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雲灌頂 安心立命于資訊時代▪P3

  ..續本文上一頁定自己該航向何方?這我們且用一個比較新的名詞:所謂智慧,就是一個「全方位的導航系統」。因此在越雜亂的地方,在越無常變化的時節裏,我們越需要一個高明的導航系統。

  理性的終極歸宿

  既這個導航系統,乃是來自于生命的現象,經過理性的提升,而最後能覺悟到的真理。因此這理性,卻非只在差別的事相裏作分析而已,更且要在差別的事相裏作歸納與統合也。

  

  雖現代的科學,乃比較重視于分析,而分析後所造就的科技世界,也是相當偉大的;但是要真安心立命,卻不能只靠分析,就能成辦的。而東方人比較重視的是統合,因爲唯有統合,才能覺悟出更圓滿的道理來。

  

  因此,對于一個理性者而言,其終極歸宿,乃是智慧跟真理而已!所以下面,我們再來檢討一個問題:就是科技跟人文之間。

  

  科技與人文

  雖古來聖哲皆比較重視于人文的發展,如孔子、孟子、釋迦牟尼、蘇格拉底之類,乃都屬于人文主義者。而科技的發展,大概是叁百年來的事,而發展到今天,卻有後來居上之勢。于是有些人便覺得好象不太對勁,什麼地方不太對勁呢?就是「科技與人文」到底沖不沖突呢?

  

  科技與人文相沖突嗎?非沖突,非不沖突

  

  我相信在這個時代中,敢直接講「有沖突」的人,大概很少。因爲現代人還是甯可「當好人」嘛!故不能明講「有沖突」也。但是既存在的問題,如沒辦法直接挑出來而加以厘清,則盡管講「不沖突」,卻于事無補也。

  

  因此,我今天單刀直入提出個人的看法:科技跟人文是不是沖突,關鍵在于「用者是誰?」或「如何用法?」故會用的人乃不沖突,而不會用的人就必沖突也。

  Nokia科技來自于人性

  「科技來自于人性」這是Nokia的廣告詞。然這句話,其實有它雙面的意思;而Nokia之以這句話,來當作廣告詞者,但爲祇看到其中善的一面而已。至于負的那面,我們等一下會詳加說明:

  尖端科技

  最進步,最高明者?既尖端,即是末端也

  

  對于科技跟人文沖不沖突?我想從「尖端科技」說起,相信在園區裏工作的人,都非常自負于能從事于最尖端科技的行業。因爲「尖端」給人的印象,就是非常進步、非常優秀的。而這種優秀超前,其實是西方人從《進化論》而有的價值判斷,就是後來者一定比舊有者高明。所以既稱爲「尖端科技」,當然是最高明、最優秀者。

  

  但我們如從另個角度來省思的話,則看法便全然不同也。以尖端,就是末端。不信的話,各位看看我們的手指,所謂「指尖」是什麼意思呢?乃謂手指的末端爾!故醫學謂之爲「末端神經」也。

  

  如以職業分工而言,既越分越細,當越細即是越末端。這就像一棵樹,從根本而分枝,而愈分到末梢,即愈尖端也。

  

  甚至我對「尖端行業」,別有會心的體驗:如果是愈傳統的行業,如農工等粗活,大概都得用腰力或臂力去打拼;而尖端行業者,既不用腰力、臂力,也不用腕力,大都只用手指尖去按按鍵盤就行了。子曰:「四體不勤,五榖不分。」何謂尖端行業呢?

  

  雖尖端給我們的感覺是非常銳利而有力的,故以針尖一戳,就很多東西會被穿破的。可是越尖銳的話,其實也越容易受折損。故一根針最先折損、殘缺的,大概都是針尖吧!

  

  因此,我以前就曾說過:如果就安心立命而言,我不建議從事于尖端行業。因爲愈尖端者!必然受到的壓力會比別人大。以佛法而言,所謂尖端乃要彙集很多的因緣、很多的條件,才能形成這尖端的形象。而這些因緣、條件,卻隨時隨地都在變化,所以尖端的行業亦不得不隨波逐流而動蕩不居。

  

  因此,雖尖端的行業最賺錢,但尖端的行業其實也是最敏感的。故經濟景氣稍差一點,尖端行業便將受很大的影響。而傳統的行業,吃的、穿的、住的,不管景氣如何,還是要吃、要穿、要住啊!所以雖也受到景氣的影響,卻不會有那麼嚴重。所以「尖端就是末端」,各位再回去好好省思一番。

  

  古人雲:末道小技,大丈夫不爲也

  君子重本,本立則末生

  于是既屬末端,則古人早雲:末道小技,大丈夫不爲也。爲什麼不爲呢?不是說它沒有用,不是說它賺不了錢;而是爲不能安心立命也。

  

  所以古人又說:「君子務本,本立則道生。」必從生命的本中,才能安心立命。因爲既得根本,則從根本再繁衍到枝末,便如順流而下,乃很容易爾!反之,只雕琢于枝末而要悟本,卻像逆流而上般地困難。

  

  科技來自于人性:人性是本,科技是末

  

  科技的發展,乃爲滿足人性的需求

  

  所以Nokia這一句話:「科技來自于人性」,乃昭示了:人性是本,而科技是末;故像兒女來自于父母一般。爲什麼說「人性是本,而科技是末」呢?因爲科技的發展,乃就是爲了滿足人性的需要而已。各位想想是不是這樣呢?因爲人性有諸般需要,所以我們發展種種科技,來滿足這些需要。

