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也不过三十分钟。比你上馆子点菜或在寺院里过堂用斋还快一些!
我有位师兄,曾到美国念书,结果学位还未取得,就因胃溃疡而辍学。为什么呢?乃因饮食调理不好,弄得自己紧张兮兮。他出家后,曾到国姓乡来陪我小住一段时间。终于他开悟了:原来处理三餐,竟只这么简单。
或问:至于洗衣服呢?我常看寺里的女众,不只衣服得天天换洗,而且每次都得用刷子刷。故一年下来,可刷破好几套衣服。而我第一套僧服一穿就是五年。所以这些事初看好象没什么,其实还是大有学问哩!
又如整理物品,有的人房间里狼藉不堪;故若一进屋去,还不知道当往那里站?然虽物品堆积如山,但每次要用时;却是翻箱倒柜还找不到。而我的东西,不要说我自己找;就算叫别人找─「在书柜下左边的抽屉里!」都能很快找到。
最后,再举物品的摆设。我若到别人寺里作客,便很习惯地注视到室内的装潢及物品的摆设。若摆设得太差,还不免鸡婆为他们调整一下。而调整过后,他们才都惊喜:耶!虽未花什么钱,可是感觉竟很不一样哩!
所以诸位不要以为:要看大经、参话头,才上道;至于这些小事情,何必辛苦去花脑筋呢?不!事情虽小,可是天天得做;故长年累积下来,还不可观吗?如煮一餐中,能省下二十分钟。一天三餐,就是一小时哩!至于三十年累积下来,就可省下一年多─够你闭关用功了吧!所以不要像很多人都天天嚷着:「忙呀!忙呀!」其真忙什么呢?唯忙着「浪费时间」尔!故意的吗?以不用心故。
学问中的事
其次,我们再说到读书:很多人虽也翻书来读,可是从未从第一个字看到最后一个字。如果你检查他所画的重点,大概画不到十页。然后面就没有重点了吗?还看不到那边去!而我看书的习惯,正常的话,一本书不超过三天,一定得把它看完。除非那本书太厚,或者太精深,否则还少搞到连一个星期都未看完的地步!
如只是看完还不稀奇,谁知道你到底有没有看进去呢?而我每看完一本书,一定得对自己复讲一次。怎么复讲呢?首翻开目录页,顺着章节,去回想里面的内容和前后的关系。如看了章节目录,竟生疏得很,一点也回想不出其章旨大意,那你就白看了!甚至如我因演讲或写作的关系,有时候还要引用原文的资料,我也得确认其大概在那本书的什么章节里。
既读一本书,都得如此用心;至于读更多本、更多类的书,又如何能不用心于慎思、明辨而抉择、统合呢?而很多人读书,读到后面已忘了前面,更不用说要把整个章旨大意连贯起来。因此虽很多人都在问:「当怎么读书,才能有系统?」坦白说:像你这种两三年还读不完一本书,或者读到后面已忘了前面的人,怎可能有系统呢?即使那本书再怎么有系统,对你而言还是不成系统哩!
所以有时候,我乃想:不一定要教人数息、打坐、参禅呀!教了老半天,还是浑浑噩噩的?还不如教些扫地、擦桌子,謮书、思考,沾花、惹草,游山、玩水之类,还更实在些。
生命中的事
很多人一天到晚都在忙,可是从年头忙到年尾,还忙不出个所以然来,为什么呢?因为他根本不确认:自己是在忙什么?所以对于我们生命中的事,乃首要确认:什么才是最根本的目标?什么乃属次要的目标?什么是可有、可无的闲事,还有什么竟是绝对沾惹不得的祸事。所以若本末不明,前后失序;则即使胡乱攀缘了很多事,唯弄得自己烦燥不安,五马分尸。
我再三想过: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是什么?修行第一,学问第二,弘法第三。至于跟法不相应的下流方便,则绝沾染不得。何以很多人都说我很悠闲?因为若把不相干的杂事全过滤掉,则无形中就省下很多的时间了。
参禅中的事
很多人参禅时,碰到最大的困难,不是有疑惑而开悟不了;而是根本提不起疑情。故只得胡乱抓个话头,如干屎橛、麻三斤之类而胡乱参,而参了老半天,却也只是如蚊子咬铁牛般地白叮。
为什么提不起疑情呢?因为根本不曾用心去观察、去思考、去统合故。所以虽策身于禅林,乃与禅法全不相应。故要学禅,还是从「如何用心」去学起吧!
