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与卖力
87.11.18
用心与卖力
精进乃非拼命
从疑入禅
科学之疑
懒人还得有懒办法
因循旧习
专家与钻家
专制社会下的愚民政策
从生活事说起
学问中的事
生命中的事
参禅中的事
佛教的「惜福」观念
智慧善巧
从有心而向无心
回顾与展望
用心与卖力
今天所要讲的题目,乃『用心与卖力』。卖力者,卖力演出也。以佛教对于修行法门,一向都强调要精进。所以第一天我们就申明:唯有死心塌地的去用一种方法,这才是你的善知识。可是这话在昨天的开示中已经修正了。所以佛教虽再三强调要精进、要精进,可是对于「当如何精进」却没有讲得很清楚。即使是《大智度论》里的精进波罗密;当你看完之后,对于禅坐应如何精进,也必还不肯定。所以很多人对于精进,便一厢情愿地以为拼命,就是精进。
精进乃非拼命
有人或解释道:何谓「精」?精乃单纯、唯一、专注尔。所以能很专一地去用方法而心不旁骛,便是精进也。可是如只强调单纯专一、心不旁骛,甚至百折不挠,是否又近乎盲目、狭隘与钻牛角尖呢?如果原用的方法,便是错误或无能的;则即使你如何专注拼命,都不可能进步的。所以我对精进的定义:乃既不是盲目专注,也不是拼命卖力,而是『要用心』也。
所以有人说:对于禅法的教授,你只能依旨奉行,而不能过问理由。这才称为禅的训练,禅的要方。可是我对这种说法,却愈来愈不以为然。尤其若把禅的训练,演变成日本的武士道─不问是非屈直,反正只要上面交待的命令,我就不舍生命地去完成它。则最后便只是心乱狂迷,自毁毁它。因为终究而言,禅不是从信入门的。如净土宗是从信入门的,故一定得相信有阿弥陀佛,有西方极乐世界;否则净土就没得修了。禅法也不是密宗,修密的话要对根本上师五体投地,而不能有丝毫的存疑。所以如是从信入门的净密,强调要单纯专心地去信守它,勉强说得过去吧!至于禅,我想绝不当是这个样子。
从疑入禅
尤其我们讲:禅当如何参法?唯从「疑情」起参也。那疑情又是什么呢?当然我们可从很多禅宗的公案里,来说明疑是什么?不过这感觉蛮八股的。故我用现代人较容易接受的讲法:疑者,疑当下者乃非最究竟圆满的。所以疑是烦恼吗?如佛法中常讲到:众生有五种烦恼,其称为贪、瞋、痴、慢、疑。若疑是烦恼,则何以禅宗又特别注重疑情呢?
其实这个疑,跟一般人的疑不一样。一般人的疑,其疑什么呢?疑人,疑这个人不可靠,疑那个人可能害我。故疑乃是从自我中心而起的分别,故此疑必会产生很大的烦恼。而禅法所着重的疑,非疑人而是疑法。于是因对法起疑情而去参究它,这反将成为觉悟的根源。
科学之疑
那我们且不说禅宗,而说科学好了。现代的科学本质上还是从疑入手的,所以科学中没有绝对的权威─只要你能提出证据,就可以推翻前人的理论架构。以每个人都具资格,去推翻前人的理论架构。所以科学能经常保持着向上提升的动力。故科学之所以不断进步、发展,疑是最根本的动力来源。
但疑,我们只是怀疑当下者还非最究竟圆满的,而非全盘否定。故在还未寻得更究竟圆满者之前,当下者还是可将就的。这也就说,虽有疑情,但不至于青黄不接,而使自己身心全无安顿处。
因此信跟疑,也是不相冲突的。虽疑当下者,还非最究竟圆满者。可是还信当下者,仍可以将就也;尤其相信,如用心去参究,必可参出更究竟、圆满者来。这也就说,不管是在生活中,或在修行上,我们都要保持着疑的态度、疑的动力,才使我们的生命能不断地向上提升。而疑,唯有从「用心」中得。可是传统的佛教、甚至禅宗,大都不鼓励大家去「用心」。
懒人还得有懒办法
我师父以前常骂我懒。我说:「我当然懒,那像您年纪这么大了,还《春夏秋冬》《东西南北》地奔波卖命!」可是诸位,你不要以为:要安心当个懒人,有那么容易。我实言告汝:懒人,还得有懒办法才行。
你不觉得所有的科技,都是懒人发明出来的吗?如果不懒的话,用脚走路就行了,何必发明汽车呢?故汽车者,乃是懒人发明给懒人用的!同样电梯,勤快一点用脚爬上去便可以了,何必安装电梯呢?故电梯也是懒人想出的懒办法。还有 。我想各位如用这个角度去省视,必可确认很多科技的发展都跟人想偷懒有莫大的关系。所以一个人想懒,还要有不懒的本事。那不懒的本事是什么呢?就是他能动脑筋,去想出更省事有效的办法来。而省事有效的办法,又唯有从「用心」中去得。所以我懒吗?虽手懒.脚懒而心不敢懒也。
因循旧习
但是能这样用心的人毕竟不多,因为大部份人的生命型态都是因循旧习也。或从小养成的习惯,就继续延续它;或祖宗流传下来的痼辟,也是继续因循它。所以在整个生命的过程里,即使很卖力地去实践,却只有量的增加,而不可能有质的提升。甚至很多方法,不只早就过时无效了,更且后患绵绵;可是还被奉为神明,而不惜于重蹈覆辙。
