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林风雨 28· 立十众弟子,建万人僧团▪P5

  ..续本文上一页日完成同等学历,如经检定合格,则亦授予「谘商员」的资格。

  

  在家之会员、受聘之雇员或住寺之僧伽蓝民,都具权利参加资格的检定;然对求剃度者,这却是必经的程序──即检定不合格,则不许剃度。具「谘商员」的资格者,一方面可接受信众质询而答复有关学佛与修行的问题,一方面能担任讲师开课时的助教。

  

  2晋阶教育:这是为具「谘商员」的资格者及已剃度的学僧们,能进一步深入经藏修学佛法而开设的课程,亦以五门类别:

  

  信门:以信愿为导的净土法门为主,更遍及一切诸佛、菩萨的万德庄严。

  

  戒门:以出家之沙弥律仪、比丘戒、比丘尼戒、《四分律藏》和《梵网经》、《瑜伽菩萨戒本》为主。

  

  定门:中级禅坐班、《六妙门》、《释禅波罗蜜》及《禅秘要法》等。

  

  慧门:此范围很广,然大致可分为几个支系:原始佛教、部派佛教、般若中观、瑜伽唯识、真如圆学、禅、密、天台、华严等。

  

  悲门:如《般若经》或《华严经》所述,菩萨大行大愿。

  

  由于晋阶教育的课程很多,在师资和学员皆有限的情况下要逐次讲解,实在不可能。故不妨以「小组研讨」的办法,先专攻某一门或某支系,待经检定认可后再转至其他门系。经检定合格者,才具那门系「讲师」的资格,方能开班教授「普及教育」中的课程。

  

  不管是普及教育或晋阶教育,都是为求解脱而作的准备功夫,非为填受佛学知识而已!因此,每一课程皆必解行相应才行。由是而言,不修念佛法门者,不当是教授「信门」的教师;不具威仪戒行者,不当是「戒门」的讲师;至于徒具文采而无内证经验者,更不当是「定门」之教师。

  

  僧宝之可贵,不在于只能像「放音机」般地,搬弄一些老生常谈的教材。在教育水准日益提高、在佛书流通日益普及的今天,能在家中自行阅经研论的居士必愈来愈多。到时「讲经说法」,便非僧众之专利矣!僧宝之可贵,在于能从个人的修证中,直契佛法之要义。故在解行相应与理事圆融中,一方面成为信众所仰赖之标竿;一方面开设对机应时的方便法门。

  

  小班上课,这是基金会最具典型的教育方略,既纵贯上下,又广延四方,也是所有会员最值得珍惜者。故与会者,皆当全力以赴才是。

  

  (四)个别指导:以上不管是通讯教育、大堂演讲或小班上课,学员多以「接受」为主,较少有个人发问的机会。然在学佛的过程中,不管是观念的吸收,法门的行持,或生活的调适,总免不了有一些问题。如这些问题不能即时获得抒解,或将成为学佛的障碍。因此,在教育系统中,需另有「个别指导」的管道。

  

  当一会员初入会时,便将按其住所、职业、年龄、教育程度、学佛经历等,而予以编组。每一组中皆安排有具资格的谘商员作为辅导,故组员若有任何疑难,即可向谘商员请教。其次,当讲师开班授课时,亦皆有谘商员助阵,可帮忙处理问题。最后,住于寺中的僧伽蓝民与学僧们,皆具谘商员的资格,将设轮值制度,以便会员随时请教。

  

  这对一会员而言,实已具多方管道,若某方答得不满意,则尽管多方请教好了。然必须遵守「不得越级请教」之规定,不应什么问题就想直接找上法师、方丈而求开示。这既可避免法师、方丈们因太多人请益而不胜负荷,也可成全基层的谘商员与学僧们,有培福及受激励的机会。

  

  (五)专修与深造:当一学僧逐渐完成晋阶教育的课程后,既在解行上有深固的基础,又在会中担任过讲师及监事之职责后。如他仍有独自专修的意愿,则基金会将进一步成就他闭关或住山。(专修,唯有僧众才具资格)

  

  佛法为出世解脱之教法,故离尘的专修,自有其必要。释迦牟尼佛成道于雪山,达摩祖师九年面壁,这皆是初学佛者耳熟能详的故事。其皆寓意着离尘独修的必要。

  

