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禅定偈頌講記
欲樂不可著,散亂多衆苦;依慈住淨戒,修定最爲樂。
調攝于叁事,心一境名定;漸離于分別,苦樂次第盡。
四禅四空處,慈等四無量;佛說諸定法,次第而修習。
禅坐的功效
偈頌曰:「欲樂不可著,散亂多衆苦;依慈住淨戒,修定最爲樂。」首先說明修定能産生怎樣的功效?以下依個人的理解做比較有系統的歸納:
以佛法言之,衆生就是「五蘊」,即色、受、想、行、識的和合體。因此,禅定的功能亦分別表現在五蘊的變化中。
色蘊──就是指我們的身體,大家都知道打坐對身體最直接的好處,就是可以慢慢恢複健康。有些人本來有慢性病,延醫就藥都治不好,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打坐之後,那些慢性病就慢慢好轉了。打坐爲什麼能夠治病呢?首先,打坐的姿勢能使我們減少能量的浪費,尤其是雙盤坐。我們平常的姿勢,不管站著、臥著,兩只手、兩只腳都是散得開開的,這就會使很多能量在不知不覺之中散失了。很多人在冬天,尤其覺得身體不夠溫暖時,就會下意識地將身體緊縮起來,此乃縮得愈小,則能量的浪費就會愈少之故。所以,打坐即使不論方法,就以打坐的姿勢(形成叁個圓)就已能夠減少能量的浪費,而增加身體的健康。其次,如果我們一直在打妄想、在攀緣,因爲我們的心向外,則氣也是向外。反之,在打坐時用方法,心向內集中,氣也內斂;氣內斂,則能量就比較不會散逸。人的身體之所以不健康,以中醫的說法就是氣不足,氣不足就是平常浪費得太多。所以,以打坐的姿勢、打坐的方法來收攝我們的身心,而使身體慢慢恢複健康。況且打坐之後,感官也能夠變得比較敏銳。所謂感官,就是指我們的五根──眼、耳、鼻、舌、身。人的感官如用得愈久,就會像機器一樣慢慢失去功能,而機械要恢複其功能,就必須停機整修。同樣地,我們的器官不管是內在的五髒六腑,或是外在的眼、耳、鼻、舌、身,都必經打坐調養之後,才能慢慢恢複本來的功能。甚至說此功能,更因爲我們打坐的成就,而能變得比原來更加敏銳,這種敏銳若超越凡人的極限,就是所謂的「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等。其次,對色蘊而言,靜坐除了能增益健康之外,同時也能恢複我們的青春活力。一般人的身體、感官總是隨著歲月而慢慢地萎縮老化,禅坐能夠使一些萎縮的功能慢慢恢複,所以老化的身心就能慢慢恢複青春。
受蘊──受是指我們的情緒。受有五種:苦、樂、憂、喜、舍。外界給我們的感受,有時是快樂的,有時是苦惱的。我們的心,便像浪般地變化不停。但如果我們經打坐的訓練後,則外界所給我們的刺激就相對會減少。彼因心容易被外界所牽動,所以才稱其爲「刺激」。反之,心能保持平靜安穩,那因境界變化而反應的情緒就唯平淡而已!一個人經打坐的訓練後,既不會暴喜,也不會暴怒,不會很容易的起情緒──如果起的話,也能很快地恢複平靜。在此工商社會中,一般人都經常困溺于緊張忙碌的情緒下,而用打坐的方法,也能纾解緊張的情緒,進入輕安怡然的境界中。
想蘊──指思惟的作用。一個人經過打坐訓練之後,他的記憶力能夠增強。然所謂增強,並不是什麼事情都強記不忘。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打坐之後記憶力卻衰退了,衰退的原因是不想記的就會忘掉,可是想記的仍可以記得很清楚,也就是說,它是有選擇性的增強。其次,對「理解」的深刻──有些人平常看佛書,看得一知半解。但是,如經打坐之後,再回頭看書或聽開示,則此時的理解就比平常更深刻,所以打坐能夠助成我們的理解。同樣地,對「判斷」也有相似的增益,有些時候,要用分析思惟的方法去判斷一件事、一個人好象很困難,可是經過打坐之後,他就能以直覺的反應而作更准確的判斷。還有,打坐之後比較有「靈感」。彼因人的思想都不免受過去所束縛,過去想什麼,現在就跟著想什麼,所以總沒有辦法突破。而在打坐中,我們能暫時把過去的習氣、過去的成見,慢慢沈澱。沈澱之後,即使不用腦筋,也能映現出新的氣象,展現出新的發明來。所以一些藝術家、科學家,甚至企業家,他們也期待接受禅坐的訓練,以增益他們的記憶、理解、判斷和靈感。
行蘊──行是指意志力。經過打坐訓練的人意志力會比較堅強,這是心力能夠集中的緣故。很多人平常要思考,沒有辦法專心思考,要工作沒有辦法專心工作,彼因妄想太多。而經打坐訓練過後,他的心比較能夠隨意控製,安住在所要安住的地方。要思考,能夠專注在思考;要工作,能夠專注在工作。心力若能集中,意志才能堅強,那要做任何事,一定可達事半功倍之效。經雲:「置心一處,無事不辦。」