这也就说:不管是生活中的事,或者修行上的道,我们都得经常用心去重新审思,去着手改善。这才使我们能突破窠臼,而鹰扬万里。
所以我们不需要恋旧,因为旧的东西、传统的典故,未必合于今宜。同样我们也不必盲目地去赶时髦,因为最新的发明不见得就是『最具实效』的,有的还在试验阶段,有的根本就是商人借着传播媒体而喧哗取宠的。那么新旧之间当如何取舍呢?唯看其有没有意义、有没有效率。至于有意义、无意义,有效率、无效率?又唯有靠自己用心去细细斟酌分辨尔。
专家与钻家
有人想:这多累。在这个时代里,不是有很多专家吗?若自己不甚高明,何不多请教专家的意见。哼!你以为专家就多有创意吗?不!我削过很多专家。
因为你不懂这一行,所以便误以为他们多有创意,所以被盖得楞头楞脑的。你若稍微深入这一行,便知道这一套也只是因循旧习而已,今天套张三,明天套李四,那有什么创意呢?尤其很多专家,都是「只能钻进而不能钻出」者;所以盲信专家的意见,就如同「小脚而穿大鞋」般地不自在。因此专家的意见,虽不妨参考,却不可盲从。
专制社会下的愚民政策
于是乎既不恋旧、不迎新,也不盲从、不顽固,唯有时时刻刻保持着警觉的心,去寻找、去思考,去参究、去试历「什么才是更好的?」可是这种用心的习惯,在中国好象非常缺乏。
何以在中国,不具有「用心的传统」呢?我想当归咎于专制时代的愚民政策。所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若知之,都不可以了;更何况将心疑之。老百姓最好笨一点,反比较好管理。
于是乎,既上者不鼓励用心,在下者便懒得用心也。尤其若脑筋动得不好,还得担心脑袋搬家;所以大家宁可不动脑筋。于是既中国的科学不昌明,也政治腐败无能。至于宗教呢?也好不到那里去!以大家都不想动脑筋故,反让奸佞之徒逞所欲为。所以整个民族社会便不免腐杇不堪。
至于佛教社会呢?你不要一厢情愿地以为:佛法既是最具智慧的哲理,则佛教便当也是最具效率的宗教。其实大可未必!因为若大家皆不肯用心于关照我们生活边的事,不肯用心于关照修行道上的事,而只是盲目地因循故习、重蹈覆辙,则效率又如何能从天而降呢?
从生活事说起
好!知用心,当用心,可是心又该如何去用呢?空谈理论,倒不如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比如开门、关门。我们每天都在开门、关门,好象没什么新奇的!可是有的人一开门、关门,就大地六种震动;似乎老是与门过意不去,而非把它震垮不行。又那只手好象铁沙掌,让他用过的东西,就准备报销;何以别人用个三年五载,都不曾损伤,而他一用就坏掉了呢?当是粗鲁而不用心故。所以开门、关门虽是小事,还是得用心的。
其次,说到扫地;我也常说很多人不会扫地。你看!他们拿扫把的样子,就像在挥舞着高尔夫球杆─球杆一挥,球就飞得好远去。故扫把一扫,必将扬起满天飞尘。如果你责怪他:为什么不洒水?他便洒得泛滥成灾。所以扫地简单吗?不简单也!如果你能不必洒水,把地扫干净,且又未扬起漫天灰尘,这扫地才算及格。回去用心揣摩吧!
讲完扫地,再检点擦桌子。诸位行堂的,每天都在擦桌子。但是桌子该如何擦,才是有效率的呢?我看很多人都是:抓起抹布,便在桌子上反复地画圈圈;等已画个一二十圈了,就自觉得功德圆满了。可是你退后仔细看,很多地方根本没有擦到,更不必说干净了。可是很多人一辈子都是这样扫地、擦桌子的。
至于作饭,不会作饭的人,就不谈也吧!有些人虽会作饭,可是一餐得搞个两三个钟头。磨菇了那么久,你以为是满汉大餐哩;可是定眼一瞧,也不过三两样家常菜而已!为何这么没有效率呢?
过去在农禅寺,每个常住众都得轮流下厨,所以我也不免下厨劳改!然而我煮饭是有名的─不是有名的好吃,而是有名的快!有一次初一要上供了,他们看我到十点都没有动静。故急着催:「十点了耶!」我说:「没关系啦!」「今天得上供哩!」「急什么呢?」「你需不需要我帮忙呢?」我说:「你在旁边待命好了,需要你的时候再招乎你吧!」结果我自个如期完成也。
后来住山时,有一次师父来看我。以师父一向认定我懒,所以便关心地问:「你是煮一次吃三天,还是煮一次吃三餐呢?」我回答说:「我每餐都煮哩!」他还不相信我有这么勤快。事实上,我处理一餐,包括吃和洗,…
《法云灌顶 用心与卖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