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與賣力
87.11.18
用心與賣力
精進乃非拼命
從疑入禅
科學之疑
懶人還得有懶辦法
因循舊習
專家與鑽家
專製社會下的愚民政策
從生活事說起
學問中的事
生命中的事
參禅中的事
佛教的「惜福」觀念
智慧善巧
從有心而向無心
回顧與展望
用心與賣力
今天所要講的題目,乃『用心與賣力』。賣力者,賣力演出也。以佛教對于修行法門,一向都強調要精進。所以第一天我們就申明:唯有死心塌地的去用一種方法,這才是你的善知識。可是這話在昨天的開示中已經修正了。所以佛教雖再叁強調要精進、要精進,可是對于「當如何精進」卻沒有講得很清楚。即使是《大智度論》裏的精進波羅密;當你看完之後,對于禅坐應如何精進,也必還不肯定。所以很多人對于精進,便一廂情願地以爲拼命,就是精進。
精進乃非拼命
有人或解釋道:何謂「精」?精乃單純、唯一、專注爾。所以能很專一地去用方法而心不旁骛,便是精進也。可是如只強調單純專一、心不旁骛,甚至百折不撓,是否又近乎盲目、狹隘與鑽牛角尖呢?如果原用的方法,便是錯誤或無能的;則即使你如何專注拼命,都不可能進步的。所以我對精進的定義:乃既不是盲目專注,也不是拼命賣力,而是『要用心』也。
所以有人說:對于禅法的教授,你只能依旨奉行,而不能過問理由。這才稱爲禅的訓練,禅的要方。可是我對這種說法,卻愈來愈不以爲然。尤其若把禅的訓練,演變成日本的武士道─不問是非屈直,反正只要上面交待的命令,我就不舍生命地去完成它。則最後便只是心亂狂迷,自毀毀它。因爲終究而言,禅不是從信入門的。如淨土宗是從信入門的,故一定得相信有阿彌陀佛,有西方極樂世界;否則淨土就沒得修了。禅法也不是密宗,修密的話要對根本上師五體投地,而不能有絲毫的存疑。所以如是從信入門的淨密,強調要單純專心地去信守它,勉強說得過去吧!至于禅,我想絕不當是這個樣子。
從疑入禅
尤其我們講:禅當如何參法?唯從「疑情」起參也。那疑情又是什麼呢?當然我們可從很多禅宗的公案裏,來說明疑是什麼?不過這感覺蠻八股的。故我用現代人較容易接受的講法:疑者,疑當下者乃非最究竟圓滿的。所以疑是煩惱嗎?如佛法中常講到:衆生有五種煩惱,其稱爲貪、瞋、癡、慢、疑。若疑是煩惱,則何以禅宗又特別注重疑情呢?
其實這個疑,跟一般人的疑不一樣。一般人的疑,其疑什麼呢?疑人,疑這個人不可靠,疑那個人可能害我。故疑乃是從自我中心而起的分別,故此疑必會産生很大的煩惱。而禅法所著重的疑,非疑人而是疑法。于是因對法起疑情而去參究它,這反將成爲覺悟的根源。
科學之疑
那我們且不說禅宗,而說科學好了。現代的科學本質上還是從疑入手的,所以科學中沒有絕對的權威─只要你能提出證據,就可以推翻前人的理論架構。以每個人都具資格,去推翻前人的理論架構。所以科學能經常保持著向上提升的動力。故科學之所以不斷進步、發展,疑是最根本的動力來源。
但疑,我們只是懷疑當下者還非最究竟圓滿的,而非全盤否定。故在還未尋得更究竟圓滿者之前,當下者還是可將就的。這也就說,雖有疑情,但不至于青黃不接,而使自己身心全無安頓處。
因此信跟疑,也是不相沖突的。雖疑當下者,還非最究竟圓滿者。可是還信當下者,仍可以將就也;尤其相信,如用心去參究,必可參出更究竟、圓滿者來。這也就說,不管是在生活中,或在修行上,我們都要保持著疑的態度、疑的動力,才使我們的生命能不斷地向上提升。而疑,唯有從「用心」中得。可是傳統的佛教、甚至禅宗,大都不鼓勵大家去「用心」。
懶人還得有懶辦法
我師父以前常罵我懶。我說:「我當然懶,那像您年紀這麼大了,還《春夏秋冬》《東西南北》地奔波賣命!」可是諸位,你不要以爲:要安心當個懶人,有那麼容易。我實言告汝:懶人,還得有懶辦法才行。
你不覺得所有的科技,都是懶人發明出來的嗎?如果不懶的話,用腳走路就行了,何必發明汽車呢?故汽車者,乃是懶人發明給懶人用的!同樣電梯,勤快一點用腳爬上去便可以了,何必安裝電梯呢?故電梯也是懶人想出的懶辦法。還有 。我想各位如用這個角度去省視,必可確認很多科技的發展都跟人想偷懶有莫大的關系。所以一個人想懶,還要有不懶的本事。那不懶的本事是什麼呢?就是他能動腦筋,去想出更省事有效的辦法來。而省事有效的辦法,又唯有從「用心」中去得。所以我懶嗎?雖手懶.腳懶而心不敢懶也。
因循舊習
