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雲灌頂 用心與賣力▪P2

  ..續本文上一頁也不過叁十分鍾。比你上館子點菜或在寺院裏過堂用齋還快一些!

  

  我有位師兄,曾到美國念書,結果學位還未取得,就因胃潰瘍而辍學。爲什麼呢?乃因飲食調理不好,弄得自己緊張兮兮。他出家後,曾到國姓鄉來陪我小住一段時間。終于他開悟了:原來處理叁餐,竟只這麼簡單。

  

  或問:至于洗衣服呢?我常看寺裏的女衆,不只衣服得天天換洗,而且每次都得用刷子刷。故一年下來,可刷破好幾套衣服。而我第一套僧服一穿就是五年。所以這些事初看好象沒什麼,其實還是大有學問哩!

  

  又如整理物品,有的人房間裏狼藉不堪;故若一進屋去,還不知道當往那裏站?然雖物品堆積如山,但每次要用時;卻是翻箱倒櫃還找不到。而我的東西,不要說我自己找;就算叫別人找─「在書櫃下左邊的抽屜裏!」都能很快找到。

  

  最後,再舉物品的擺設。我若到別人寺裏作客,便很習慣地注視到室內的裝潢及物品的擺設。若擺設得太差,還不免雞婆爲他們調整一下。而調整過後,他們才都驚喜:耶!雖未花什麼錢,可是感覺竟很不一樣哩!

  

  所以諸位不要以爲:要看大經、參話頭,才上道;至于這些小事情,何必辛苦去花腦筋呢?不!事情雖小,可是天天得做;故長年累積下來,還不可觀嗎?如煮一餐中,能省下二十分鍾。一天叁餐,就是一小時哩!至于叁十年累積下來,就可省下一年多─夠你閉關用功了吧!所以不要像很多人都天天嚷著:「忙呀!忙呀!」其真忙什麼呢?唯忙著「浪費時間」爾!故意的嗎?以不用心故。

  

  學問中的事

  其次,我們再說到讀書:很多人雖也翻書來讀,可是從未從第一個字看到最後一個字。如果你檢查他所畫的重點,大概畫不到十頁。然後面就沒有重點了嗎?還看不到那邊去!而我看書的習慣,正常的話,一本書不超過叁天,一定得把它看完。除非那本書太厚,或者太精深,否則還少搞到連一個星期都未看完的地步!

  

  如只是看完還不稀奇,誰知道你到底有沒有看進去呢?而我每看完一本書,一定得對自己複講一次。怎麼複講呢?首翻開目錄頁,順著章節,去回想裏面的內容和前後的關系。如看了章節目錄,竟生疏得很,一點也回想不出其章旨大意,那你就白看了!甚至如我因演講或寫作的關系,有時候還要引用原文的資料,我也得確認其大概在那本書的什麼章節裏。

  

  既讀一本書,都得如此用心;至于讀更多本、更多類的書,又如何能不用心于慎思、明辨而抉擇、統合呢?而很多人讀書,讀到後面已忘了前面,更不用說要把整個章旨大意連貫起來。因此雖很多人都在問:「當怎麼讀書,才能有系統?」坦白說:像你這種兩叁年還讀不完一本書,或者讀到後面已忘了前面的人,怎可能有系統呢?即使那本書再怎麼有系統,對你而言還是不成系統哩!

  

  所以有時候,我乃想:不一定要教人數息、打坐、參禅呀!教了老半天,還是渾渾噩噩的?還不如教些掃地、擦桌子,謮書、思考,沾花、惹草,遊山、玩水之類,還更實在些。

  

  生命中的事

  很多人一天到晚都在忙,可是從年頭忙到年尾,還忙不出個所以然來,爲什麼呢?因爲他根本不確認:自己是在忙什麼?所以對于我們生命中的事,乃首要確認:什麼才是最根本的目標?什麼乃屬次要的目標?什麼是可有、可無的閑事,還有什麼竟是絕對沾惹不得的禍事。所以若本末不明,前後失序;則即使胡亂攀緣了很多事,唯弄得自己煩燥不安,五馬分屍。

  

