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日完成同等學曆,如經檢定合格,則亦授予「谘商員」的資格。
在家之會員、受聘之雇員或住寺之僧伽藍民,都具權利參加資格的檢定;然對求剃度者,這卻是必經的程序──即檢定不合格,則不許剃度。具「谘商員」的資格者,一方面可接受信衆質詢而答複有關學佛與修行的問題,一方面能擔任講師開課時的助教。
2晉階教育:這是爲具「谘商員」的資格者及已剃度的學僧們,能進一步深入經藏修學佛法而開設的課程,亦以五門類別:
信門:以信願爲導的淨土法門爲主,更遍及一切諸佛、菩薩的萬德莊嚴。
戒門:以出家之沙彌律儀、比丘戒、比丘尼戒、《四分律藏》和《梵網經》、《瑜伽菩薩戒本》爲主。
定門:中級禅坐班、《六妙門》、《釋禅波羅蜜》及《禅秘要法》等。
慧門:此範圍很廣,然大致可分爲幾個支系:原始佛教、部派佛教、般若中觀、瑜伽唯識、真如圓學、禅、密、天臺、華嚴等。
悲門:如《般若經》或《華嚴經》所述,菩薩大行大願。
由于晉階教育的課程很多,在師資和學員皆有限的情況下要逐次講解,實在不可能。故不妨以「小組研討」的辦法,先專攻某一門或某支系,待經檢定認可後再轉至其他門系。經檢定合格者,才具那門系「講師」的資格,方能開班教授「普及教育」中的課程。
不管是普及教育或晉階教育,都是爲求解脫而作的准備功夫,非爲填受佛學知識而已!因此,每一課程皆必解行相應才行。由是而言,不修念佛法門者,不當是教授「信門」的教師;不具威儀戒行者,不當是「戒門」的講師;至于徒具文采而無內證經驗者,更不當是「定門」之教師。
僧寶之可貴,不在于只能像「放音機」般地,搬弄一些老生常談的教材。在教育水准日益提高、在佛書流通日益普及的今天,能在家中自行閱經研論的居士必愈來愈多。到時「講經說法」,便非僧衆之專利矣!僧寶之可貴,在于能從個人的修證中,直契佛法之要義。故在解行相應與理事圓融中,一方面成爲信衆所仰賴之標竿;一方面開設對機應時的方便法門。
小班上課,這是基金會最具典型的教育方略,既縱貫上下,又廣延四方,也是所有會員最值得珍惜者。故與會者,皆當全力以赴才是。
(四)個別指導:以上不管是通訊教育、大堂演講或小班上課,學員多以「接受」爲主,較少有個人發問的機會。然在學佛的過程中,不管是觀念的吸收,法門的行持,或生活的調適,總免不了有一些問題。如這些問題不能即時獲得抒解,或將成爲學佛的障礙。因此,在教育系統中,需另有「個別指導」的管道。
當一會員初入會時,便將按其住所、職業、年齡、教育程度、學佛經曆等,而予以編組。每一組中皆安排有具資格的谘商員作爲輔導,故組員若有任何疑難,即可向谘商員請教。其次,當講師開班授課時,亦皆有谘商員助陣,可幫忙處理問題。最後,住于寺中的僧伽藍民與學僧們,皆具谘商員的資格,將設輪值製度,以便會員隨時請教。
這對一會員而言,實已具多方管道,若某方答得不滿意,則盡管多方請教好了。然必須遵守「不得越級請教」之規定,不應什麼問題就想直接找上法師、方丈而求開示。這既可避免法師、方丈們因太多人請益而不勝負荷,也可成全基層的谘商員與學僧們,有培福及受激勵的機會。
(五)專修與深造:當一學僧逐漸完成晉階教育的課程後,既在解行上有深固的基礎,又在會中擔任過講師及監事之職責後。如他仍有獨自專修的意願,則基金會將進一步成就他閉關或住山。(專修,唯有僧衆才具資格)
佛法爲出世解脫之教法,故離塵的專修,自有其必要。釋迦牟尼佛成道于雪山,達摩祖師九年面壁,這皆是初學佛者耳熟能詳的故事。其皆寓意著離塵獨修的必要。