但是能這樣用心的人畢竟不多,因爲大部份人的生命型態都是因循舊習也。或從小養成的習慣,就繼續延續它;或祖宗流傳下來的痼辟,也是繼續因循它。所以在整個生命的過程裏,即使很賣力地去實踐,卻只有量的增加,而不可能有質的提升。甚至很多方法,不只早就過時無效了,更且後患綿綿;可是還被奉爲神明,而不惜于重蹈覆轍。
這也就說:不管是生活中的事,或者修行上的道,我們都得經常用心去重新審思,去著手改善。這才使我們能突破窠臼,而鷹揚萬裏。
所以我們不需要戀舊,因爲舊的東西、傳統的典故,未必合于今宜。同樣我們也不必盲目地去趕時髦,因爲最新的發明不見得就是『最具實效』的,有的還在試驗階段,有的根本就是商人借著傳播媒體而喧嘩取寵的。那麼新舊之間當如何取舍呢?唯看其有沒有意義、有沒有效率。至于有意義、無意義,有效率、無效率?又唯有靠自己用心去細細斟酌分辨爾。
專家與鑽家
有人想:這多累。在這個時代裏,不是有很多專家嗎?若自己不甚高明,何不多請教專家的意見。哼!你以爲專家就多有創意嗎?不!我削過很多專家。
因爲你不懂這一行,所以便誤以爲他們多有創意,所以被蓋得楞頭楞腦的。你若稍微深入這一行,便知道這一套也只是因循舊習而已,今天套張叁,明天套李四,那有什麼創意呢?尤其很多專家,都是「只能鑽進而不能鑽出」者;所以盲信專家的意見,就如同「小腳而穿大鞋」般地不自在。因此專家的意見,雖不妨參考,卻不可盲從。
專製社會下的愚民政策
于是乎既不戀舊、不迎新,也不盲從、不頑固,唯有時時刻刻保持著警覺的心,去尋找、去思考,去參究、去試曆「什麼才是更好的?」可是這種用心的習慣,在中國好象非常缺乏。
何以在中國,不具有「用心的傳統」呢?我想當歸咎于專製時代的愚民政策。所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若知之,都不可以了;更何況將心疑之。老百姓最好笨一點,反比較好管理。
于是乎,既上者不鼓勵用心,在下者便懶得用心也。尤其若腦筋動得不好,還得擔心腦袋搬家;所以大家甯可不動腦筋。于是既中國的科學不昌明,也政治腐敗無能。至于宗教呢?也好不到那裏去!以大家都不想動腦筋故,反讓奸佞之徒逞所欲爲。所以整個民族社會便不免腐杇不堪。
至于佛教社會呢?你不要一廂情願地以爲:佛法既是最具智慧的哲理,則佛教便當也是最具效率的宗教。其實大可未必!因爲若大家皆不肯用心于關照我們生活邊的事,不肯用心于關照修行道上的事,而只是盲目地因循故習、重蹈覆轍,則效率又如何能從天而降呢?
從生活事說起
好!知用心,當用心,可是心又該如何去用呢?空談理論,倒不如舉一些生活中的實例。比如開門、關門。我們每天都在開門、關門,好象沒什麼新奇的!可是有的人一開門、關門,就大地六種震動;似乎老是與門過意不去,而非把它震垮不行。又那只手好象鐵沙掌,讓他用過的東西,就准備報銷;何以別人用個叁年五載,都不曾損傷,而他一用就壞掉了呢?當是粗魯而不用心故。所以開門、關門雖是小事,還是得用心的。
其次,說到掃地;我也常說很多人不會掃地。你看!他們拿掃把的樣子,就像在揮舞著高爾夫球杆─球杆一揮,球就飛得好遠去。故掃把一掃,必將揚起滿天飛塵。如果你責怪他:爲什麼不灑水?他便灑得泛濫成災。所以掃地簡單嗎?不簡單也!如果你能不必灑水,把地掃幹淨,且又未揚起漫天灰塵,這掃地才算及格。回去用心揣摩吧!
講完掃地,再檢點擦桌子。諸位行堂的,每天都在擦桌子。但是桌子該如何擦,才是有效率的呢?我看很多人都是:抓起抹布,便在桌子上反複地畫圈圈;等已畫個一二十圈了,就自覺得功德圓滿了。可是你退後仔細看,很多地方根本沒有擦到,更不必說幹淨了。可是很多人一輩子都是這樣掃地、擦桌子的。
至于作飯,不會作飯的人,就不談也吧!有些人雖會作飯,可是一餐得搞個兩叁個鍾頭。磨菇了那麼久,你以爲是滿漢大餐哩;可是定眼一瞧,也不過叁兩樣家常菜而已!爲何這麼沒有效率呢?
過去在農禅寺,每個常住衆都得輪流下廚,所以我也不免下廚勞改!然而我煮飯是有名的─不是有名的好吃,而是有名的快!有一次初一要上供了,他們看我到十點都沒有動靜。故急著催:「十點了耶!」我說:「沒關系啦!」「今天得上供哩!」「急什麼呢?」「你需不需要我幫忙呢?」我說:「你在旁邊待命好了,需要你的時候再招乎你吧!」結果我自個如期完成也。
後來住山時,有一次師父來看我。以師父一向認定我懶,所以便關心地問:「你是煮一次吃叁天,還是煮一次吃叁餐呢?」我回答說:「我每餐都煮哩!」他還不相信我有這麼勤快。事實上,我處理一餐,包括吃和洗,…
《法雲灌頂 用心與賣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