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林风雨 4· 成佛之道──禅定偈颂讲记

  成佛之道──禅定偈颂讲记

  

  欲乐不可着,散乱多众苦;依慈住净戒,修定最为乐。

  

  调摄于三事,心一境名定;渐离于分别,苦乐次第尽。

  

  四禅四空处,慈等四无量;佛说诸定法,次第而修习。

  

  禅坐的功效

  

  偈颂曰:「欲乐不可着,散乱多众苦;依慈住净戒,修定最为乐。」首先说明修定能产生怎样的功效?以下依个人的理解做比较有系统的归纳:

  

  以佛法言之,众生就是「五蕴」,即色、受、想、行、识的和合体。因此,禅定的功能亦分别表现在五蕴的变化中。

  

  色蕴──就是指我们的身体,大家都知道打坐对身体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可以慢慢恢复健康。有些人本来有慢性病,延医就药都治不好,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打坐之后,那些慢性病就慢慢好转了。打坐为什么能够治病呢?首先,打坐的姿势能使我们减少能量的浪费,尤其是双盘坐。我们平常的姿势,不管站着、卧着,两只手、两只脚都是散得开开的,这就会使很多能量在不知不觉之中散失了。很多人在冬天,尤其觉得身体不够温暖时,就会下意识地将身体紧缩起来,此乃缩得愈小,则能量的浪费就会愈少之故。所以,打坐即使不论方法,就以打坐的姿势(形成三个圆)就已能够减少能量的浪费,而增加身体的健康。其次,如果我们一直在打妄想、在攀缘,因为我们的心向外,则气也是向外。反之,在打坐时用方法,心向内集中,气也内敛;气内敛,则能量就比较不会散逸。人的身体之所以不健康,以中医的说法就是气不足,气不足就是平常浪费得太多。所以,以打坐的姿势、打坐的方法来收摄我们的身心,而使身体慢慢恢复健康。况且打坐之后,感官也能够变得比较敏锐。所谓感官,就是指我们的五根──眼、耳、鼻、舌、身。人的感官如用得愈久,就会像机器一样慢慢失去功能,而机械要恢复其功能,就必须停机整修。同样地,我们的器官不管是内在的五脏六腑,或是外在的眼、耳、鼻、舌、身,都必经打坐调养之后,才能慢慢恢复本来的功能。甚至说此功能,更因为我们打坐的成就,而能变得比原来更加敏锐,这种敏锐若超越凡人的极限,就是所谓的「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等。其次,对色蕴而言,静坐除了能增益健康之外,同时也能恢复我们的青春活力。一般人的身体、感官总是随着岁月而慢慢地萎缩老化,禅坐能够使一些萎缩的功能慢慢恢复,所以老化的身心就能慢慢恢复青春。

  

  受蕴──受是指我们的情绪。受有五种:苦、乐、忧、喜、舍。外界给我们的感受,有时是快乐的,有时是苦恼的。我们的心,便像浪般地变化不停。但如果我们经打坐的训练后,则外界所给我们的刺激就相对会减少。彼因心容易被外界所牵动,所以才称其为「刺激」。反之,心能保持平静安稳,那因境界变化而反应的情绪就唯平淡而已!一个人经打坐的训练后,既不会暴喜,也不会暴怒,不会很容易的起情绪──如果起的话,也能很快地恢复平静。在此工商社会中,一般人都经常困溺于紧张忙碌的情绪下,而用打坐的方法,也能纾解紧张的情绪,进入轻安怡然的境界中。

  

  

  想蕴──指思惟的作用。一个人经过打坐训练之后,他的记忆力能够增强。然所谓增强,并不是什么事情都强记不忘。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打坐之后记忆力却衰退了,衰退的原因是不想记的就会忘掉,可是想记的仍可以记得很清楚,也就是说,它是有选择性的增强。其次,对「理解」的深刻──有些人平常看佛书,看得一知半解。但是,如经打坐之后,再回头看书或听开示,则此时的理解就比平常更深刻,所以打坐能够助成我们的理解。同样地,对「判断」也有相似的增益,有些时候,要用分析思惟的方法去判断一件事、一个人好象很困难,可是经过打坐之后,他就能以直觉的反应而作更准确的判断。还有,打坐之后比较有「灵感」。彼因人的思想都不免受过去所束缚,过去想什么,现在就跟着想什么,所以总没有办法突破。而在打坐中,我们能暂时把过去的习气、过去的成见,慢慢沉淀。沉淀之后,即使不用脑筋,也能映现出新的气象,展现出新的发明来。所以一些艺术家、科学家,甚至企业家,他们也期待接受禅坐的训练,以增益他们的记忆、理解、判断和灵感。