  我再叁想過: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是什麼?修行第一,學問第二,弘法第叁。至于跟法不相應的下流方便,則絕沾染不得。何以很多人都說我很悠閑?因爲若把不相幹的雜事全過濾掉,則無形中就省下很多的時間了。

  

  參禅中的事

  很多人參禅時,碰到最大的困難,不是有疑惑而開悟不了;而是根本提不起疑情。故只得胡亂抓個話頭,如幹屎橛、麻叁斤之類而胡亂參,而參了老半天,卻也只是如蚊子咬鐵牛般地白叮。

  

  爲什麼提不起疑情呢?因爲根本不曾用心去觀察、去思考、去統合故。所以雖策身于禅林,乃與禅法全不相應。故要學禅,還是從「如何用心」去學起吧!

  

  佛教的「惜福」觀念

  我們在佛教團體待久了,都知道佛教─尤其是中國佛教,乃非常注重惜福的觀念。可是何謂惜福呢?若肚子都快撐死了,還要苦苦地將剩菜吃完。或者很多物品早就陳舊不堪,還不忍將之丟棄換新。這就算是惜福嗎?苦苦將剩菜吃完,也不過徒增腸胃的負擔;難道就會多長一塊肉,或變得更有力氣嗎?而不忍汰舊換新,卻也障礙了經濟的繁勞。

  

  因此對于惜福,我乃強調:第一、事不強求,既不作沒有把握的事,更不作沒有意義的事。第二、功不唐捐,如果要做,就得省事有效。故既目標非常確定,也必方法迅捷有效,這才是惜福也。

  

  然而綜觀諸佛教團體,反而才是最不惜福的。因雖口口聲聲:惜福!惜福!卻只能在末道小事上裝模作樣,而大體上卻到處都在浪費人力資源、物力資源。所以要惜福我同意,但如果不能用心于分辨本末終始、利弊得失;則連什麼是福都不知道,更庸言去惜福也。

  

  對于惜福,最後還有一點:就是得保證沒有後患之憂。否則,這事情還沒結了,他事又牽扯出來了。若事事尾大不掉,又如何能「不受後有」呢?你想賴帳佬跑,別人還得把你抓回來。而如何能保證不受後患之憂呢?唯有用心、再用心地去規劃抉擇。

  

  智慧善巧

  所以未必上臺說經演論,才叫作有智慧。有時候,在一舉手、一投足間,都能蘊存著無限的禅機。所以大禅師可以在一個動作裏,讓學人開悟。

  

  由是真正的智慧,必能落實于生活中,才有意義。反之,如自己的生活事務都不能處理得很善巧,那空談經論又有什麼用呢?比如前幾年的中臺山剃度事件。你相信這樣,竟是有智慧的嗎?我想即使是一般的世俗人,都不可能把事情處理得這麼糟糕、這麼龌龊。

  

  從有心而向無心

  所以生活中能不用心嗎?修行中能不用心嗎?當然絕對得用心才行!然而以禅宗一向唱言:『無心,便是道』。所以很多人便誤以爲每天只悠悠哉哉、渾渾噩噩、盲盲從從、迷迷亂亂,便與道相應。甚至說:一切安于當下。

  

  然而若無明的窠臼未破,無始的業障未消;連自己是什麼人?連自己在何處?都不明白而徒每天在作一些重蹈覆轍的無明事,竟能與什麼道相應呢?

  

  汝豈不聞原始佛教中,有八正道的「正見」和「正思惟」。若一切無心,便是道;則見也不必見,思惟更不必思惟。則何謂「正見」與「正思惟」呢?至于正語、正業、正命等,更無所落實也。

  

  所以也沒錯,無心才是道。然那是果位,而不是因位!若因位者,必從有心中去發心、去聞思、去修持、去證悟,而最後才能相應于一切空寂的無心境界。簡單講,雖無心是究竟,但還得以有心、用心爲方便,而證悟于真正的無心境界。

  

  回顧與展望

  相信各位,從第一天聽到現在,當可漸明白我所欲申述的重點:誰才是真正的善知識?唯用心于去探究我們的心結,用心于去消除我們的心結,才是真善知識。至于消後如何?視野無限寬廣,心中自有藍天。欲知後事如何?且待明天繼續分解!

  

《法雲灌頂 用心與賣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