識蘊──是指一個人經過打坐訓練之後,他的心態會變得比較開朗。有些人心理非常閉塞,心中有很多情緒,好象心內有很多黑暗的洞一樣。但經過打坐的訓練之後,它能使我們的心變得比較清明、比較開朗。同時,在意識型態上,有的人思想相當偏激,是所謂的偏見,極端的苦、極端的樂,或者太熱情,或者太冷漠等。然而經過打坐的訓練之後,他會慢慢趨向于中道──就是不苦不樂、不緊不松、不迎不拒、不取不舍。尤其以佛法而言,如果一個人打坐坐得好,他能夠慢慢忘掉他的身體,甚至忘掉意識的存在。于是從坐中出來,那種以自我意識爲中心的思想與行爲就會比平常人少,比平常人淡。一般人都是以自我意識爲中心,來認清這個世界,來管理任何人事問題,因此免不了沖突與煩惱。而經過打坐訓練的人,這種以自我爲中心的執著就會減少,同時他的沖突、煩惱,也于不覺中逐漸遠離了。
簡言之,禅坐的功能,就是使我們于色、受、想、行、識中,都能得到健全的發展,因此對我們的身心,尤其對我們的智慧,會有比較大的幫助。所謂「水到渠成」,任何人只要好好用坐禅的方法,都一樣可以達到以上的效果。
然而對學佛的人而言,修定最主要的意義在于「由定發慧」。因衆生即使已用「聞思」的方法獲知佛法的義理,但是大部分的人卻仍然無法表現出有智慧的行爲來,爲什麼?因爲過去無始劫來的妄想習氣力量太大,就好象我們身處一處激流之中,即使內心知道要往上遊走;可是瀑流的力量太強,還是會把我們往下遊沖。除非我們能把這股強勢的習氣、妄想降服下來,使我們的心像止水一樣平靜;否則,佛法的義理便只能說食數寶,而不能親自受用。
定──妄想不生、習氣不現形
所謂「定」,主要是相對于我們過去的妄想與習氣,能夠使妄想不生、習氣不現形,這就是定的力量。定的力量産生作用之後,才能夠運用佛法的知見,主導我們的身心,而表現出有智慧的行爲。所以修定是觀慧的前方便。定修好之後,再進一步修觀。這也就是一般人所講的止觀,先止後觀。
對一個佛教徒而言,先要確定該發什麼心而來修定?發心是因,修證是果,有正因才有正果,在偈誦中講:「欲樂不可著,散亂多衆苦,依慈住淨戒。」此處所提到的發心,還是不外乎佛法一向說的出離心、慈悲心,還有菩提心。
出離心──欲樂不貪著
「出離心」就是說欲樂不可貪著。在這世上的凡夫,大都是忙碌且盲目地追求五欲之樂,可是五欲之樂是要向外索取,而外在的東西本來就很有限,故勢必産生紛爭。譬如:大家都要錢、都要財産,可是世間的財産總是有限,如果每個人都貪得無餍,就會起紛爭;或如大家都希望獲得名位,可是一個國家只能有一個總統,一個公司也只有一個老板,如果每個人都想占有,那也會起紛爭。爭有時候還不是人與人爭,些是人與天地爭、與命運爭。爭則有得有失,失不一定是人爲的因素使境界起變化,而是因爲因緣在變化,所謂「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由于欲樂不可靠,未得患得,已得患失。所以,很多人最初熱中追求欲樂,可是最後得到的反而是痛苦。發「出離心」就是要發出離貪著欲樂的心。
「散亂多衆苦」,真正的樂,是從「和諧」而有,而不是從「占有」而有。很多人都以爲占有的愈多,就一定愈快樂;但是若以占有而破壞我們內外的和諧、身心的和諧,則這個占有反而是矛盾痛苦的根源。如果我們占有的很多、攀緣的很多,卻無法使它們和諧的話,那一定會使心更散亂、使心愈痛苦。所以,爲疏遠欲樂,避免心的散亂,應發出離心來修定。
慈悲心──爲利益衆生
「慈悲心」則是說,我們修定的動機,是爲利益衆生。因爲,定使我們身心比較有力量,而當我們比較有力量時,再去幫助衆生,也才有這個把握。菩提心,也就是前面所說的由定發慧,佛法最後所要成就的是智慧與解脫。所以,修定首先要確定發的是出離心、慈悲心,以及菩提心,而不是爲了貪求一些神秘的感受、增長一些超人的能力如神通之類,而來修定。這樣發心不正,則會産生很多後遺症。
所謂「住淨戒」,既然是以出離心、慈悲心,及菩提心來修定。則因身心無障礙,而易成就。反之,如果沒有淨戒的基礎而修定,那就比較容易著魔。
定于和諧之中
定,一般人把它想象成「什麼都不想,念頭一片空白」,以爲這就叫做定。但依我個人的體會,定主要是安在和諧之中。因爲,定與亂相較,定就是不亂之意,而亂是因于不和諧。如果我們能夠調和身心,而使內外變成和諧的狀態,那就是定了。非必要到什麼念頭都沒有才是定,如是什麼念頭都沒有,又如何能由定發慧?因此,「修定最爲樂」,如前所說的,樂就是從和諧而有,而修定就是調理我們的身心使到達和諧的狀態。如以身而言,身調得好,身體的障礙慢慢減少,自然變成健康與輕安。同樣,以調心而言,我們人與物、自與他、內與外之間原有很多矛盾,…
《禅林風雨 4· 成佛之道──禅定偈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