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林风雨 28· 立十众弟子,建万人僧团▪P4

  ..续本文上一页有可减免者。以律都所载:八关戒斋之设立,乃为成全某些在家居士,虽愿意出家而不具足因缘者;故彼乃择于六斋日或自己方便之日,到寺求师受戒而安住于僧伽蓝中,过一日一夜之出家生活(此即近住之原意),因此,八关戒斋之戒相,乃雷同于沙弥戒也。

  

  以居士之因缘只能近住一日一夜,故设立八关戒斋为一日一夜者。时间到了,自告假离去而不必另有舍戒仪式。但此之僧伽蓝民,既能常住于僧伽蓝中,则既无舍戒之实,故亦无重受之必要。

  

  或问:既受八关戒斋,是否必如法持「不非时食」戒?

  

  答言:这说来惭愧,中国僧众虽都受「不非时食」戒,却多未能如法行持(包括我自己)。但戒律既称为「别解脱」者,即谓能持一分,即有一分功德,即得一分清净。故能全部受持,当然最圆满,否则亦应尽力受持。

  

  在律制中,有「式叉摩那」之学习阶段。这在传统的中国佛教皆已被忽略了,然要恢复古制,其实不难,只要转用僧伽蓝民的形式即可。根据律典载:式叉摩那之设立,乃为验明女众是否怀孕,并学习大僧行仪。虽然今日的医学技术,能很方便正确的验明身孕之有无,然学习大僧行仪的阶段,还有保留的必要。因为一旦剃度换装,即入僧数,若知见不立,威仪不恭,仍将让佛教遭人非议。

  

  因此,不管男众、女众、成人、未成人,求剃度者,仍须先以僧伽蓝民的形式安住寺院中,除(1)学佛知见,习僧行谊外;(2)服侍劳役,谦和培福。(3)随顺大众,降伏慢心;(4)返照习性,落实修行。

  

  或问:何不先予剃度,再缓其受戒时间?

  

  答曰:既剃度已,即入僧数,故不宜再缓其受戒时间。又以僧伽蓝民的形式过渡到僧众;若不适应,半途还俗,心里亦较能调适也。

  

  (四)学僧:当一求剃度者,以僧伽蓝民的身分,经满两年以上之学习阶段,最后由僧众作羯摩,认可后予以剃度。

  

  (五)法师:待学僧完成更高层次的学习阶段后,才正授以法师资格。(学僧与法师的学习内容与资格检定,详于教育制度中阐明。)

  

  二、经济制度

  

  基金会之经济运作,依律典「不受别请,不别众食,乃至羯摩作法」之精神,而行「共有、共用、共管」之制度,以下依收入、支出与管理而分别说明:

  

  (一)收入:基金会之收入,主要有三种来源:

  

  1会费:十众弟子中,会员与雇员皆为在家众,故依「僧教俗养」之原则,乃须缴基本会费。

  

  在实施要领中,每位新会员既报名缴费已,即发给「识别证」。证上除姓名、照片外,并有会员编号、缴费记录及师资等级。会员编号可用(84—001)前二数,乃入会年度,寓有年资之意。

  

  此证在每一新年度之初,将重新换过。新证除在年度的标识有所差别外,颜色亦重新调整。新证既发,旧证即废。旧会员在换取新证时,须将欠缴会费全部补上,才准换发。过期限不换证者,视为自动退会。又旧会员若以重新入会的方式,领取新证,则彼之年资,亦归零也。

  

  2营利:不管是文教事业或营利事业之盈余,除发放红利及扩大投资外,悉归基金会所有。

  

  3募捐:由于顾虑某些经济能力较差的会员,故会费不宜太高。又营利事业在草创之初,或未必经营,或未能盈余,因此,基金会的经费便不可能充裕;尤其在作硬体建设和办大型活动时,都将面临经费不足之困扰。

  

  故于平日,尤其紧要时,乃须鼓励经济能力较好的会员随力赞助。至于非会员而欲赞助者,虽不妨接受;但亦须让其明暸会务的状况,尤其是会员与非会员间,于权利和义务的差别,以避免尔后之讥嫌。

  

  (二)支出:经费之支出,略有几大项:

  

  1寺院住众之供给:此之住众,乃包括僧众与僧伽蓝民。其以会费供给一切生活所需,如饮食、衣服、卧具、文书、医药、交通、休闲等。供给的方式有(1)共用:如饮食、书籍;(2)配给:如衣服、文具;(3)申请:如医药、交通;(4)单银:零用金。

  

  僧众来如依律制「不持金银戒」之原意,不应持有个人的财物;但为避免事事申请之麻烦,故宜酌量供予零用金。其次,依「不受别请,不别众食」之原意,任一僧众,不得私收供养、私受赠物及别受斋请。此就修道而论,具以下方便:甲、一切生活所需,只要是合法用度,皆可申请;故虽身无长财,实较一般居士更有保障。乙、以身无长财故,不必为之操心而妨碍道业。尤其可避免因贪钱、多钱而胡作非为。

  

  2雇员之薪水:如前已谓,雇员之薪水当尽可能与市价相当,才能让彼专心长久地投入行业中。

  

  3行政费用:此包括文书、档案、通讯、教育、团康等支出。

  

  4法会开销:包括法会用之经本、供品、用具等,及提供会众一切饮食、住宿所需。此对会众而言,即一切开销,由基金会提供,便可免于因「住寺用餐」,而有「侵用僧物」之讥嫌。于是对会众而言,可吃得安心;对寺院而言,可用得大方,两相其美也。至于对非会员,酌收费用,非强求供养,只是贴补会费而已!