衆生的業習,如瀑流相續,在前後夾滾的浪濤中,殊少有回顧反省的機會。即使學了佛、剃了頭,既看經,也禅坐,終究只能在理谛上稍作檢討,在大半的事相上,還是不免要隨波逐流的。
故離塵的獨修,即在抽身而出,截斷一切生死亂流。然後得以在更冷靜、更超然的情境下,重新調理出人生的新方向。當此方向逐漸明朗深刻後,則一方面將對佛法有更確定的信願與體認,一方面將有更大的毅力和擔當,以作爲滾滾紅塵裏的中流砥柱。
若學僧的意願,傾向于深造,則或出國,或進較高學府,基金會亦當成就之。
當一學僧又完成獨修或深造的課程後,回到會中,再經檢定認可而授予「法師」的名號。具法師名號者,才能1在大堂講經或開示,和擔任共修會的指導(谘商員只能作個別指導,講師能開小班教課,但都不能作大堂演講;故只有僧衆之法師才能作大堂演講)。2開班講授晉階教育的課程,或擔任研討小組的指導。3代表基金會參與會外的弘法活動。
或叁年五年的獨修,比起古德十年二十年不下山,還是太膚淺了。因此,當學僧即使回到會中,擔任弘法的教務時,一方面不能忘掉山林的氣息,一方面得把握因緣,再入山中。
(六)淬砺階段:學佛修行的過程如鑄劍,需經一連串熱鍛與冷淬的交互運作。專精的看經禅坐,這是熱鍛;現實的激勵與考驗,則是冷淬。故從初發心學佛,到入寺爲僧伽藍民的服侍勞役;從普及教育的完成,到成爲谘商員;從晉階教育到講師,這已經好幾道次的熱鍛與冷淬。
故當學僧從專修或深造中,再回到塵寰時,這又是一番的熱鍛與冷淬。待彼又在塵境中,曆經好幾年的磨練,不只在道心上已穩若盤石,並且于弘法的方便上有更大的靈巧。于是乃漸成可獨當一面的法將。此時,或仍留在本山,擔任「輔教師」,或派至各地分院成爲「分教師」。不管是輔教師或分教師,若再經一番磨練,則將進一步成爲基金會最高之領導者。
(七)大導師:這是基金會權位最高的領導人,最初雖必禮請解行並重、人天仰慕之高僧而獨挑大梁。但當具資格的接棒者,漸次被培養出來時,則改由僧羯摩中「推選」的方式。任期確定,必要時得以連任。
小結
佛教的教育,不只在于知識的填受,更在于人品的提升,與心性的覺悟。故我們不要訓練「做學問、寫報告」的專家,不要喂養「腳跟不著地」的講師。在教育中生活,在生活中教育,義解與行持,信仰與修證,達理與辦事,自修與化衆,本就是不可分割的生命整體。故「新時代的佛教教育」,必往這方向去努力落實,才能栽培出真正出類拔萃的「人天師範」。
總結
叁皈依詞曰:「自皈依僧,當願衆生,統理大衆,一切無礙。」此僧之原意爲「和合衆」,用現代的名相不妨說爲「團體」或「合會」。而和合的團體必有它的宗旨與製度,故皈依僧者,則是從認定其宗旨到貫徹它的製度。
佛教的宗旨,不外乎出世解脫。然爲完成此一目的者,必有它一套完整的教育製度,而教育又必建立在穩定的經濟基礎上,及健全的人事製度中。傳統的佛教,由于成形于農業社會,故在製度上顯得松懈而脆弱,于此工商社會,早已是欲振乏力了。故信衆因一窩蜂的盲動而流離失所,僧衆因「放牛吃草」的教育方式而頹唐困厄,于是一切群魔亂舞的怪現象,乃接踵而生。
故「新時代的佛教」,從基于傳統佛教的宗旨到應用工商時代的製度,以環扣交接的方式,建立起嚴謹有效之運作系統。信徒們必由此而安頓身心,僧侶們亦由此而光明在望。所有關心于佛教前途的善心人士,亦必由此而歡欣鼓舞。以大衆必在法財、教養、信智、解行、道俗,和合一味的大道中,共邁向解脫之域。
《禅林風雨 28· 立十衆弟子,建萬人僧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