佛教的「惜福」观念
我们在佛教团体待久了,都知道佛教─尤其是中国佛教,乃非常注重惜福的观念。可是何谓惜福呢?若肚子都快撑死了,还要苦苦地将剩菜吃完。或者很多物品早就陈旧不堪,还不忍将之丢弃换新。这就算是惜福吗?苦苦将剩菜吃完,也不过徒增肠胃的负担;难道就会多长一块肉,或变得更有力气吗?而不忍汰旧换新,却也障碍了经济的繁劳。
因此对于惜福,我乃强调:第一、事不强求,既不作没有把握的事,更不作没有意义的事。第二、功不唐捐,如果要做,就得省事有效。故既目标非常确定,也必方法迅捷有效,这才是惜福也。
然而综观诸佛教团体,反而才是最不惜福的。因虽口口声声:惜福!惜福!却只能在末道小事上装模作样,而大体上却到处都在浪费人力资源、物力资源。所以要惜福我同意,但如果不能用心于分辨本末终始、利弊得失;则连什么是福都不知道,更庸言去惜福也。
对于惜福,最后还有一点:就是得保证没有后患之忧。否则,这事情还没结了,他事又牵扯出来了。若事事尾大不掉,又如何能「不受后有」呢?你想赖帐佬跑,别人还得把你抓回来。而如何能保证不受后患之忧呢?唯有用心、再用心地去规划抉择。
智慧善巧
所以未必上台说经演论,才叫作有智慧。有时候,在一举手、一投足间,都能蕴存着无限的禅机。所以大禅师可以在一个动作里,让学人开悟。
由是真正的智慧,必能落实于生活中,才有意义。反之,如自己的生活事务都不能处理得很善巧,那空谈经论又有什么用呢?比如前几年的中台山剃度事件。你相信这样,竟是有智慧的吗?我想即使是一般的世俗人,都不可能把事情处理得这么糟糕、这么龌龊。
从有心而向无心
所以生活中能不用心吗?修行中能不用心吗?当然绝对得用心才行!然而以禅宗一向唱言:『无心,便是道』。所以很多人便误以为每天只悠悠哉哉、浑浑噩噩、盲盲从从、迷迷乱乱,便与道相应。甚至说:一切安于当下。
然而若无明的窠臼未破,无始的业障未消;连自己是什么人?连自己在何处?都不明白而徒每天在作一些重蹈覆辙的无明事,竟能与什么道相应呢?
汝岂不闻原始佛教中,有八正道的「正见」和「正思惟」。若一切无心,便是道;则见也不必见,思惟更不必思惟。则何谓「正见」与「正思惟」呢?至于正语、正业、正命等,更无所落实也。
所以也没错,无心才是道。然那是果位,而不是因位!若因位者,必从有心中去发心、去闻思、去修持、去证悟,而最后才能相应于一切空寂的无心境界。简单讲,虽无心是究竟,但还得以有心、用心为方便,而证悟于真正的无心境界。
回顾与展望
相信各位,从第一天听到现在,当可渐明白我所欲申述的重点:谁才是真正的善知识?唯用心于去探究我们的心结,用心于去消除我们的心结,才是真善知识。至于消后如何?视野无限宽广,心中自有蓝天。欲知后事如何?且待明天继续分解!
《法云灌顶 用心与卖力》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