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佛教裏常提到兩種心法:一稱爲提得起,一稱爲放得下。于是在提起與放下間,就具足相當的彈性空間。所以我們再回到「什麼是不執著?」不執著不是從相對于某一點,而論究要不要。因爲既要是執著,也不要是執著。反之,能具足更寬廣的彈性空間,可悠遊自在,這才稱爲「不執著」也。
因此真正的學佛,並不是拼命去奢求某一點,也不是一切無所求就了事。而是當去開展出更寬闊的彈性空間來。
偏端與彈性
這彈性空間的概念,想與我從小的個性有關。小時候,雖家境不怎麼好,但我也不曾羨慕過別人。因爲他雖富有他的福德,而我也自享有我的清白。別人即使青雲直上、飛黃騰達;而我且于黃蓮樹下,消暑退火吧!我何苦用別人的標准,來摧殘自己呢?
所以如何在彈性空間裏悠遊自在?便是生命中的主要課題。可是這種想法在世間中卻是絕響。因爲世間人唯偏用極端的標准,來鑒照自己,來衡量別人。
比如說:男女愛情吧!如果不聲明「天荒地老情不移,海枯石爛心不變」那誰會感動地嫁給你呢?如果有一天,她鍾心地問你:「你真的這麼需要我嗎?」你卻回答說:「我其實沒有這麼執著啦!」好!既沒有這麼執著,那我們就再見吧!所以什麼愛情最偉大?愈愚癡、愈頑固者,才愈偉大;譬如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故事。然如果用彈性空間的角度來省視,其實他們封閉可憐得很!
這世間不只愛情必偏端,連交朋友也得偏端些才行。比如說:「有事情來找我,一切我承擔就是!」這樣別人才覺得彼此肝膽相照、生死與共。反之,若謂:我是「依法不依人」的喔!所以不要老是將垃圾往我身上堆。于是這一聲明,便將保證你成爲獨行無侶的孤家寡人也!
所以像我這種人,便絕不是忠臣孝子之類。因爲「忠不忠」,且先看合不合理?若不合理,憑什麼要我爲你效死忠、效愚忠呢?可是爲專製時代的余習未盡,有些師長們還是不免有「期待弟子們效愚忠」的痼僻。
精進非偏端
因此我們于昨天中也講到「學佛當如何精進」的問題,我乃強調:精進,是用心而非賣命。故像我這種人,也絕不是賣命的典型。記得剛開始學佛時,曾打過煮雲法師所主持的佛七。各位是否聽過:煮雲法師的佛七,有一個特色:就是每天至少得拜佛一千拜,或念佛一萬聲。第一天我雖很努力地拜了,卻不足一千拜;于是決定隨喜吧!問題不在于能否拜足一千拜?而是即使湊足了數目,就有更大的意義嗎?
我出家後,再叁有人問我:「要不要閱大藏經呢?我們幫你准備一套!」我連說:「不用!不用!」問題不在是否閱過大藏經?而在你真有什麼心得嗎?我雖好住山,卻不是閉關。然而別人卻老是說我閉關,于是我只好調侃地說:「說閉關,也沒錯!但我是將別人關在外面,而非把自己關在裏面!」
所以既用彈性空間的思考模式,我絕不會去做那些很偏端的精進行儀:每天一定要拜一千拜,一定得閱藏、閉關、過午不食,甚至不倒單等。爲這些多只是在偏端的相上裝模作樣,而未必有什麼實效。然而世間人,不在偏端的相上安身立命,便仿佛失落了自己。所以不偏端造作,也難矣!
中觀的思想
這彈性空間的理念,也與我在《中觀》思想中受益有很大的關系。因爲諸法既緣起,則必交織如網;且網跟網間,本無界限也。故你可從任一點出發,而連成一片,而結成一體。所以我不會用界限的願習,來封閉我自己。
然雖理論上,可從梵網的思想架構而開展出無限的彈性空間來;但除非我們既書看得多,也閱曆夠豐富。否則還將處處碰壁,而伸展不出去。而看書中,既包括世間的書,也包括出世間的書。至于閱曆呢?既包括心外的閱曆,也包括心內的閱曆─比如修定、參禅之類。這才能既廣且深,而現成爲立體的彈性空間。
當然更重要者,乃是必從禅修的體驗中去消除我們的心結。否則若結交織纏綿,則根本只能屈身于封閉孤陋的黑漆桶中,何得以開展無限的彈性空間呢?
彈性空間的伸展
所以若欲伸展彈性空間,還是得回歸到最初那句話「既上限,當無盡地提升;也下限,得不斷地降低。」我們對于生命的目標,是當用上限呢?還是當用下限呢?唯用上限爾─從不斷提升中,去追求更高的覺悟,去追求更大的圓滿;如經典所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至于對待別人呢?則不能用上限也。故古人且謂:當「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否則,若對別人要求太高,簡直與自己過意不去。
其次,我們也可以說:對人且用下限,而對法當用上限。故在求法的過程中,絕不能馬馬虎虎、囫囵吞棗!
至于對求法者,應該用上限,還是下限呢?曰:用上限也。所謂「嚴師出高徙」,比如各位來此禅修,我卻用下限來寬待你們;那你能學到什麼呢?
大小乘的會通
有時候我們看佛經,好象很矛盾:或叫我們一切放下,放下就沒事。或強調要發願,說什麼「衆生無邊誓願度」「法門無量誓願學」。前既已放下,怎又要發誓願呢?
其實沒有矛盾。因放下者,乃用下限也。故對我們身心所受的遭遇,唯用下限去接受它、去涵容它,這才使我們時時自在、處處安樂。但對求法一事,則用上限也。故下限者,求自在;而上限者,求圓滿。于是乎,以求圓滿故,得從種種行願中去提升。
是以下限放得愈低,我們才可能愈自在。而上限提得愈高,我們才可能愈精進。所以大小乘在此得以會通也!
標示語
對于這個題目,最後我總歸一句話─這句話如果你聽到、記得、用上的話,這次禅修就沒有白來了─「甯從自在的前提,去求圓滿;而毋以圓滿的前提,來求自在。」
何謂從自在的前提而求圓滿呢?比如說:數息數不好,沒關系。本來就是這麼過活的,難道數不好,就不能活了嗎?若妄想多,也沒關系!平日的妄想比現在更多多也,我都不在意了,爲什麼現在就得這麼在意呢?這是「自在的前提」。然而既來禅修了,有時間練習,何不把它練得更如法些呢!這稱爲「求圓滿」也。反之,若數息數不好,若這次不開悟的話,那我就去撞牆好了!這便是「在圓滿的前提下,而求自在」也。
事實上,世間人也是既求自在,又求圓滿。然世間何以又多煩惱呢?因世間人往往是從圓滿的前提,去求自在地呀!錢既要賺夠,名也得占得。若「別人有的,我必不可少;而我已有的,必精良過世。」才能自在的話,那他必永遠不得自在也!
所以如果能夠時時刻刻提醒這句話:「要在自在的前提下,而求圓滿。」則我們便既不會緊張,也不會懈怠。所以這好象是很平常的一句話,可是對于我們立身處事或修行用功,都將有莫大的幫助。好!各位且在自在的前提中,去求圓滿吧!
《法雲灌頂 彈性空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