  众生的业习,如瀑流相续,在前后夹滚的浪涛中,殊少有回顾反省的机会。即使学了佛、剃了头,既看经,也禅坐,终究只能在理谛上稍作检讨,在大半的事相上,还是不免要随波逐流的。

  

  故离尘的独修,即在抽身而出,截断一切生死乱流。然后得以在更冷静、更超然的情境下,重新调理出人生的新方向。当此方向逐渐明朗深刻后,则一方面将对佛法有更确定的信愿与体认,一方面将有更大的毅力和担当,以作为滚滚红尘里的中流砥柱。

  

  若学僧的意愿,倾向于深造,则或出国,或进较高学府,基金会亦当成就之。

  

  当一学僧又完成独修或深造的课程后,回到会中,再经检定认可而授予「法师」的名号。具法师名号者,才能1在大堂讲经或开示,和担任共修会的指导(谘商员只能作个别指导,讲师能开小班教课,但都不能作大堂演讲;故只有僧众之法师才能作大堂演讲)。2开班讲授晋阶教育的课程,或担任研讨小组的指导。3代表基金会参与会外的弘法活动。

  

  或三年五年的独修,比起古德十年二十年不下山,还是太肤浅了。因此,当学僧即使回到会中,担任弘法的教务时,一方面不能忘掉山林的气息,一方面得把握因缘,再入山中。

  

  (六)淬砺阶段:学佛修行的过程如铸剑,需经一连串热锻与冷淬的交互运作。专精的看经禅坐,这是热锻;现实的激励与考验,则是冷淬。故从初发心学佛,到入寺为僧伽蓝民的服侍劳役;从普及教育的完成,到成为谘商员;从晋阶教育到讲师,这已经好几道次的热锻与冷淬。

  

  故当学僧从专修或深造中,再回到尘寰时,这又是一番的热锻与冷淬。待彼又在尘境中,历经好几年的磨练,不只在道心上已稳若盘石,并且于弘法的方便上有更大的灵巧。于是乃渐成可独当一面的法将。此时,或仍留在本山,担任「辅教师」,或派至各地分院成为「分教师」。不管是辅教师或分教师,若再经一番磨练,则将进一步成为基金会最高之领导者。

  

  (七)大导师:这是基金会权位最高的领导人,最初虽必礼请解行并重、人天仰慕之高僧而独挑大梁。但当具资格的接棒者,渐次被培养出来时,则改由僧羯摩中「推选」的方式。任期确定,必要时得以连任。

  

  小结

  

  佛教的教育,不只在于知识的填受,更在于人品的提升,与心性的觉悟。故我们不要训练「做学问、写报告」的专家,不要喂养「脚跟不着地」的讲师。在教育中生活,在生活中教育,义解与行持,信仰与修证,达理与办事,自修与化众,本就是不可分割的生命整体。故「新时代的佛教教育」,必往这方向去努力落实,才能栽培出真正出类拔萃的「人天师范」。

  

  总结

  

  三皈依词曰:「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此僧之原意为「和合众」,用现代的名相不妨说为「团体」或「合会」。而和合的团体必有它的宗旨与制度,故皈依僧者,则是从认定其宗旨到贯彻它的制度。

  

  佛教的宗旨,不外乎出世解脱。然为完成此一目的者,必有它一套完整的教育制度,而教育又必建立在稳定的经济基础上,及健全的人事制度中。传统的佛教,由于成形于农业社会,故在制度上显得松懈而脆弱,于此工商社会,早已是欲振乏力了。故信众因一窝蜂的盲动而流离失所,僧众因「放牛吃草」的教育方式而颓唐困厄,于是一切群魔乱舞的怪现象,乃接踵而生。

  

  故「新时代的佛教」,从基于传统佛教的宗旨到应用工商时代的制度,以环扣交接的方式,建立起严谨有效之运作系统。信徒们必由此而安顿身心,僧侣们亦由此而光明在望。所有关心于佛教前途的善心人士,亦必由此而欢欣鼓舞。以大众必在法财、教养、信智、解行、道俗,和合一味的大道中,共迈向解脱之域。

  

  

《禅林风雨 28· 立十众弟子,建万人僧团》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