  

  于是Nokia以這句話來勸勉他的使用者:你們放心使用吧!既科技來自于人性,則「跟我來」就絕對不會錯的。

  

  但是人性,就必然是對的嗎?非也!以人性既有善良光明的一面,也有罪惡醜陋的一面。于是乎,既人性有善惡,何能科技無瑕疵呢?因此下面,我們得再剖析「人性是什麼?」

  

  人性的需求

  生活的需要:食.衣.住.行.育.樂

  相信各位對于食、衣、住、行的需求,必已很清楚;而科技之用來滿足這些需求,也是明顯可見的。譬如:食物,以前的食物多無法保存得很久,而今天可以用冷凍或製成罐頭的方法來保存它。故雖在臺灣,也可以吃到美國的蘋果,可以吃到瑞士的乳酪。同理,衣服亦然,各式各樣的材質都有,有保暖的,有透氣的,有好洗的,任君選擇。至于住的方面,以前多只能住平樓,而今日因爲科技的發展,既可以蓋到五十層樓、一百層樓,往上發展;也可以拎著一個輕便的蒙古包,而到處去露營或流浪。行,當然就更明白了,因爲不管是汽車、火車,還是輪船、飛機等,乃都是因應人類生活的需要,才發明出來的。這些既是明顯可見的,故我不需要多說也。

  

  心理的需求:安全感.歸屬感.成就感

  

  人性除了生活的需求外,還有心理上的需求:如安全感。現在很多人家裏裝有保全系統;這也是用科技方法,來滿足此需求的。至于歸屬感與成就感,科技在這方面,便顯得較無能爲力矣!因此只是發展科技,其實並不能完全滿足人性的需求,這也是很容易理會的。

  

  無明的需要:貪.瞋.癡.慢

  

  貪者:貪色─色情光碟

  

  貪懶─好逸惡勞

  

  慢者:速度感與征服感

  

  但是就一個宗教師來看,衆生的需求有些卻是病態的,乃是從「無明」習性─貪.瞋.癡.慢而衍生的需求。貪,最明顯的就是貪懶。我常說一些科技的發明,就是爲這些懶人而發明的:因不想走路,所以發明汽車;因不希望多花力氣于工作上,所以發明機器。科技真是大大地滿足了我們「好逸惡勞」的習性。但是,真所有的問題都完全解決了嗎?卻不見得!由于機器用太多了,所以運動量不夠;而運動量不夠者,再蓋很多健身房,來讓他們運動、運動。又因機器用太多了,所以消耗能源,所以汙染空氣、所以地球有「溫室效應」……不是何苦來哉嗎?

  

  無明的需求,其次有「貪色」。目前市面上有很多色情光碟,這也是人性的需求嗎?當然每個人的看法未必一樣。但市面上既有這麼大的流通量,可見需要的衆生,還是大有人在。而今日的科技,卻能廉價地供應這些産品。但這是解決了問題?還是製造了更多的問題呢?

  

  科學的發展,除了爲懶人製造一些懶工具外,也爲另一類衆生創造出「速度感與征服感」,什麼都要快、要快!其實我常想:那麼快,作什麼?即使你已省下很多的時間後,你又要幹嘛?省下的時間,乃爲去製造一些更快的産品來。這種思想邏輯,是不是有問題呢?或者省下太多的時間後,再忙著「打殺時間」。甚至如果「打殺」不了,又覺得「無聊得要命」。這也是何苦來哉哩!

  

  甚至諸位,一定很清楚:最好的電腦是拿來幹什麼的?不是拿來處理文書、不是拿來作簡報,而是拿來玩GAME的。因爲要玩GAME的電腦,CPU都要很快,而加速卡一片就好幾萬塊錢。你就是沒事幹,才來玩GAME的,有什麼好急的呢?然不得不用這些頂尖配備者,也只是爲滿足某些衆生的速度感與征服感而已!

  

  因此,雖謂「科技來自于人性」,但若人性本身就是有缺陷的,而科技又盲目地迎合它,就會造就出一個病態的世界來。

  

  科技與人文不沖突

  爲滿足常態的需求,而發展出來的科技

  

  如醫藥.健康.教育等

  

  既能滿足常態的需求,又無後遺症

  

  因此,要辨別科技跟人文沖不沖突,首先就得從「滿足什麼需要」來判定。故如爲滿足「常態的需求」而發展出來的科技,便不與人文相沖突也。譬如醫藥、保健、教育等,皆是人間正常的需求。故從此而發展出來的科技,便是人類的福音也。

  

  其次,除了能滿足常態的需求外,也希望于製造使用科技産品後,沒有明顯的「後遺症」。事實上能夠完全避免後遺症者,可說「沒有啦」!因爲這乃牽涉到中國所謂的「五行生克」:既有生,必有克;故世界上不可能有完美的産品。

  

  但還必確認:這些後遺症完全在人類可接受的範圍內,才能去研發、製造、使用。故以能滿足常態的需求,又沒有嚴重的後遺症者,便科技的發展不與人文相沖突也。

  

  科技與人文相沖突

  爲滿足病態的需求,而發展出來的科技

  雖能滿足常態的需求,但有嚴重後遺症者

  …

《法雲灌頂 安心立命于資訊時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禅悟密法 引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