服侍它。我相信會加速道德意識的淪落、瓦解,以至于文明最後也必慢慢分崩離析。其實,這不用我多講,各位經常看報紙、看電視新聞的,感觸應比我還多。
現在大家都可感覺到:目前的社會,乃存在著很大的危機。然這危機不是爲科技已發展到尖端,而沒辦法繼續發展下去;也不是爲經濟愈來愈不景氣,以至于叁餐不繼。而是爲科技的發展,卻造成社會的不安、沖突、暴力;而使整個社會越來越趨向于分裂跟瓦解。爲什麼會這樣呢?乃爲人性不只未提升,反而更墮落也。
至于後遺症的問題,則不勝枚舉
大體是環境的破壞。族群:有種種「症候群」
至于科技發展之後,又已造成那些後遺症呢?這大家也都很清楚,大體上是環境的破壞,而局部者,則有種種的症候群。住在高樓大廈裏的人,有高樓症候群。經常上網的,有網客症候群。既由科技而發展出不同的族群來,則不同的族群就有不同的症候群也。
個人則過度倚靠.過度沈迷;既愈來愈嬌,也愈來愈暴戾
由于個人以及整個社會,過度的依賴、過度的沈迷于這些科技産品,因此心態上也變得很偏端。
雲何偏端?首先是愈來愈嬌。比如以走路爲例,我們天生下來本就是當走路的;而現在有人統計,許多人一天步行不到叁百步,因爲一出門就是汽車,而汽車停下後就改坐電梯,又電梯出來就是住家或辦公室。這一天下來,能走幾步路呢?故如必須在外途跋涉,卻走不到一公裏、兩公裏就四肢乏力了。或如現在很多地方都有空調設備,調得不冷不熱。故在無空調處,我們就很容易焦燥不安、心煩如麻。這即是愈來愈嬌也。
其次,也愈來愈暴戾。當周遭環境不合所求時,很少人會自我調適,而多只責怪他人。責怪到後來,便將顯現出怨怒、暴戾的個性出來。其實後遺症太多了,無法一一列舉。但相信各位對這些,必已深切明白矣!
小結
科技與人文的沖突,來自于舍本逐末,反客爲主
主人既迷,客得其便
從前面講到這裏,其實重點很確定,就是「本跟末」而已。我認爲:科技是末,因既稱爲尖端科技,當然是枝末。而人文才是本。
故今天社會之所以失調,就是因爲過分強調科技的發展,而使很多人迷失了「人文才是本、以及智慧才是本」的座標。
于是主人既迷,客得其便。最後竟造成反客爲主,而舍本逐末也。所以人心的不安、社會的沖突,甚至文明的解體;歸根究柢乃爲「舍本逐末」而已!接著,再談舍本逐末的困境。
舍本逐末的困境
無常迅速,緊迫逼人;視野狹窄,目光如豆
有人想:你說末就末吧!我們且還樂此不疲也。可是如繼續向枝末發展的話,原則上變化速度會越來越快。因此現代的科技産品,替換的速度非常地快,像我的電腦是用WINDOWS 98的作業系統。其實,WINDOWS 98早就已落伍了。因WINDOWS XP又已上市了。這對我們用的人來說,就已難適應了。在WINDOWS 98都未熟練時,WINDOWS 2000卻已出來了;而還在猶豫要不要升級爲WINDOWS 2000時,卻WINDOWS ME和 WINDOWS XP像連珠炮似的,打得我們頭暈目眩。不要說買,就是白送你也來不及學。
同樣數位相機亦然,我狠下心來,買個叁百萬像素的新機型。正高興未了,一看四百萬、五百萬、七百萬像素的新機型,又像連珠炮似的,打得我駝背不起。既功能更強、又價錢更便宜。真不是滋味!
這替換速度太快,對我們使用者,就已是很大的壓力了;至于對賣者,對研發、製造者壓力當然更百千倍也。這替換速度越來越快,快到最後連自己都沒辦法喘息了。
其次,既越發展越趨向于枝末,則視野也必越來越狹隘。所以越「尖端」者,其實乃越「狹隘」爾!我個人之所以會從科技的世界轉身爲出家的生涯,便是從此而回頭是岸的。
我本在水泥廠工作,以當年而言,水泥廠已算是較高所得的行業也。但我從水泥廠而回到現實生活時,才覺得有夠「狹隘」的,因爲絕沒有人願意聽你講:水泥如何!如何!故即使我在那範圍內已成爲頂尖的專家;但只要一離開那範圍,我就什麼都不是了。所以在水泥廠任職一年後,就決定出家,爲…
《法雲灌頂 安心立命于資訊時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