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在佛教里常提到两种心法:一称为提得起,一称为放得下。于是在提起与放下间,就具足相当的弹性空间。所以我们再回到「什么是不执着?」不执着不是从相对于某一点,而论究要不要。因为既要是执着,也不要是执着。反之,能具足更宽广的弹性空间,可悠游自在,这才称为「不执着」也。
因此真正的学佛,并不是拼命去奢求某一点,也不是一切无所求就了事。而是当去开展出更宽阔的弹性空间来。
偏端与弹性
这弹性空间的概念,想与我从小的个性有关。小时候,虽家境不怎么好,但我也不曾羡慕过别人。因为他虽富有他的福德,而我也自享有我的清白。别人即使青云直上、飞黄腾达;而我且于黄莲树下,消暑退火吧!我何苦用别人的标准,来摧残自己呢?
所以如何在弹性空间里悠游自在?便是生命中的主要课题。可是这种想法在世间中却是绝响。因为世间人唯偏用极端的标准,来鉴照自己,来衡量别人。
比如说:男女爱情吧!如果不声明「天荒地老情不移,海枯石烂心不变」那谁会感动地嫁给你呢?如果有一天,她钟心地问你:「你真的这么需要我吗?」你却回答说:「我其实没有这么执着啦!」好!既没有这么执着,那我们就再见吧!所以什么爱情最伟大?愈愚痴、愈顽固者,才愈伟大;譬如罗密欧与茱丽叶的故事。然如果用弹性空间的角度来省视,其实他们封闭可怜得很!
这世间不只爱情必偏端,连交朋友也得偏端些才行。比如说:「有事情来找我,一切我承担就是!」这样别人才觉得彼此肝胆相照、生死与共。反之,若谓:我是「依法不依人」的喔!所以不要老是将垃圾往我身上堆。于是这一声明,便将保证你成为独行无侣的孤家寡人也!
所以像我这种人,便绝不是忠臣孝子之类。因为「忠不忠」,且先看合不合理?若不合理,凭什么要我为你效死忠、效愚忠呢?可是为专制时代的余习未尽,有些师长们还是不免有「期待弟子们效愚忠」的痼僻。
精进非偏端
因此我们于昨天中也讲到「学佛当如何精进」的问题,我乃强调:精进,是用心而非卖命。故像我这种人,也绝不是卖命的典型。记得刚开始学佛时,曾打过煮云法师所主持的佛七。各位是否听过:煮云法师的佛七,有一个特色:就是每天至少得拜佛一千拜,或念佛一万声。第一天我虽很努力地拜了,却不足一千拜;于是决定随喜吧!问题不在于能否拜足一千拜?而是即使凑足了数目,就有更大的意义吗?
我出家后,再三有人问我:「要不要阅大藏经呢?我们帮你准备一套!」我连说:「不用!不用!」问题不在是否阅过大藏经?而在你真有什么心得吗?我虽好住山,却不是闭关。然而别人却老是说我闭关,于是我只好调侃地说:「说闭关,也没错!但我是将别人关在外面,而非把自己关在里面!」
所以既用弹性空间的思考模式,我绝不会去做那些很偏端的精进行仪:每天一定要拜一千拜,一定得阅藏、闭关、过午不食,甚至不倒单等。为这些多只是在偏端的相上装模作样,而未必有什么实效。然而世间人,不在偏端的相上安身立命,便仿佛失落了自己。所以不偏端造作,也难矣!
中观的思想
这弹性空间的理念,也与我在《中观》思想中受益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诸法既缘起,则必交织如网;且网跟网间,本无界限也。故你可从任一点出发,而连成一片,而结成一体。所以我不会用界限的愿习,来封闭我自己。
然虽理论上,可从梵网的思想架构而开展出无限的弹性空间来;但除非我们既书看得多,也阅历够丰富。否则还将处处碰壁,而伸展不出去。而看书中,既包括世间的书,也包括出世间的书。至于阅历呢?既包括心外的阅历,也包括心内的阅历─比如修定、参禅之类。这才能既广且深,而现成为立体的弹性空间。
当然更重要者,乃是必从禅修的体验中去消除我们的心结。否则若结交织缠绵,则根本只能屈身于封闭孤陋的黑漆桶中,何得以开展无限的弹性空间呢?
弹性空间的伸展
所以若欲伸展弹性空间,还是得回归到最初那句话「既上限,当无尽地提升;也下限,得不断地降低。」我们对于生命的目标,是当用上限呢?还是当用下限呢?唯用上限尔─从不断提升中,去追求更高的觉悟,去追求更大的圆满;如经典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至于对待别人呢?则不能用上限也。故古人且谓:当「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否则,若对别人要求太高,简直与自己过意不去。
其次,我们也可以说:对人且用下限,而对法当用上限。故在求法的过程中,绝不能马马虎虎、囫囵吞枣!
至于对求法者,应该用上限,还是下限呢?曰:用上限也。所谓「严师出高徙」,比如各位来此禅修,我却用下限来宽待你们;那你能学到什么呢?
大小乘的会通
有时候我们看佛经,好象很矛盾:或叫我们一切放下,放下就没事。或强调要发愿,说什么「众生无边誓愿度」「法门无量誓愿学」。前既已放下,怎又要发誓愿呢?
其实没有矛盾。因放下者,乃用下限也。故对我们身心所受的遭遇,唯用下限去接受它、去涵容它,这才使我们时时自在、处处安乐。但对求法一事,则用上限也。故下限者,求自在;而上限者,求圆满。于是乎,以求圆满故,得从种种行愿中去提升。
是以下限放得愈低,我们才可能愈自在。而上限提得愈高,我们才可能愈精进。所以大小乘在此得以会通也!
标示语
对于这个题目,最后我总归一句话─这句话如果你听到、记得、用上的话,这次禅修就没有白来了─「宁从自在的前提,去求圆满;而毋以圆满的前提,来求自在。」
何谓从自在的前提而求圆满呢?比如说:数息数不好,没关系。本来就是这么过活的,难道数不好,就不能活了吗?若妄想多,也没关系!平日的妄想比现在更多多也,我都不在意了,为什么现在就得这么在意呢?这是「自在的前提」。然而既来禅修了,有时间练习,何不把它练得更如法些呢!这称为「求圆满」也。反之,若数息数不好,若这次不开悟的话,那我就去撞墙好了!这便是「在圆满的前提下,而求自在」也。
事实上,世间人也是既求自在,又求圆满。然世间何以又多烦恼呢?因世间人往往是从圆满的前提,去求自在地呀!钱既要赚够,名也得占得。若「别人有的,我必不可少;而我已有的,必精良过世。」才能自在的话,那他必永远不得自在也!
所以如果能够时时刻刻提醒这句话:「要在自在的前提下,而求圆满。」则我们便既不会紧张,也不会懈怠。所以这好象是很平常的一句话,可是对于我们立身处事或修行用功,都将有莫大的帮助。好!各位且在自在的前提中,去求圆满吧!
《法云灌顶 弹性空间》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