  

  5硬体建设:如大殿、讲堂、寮房等之建设或维修,于劝募时,一律以「赞助道场」为名,不得挑剔专作大殿、佛像等。此一为作帐之方便。二为扩大心量、长养功德。

  

  (三)管理:此又分年度之前、中、后,三个阶段。

  

  1年度之前:各执事应将下年度所拟办之活动项目与经费预算,先提交由监事和合之禅羯摩作审议;待审议通过,再交付会员大会附议后定案。

  

  2年度之中:各执事在采购前,仍须先向主管监事报备请款;待核准采购后,再会同出纳、会计结帐。至于收入,亦必开收据。总之,各类收支,皆须监事、执事、出纳、会计共同确认,才能结帐。

  

  3年度之后:财会执事须将年度之财务状况,向大会公告。会员如有质疑,亦许推派代表,进行查帐。

  

  总之,这管理制度有双重保障:(1)乃以僧众为主之「僧羯摩」审议,一切议题若羯摩不通过,则一律否决。这既可避免权力分散,协调失时,又可防止流为庸朽。(2)乃以会员大会为主之附议,若议题大会不附议,亦将失效!此亦为防止少数人之垄断、独裁。

  

  「上下交通,道俗互惠」,这是在建立新时代佛教一切制度时,所必一贯掌握之要领。

  

  三、教育制度

  

  佛教既称为「教」,即不能没有教育。烧香、膜拜,只类于崇拜神明而已!《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因缘大事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也。」开示即理解,悟入乃修证。因此,只有解行并重的佛教,才能契会诸佛世尊化世的本怀。由是「新时代的佛教」,既要培养「出类拔萃」的法师,也要教育「解行并重」的信徒。故以下略述教育方式:

  

  (一)通讯教育:这是无远弗届的教育方式,形态大致有:1会刊,由基金会所定期出版的刊物,免费寄予所有会员。一方面报导会务,连络会员;一方面宣扬佛法,教化众生。2丛书,将佛法最基本的要义与入门的修行方法,编印成小丛书,免费让会员请领。3视听教材,同理将佛法最基本的要义、仪轨与入门的修行方法,制作成录音带、录影带,甚至光碟片,平价供应需要者。4出版佛书:或将《大藏经》中之经论,重新分段标点。或将现代之佛学论述,重编辑排版,庶几以较庄重、较尊贵的面目,供应需要者。5广播电视:如基金会财力、人力更充裕时,便可进一步用此形式接引大众。

  

  (二)大堂演讲:这虽是传统的方式,但在现代化音效器材的辅助下,必能发挥更大的功效。古来的讲经方式,前后都有颇为繁复刻板的仪轨,这对忙碌急切的现代人,无疑是很大的负担;故方式还是以简单、庄重、肃穆为宜。

  

  其次,演讲还因性质之不同与场地的大小,而分「限会员与不限会员」。不限会员时,又可有收费与不收费的差别。

  

  (三)小班上课:此依程度,又可分「普及教育」与「晋阶教育」两种。

  

  1普及教育:这是对初学佛的会员而开的。除最基础的佛学概要与佛教史外;又可依众生根器之差别,开设五类课程:

  

  信门:如《阿隬陀经》、《药师经》、《地藏经》、〈普门品〉等,以赞叹诸佛、菩萨之万德庄严和慈悲大愿为主,而为众生于生死长夜中,所至心皈依向往之对象。

  

  戒门:如《学佛行仪》、《五戒相经》、《十善业道经》、《优婆塞戒经》等。以阐述佛教基本之行仪与戒相,而作为行人依教奉行之准则。

  

  定门:如《初级静坐》、天台《小止观》等,以教授初级禅坐之方法与理论基础,作为学人修身调心之方便。

  

  慧门:如《四十二章经》、《八大人觉经》、《遗教经》、《法句经》、《百法明门论》、《二入四行论》等小部经论为主,以作为提升观念、净化身心的准则,并「晋阶教育」的基础。

  

  悲门:如《佛本生谈》、《高僧传》与〈普贤行愿品〉等,用来体会佛法之内涵,与培养自己的慈悲。

  

  普及教育的课程是对全体会员而开的,因此,每位会员都有权利要求上课。故会中负责法务的执事,应将每年度所要开讲的课程内容、讲师名号、上课之时间地点及所拟收学员人数,于会讯中公布,以便会员善加选择。

  

  然对住于寺内的僧伽蓝民或受雇于文教事业的职员而言,完成普及教育的课程,不仅是权利,也是义务。此乃为僧伽蓝民既常住于寺中,又担任基本的执事,因此,有太多接触信众的机会。而文教事业的雇员,既从事佛教之文教工作,当然得有最基本的知见才行。

  

  当一学员逐次完成「普及教育」的课程后,须经检定(口试或笔试)合格,才授予「谘商员」的资格。反过来说,对某些已有基础或较精进的学人,亦可用自修方式,早…

《禅林风雨 28· 立十众弟子,建万人僧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