  

  行蕴──行是指意志力。经过打坐训练的人意志力会比较坚强,这是心力能够集中的缘故。很多人平常要思考,没有办法专心思考,要工作没有办法专心工作,彼因妄想太多。而经打坐训练过后,他的心比较能够随意控制,安住在所要安住的地方。要思考,能够专注在思考;要工作,能够专注在工作。心力若能集中,意志才能坚强,那要做任何事,一定可达事半功倍之效。经云:「置心一处,无事不办。」

  

  识蕴──是指一个人经过打坐训练之后,他的心态会变得比较开朗。有些人心理非常闭塞,心中有很多情绪,好象心内有很多黑暗的洞一样。但经过打坐的训练之后,它能使我们的心变得比较清明、比较开朗。同时,在意识型态上,有的人思想相当偏激,是所谓的偏见,极端的苦、极端的乐,或者太热情,或者太冷漠等。然而经过打坐的训练之后,他会慢慢趋向于中道──就是不苦不乐、不紧不松、不迎不拒、不取不舍。尤其以佛法而言,如果一个人打坐坐得好,他能够慢慢忘掉他的身体,甚至忘掉意识的存在。于是从坐中出来,那种以自我意识为中心的思想与行为就会比平常人少,比平常人淡。一般人都是以自我意识为中心,来认清这个世界,来管理任何人事问题,因此免不了冲突与烦恼。而经过打坐训练的人,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执着就会减少,同时他的冲突、烦恼,也于不觉中逐渐远离了。

  

  简言之,禅坐的功能,就是使我们于色、受、想、行、识中,都能得到健全的发展,因此对我们的身心,尤其对我们的智慧,会有比较大的帮助。所谓「水到渠成」,任何人只要好好用坐禅的方法,都一样可以达到以上的效果。

  

  然而对学佛的人而言,修定最主要的意义在于「由定发慧」。因众生即使已用「闻思」的方法获知佛法的义理,但是大部分的人却仍然无法表现出有智慧的行为来,为什么?因为过去无始劫来的妄想习气力量太大,就好象我们身处一处激流之中,即使内心知道要往上游走;可是瀑流的力量太强,还是会把我们往下游冲。除非我们能把这股强势的习气、妄想降服下来,使我们的心像止水一样平静;否则,佛法的义理便只能说食数宝,而不能亲自受用。

  

  定──妄想不生、习气不现形

  

  所谓「定」,主要是相对于我们过去的妄想与习气,能够使妄想不生、习气不现形,这就是定的力量。定的力量产生作用之后,才能够运用佛法的知见,主导我们的身心,而表现出有智慧的行为。所以修定是观慧的前方便。定修好之后,再进一步修观。这也就是一般人所讲的止观,先止后观。

  

  对一个佛教徒而言,先要确定该发什么心而来修定?发心是因,修证是果,有正因才有正果,在偈诵中讲:「欲乐不可着,散乱多众苦,依慈住净戒。」此处所提到的发心,还是不外乎佛法一向说的出离心、慈悲心,还有菩提心。

  

  出离心──欲乐不贪着

  

  「出离心」就是说欲乐不可贪着。在这世上的凡夫,大都是忙碌且盲目地追求五欲之乐,可是五欲之乐是要向外索取,而外在的东西本来就很有限,故势必产生纷争。譬如:大家都要钱、都要财产,可是世间的财产总是有限,如果每个人都贪得无餍,就会起纷争;或如大家都希望获得名位,可是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总统,一个公司也只有一个老板,如果每个人都想占有,那也会起纷争。争有时候还不是人与人争,些是人与天地争、与命运争。争则有得有失,失不一定是人为的因素使境界起变化,而是因为因缘在变化,所谓「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由于欲乐不可靠,未得患得,已得患失。所以,很多人最初热中追求欲乐,可是最后得到的反而是痛苦。发「出离心」就是要发出离贪着欲乐的心。

  

  「散乱多众苦」,真正的乐,是从「和谐」而有,而不是从「占有」而有。很多人都以为占有的愈多,就一定愈快乐;但是若以占有而破坏我们内外的和谐、身心的和谐,则这个占有反而是矛盾痛苦的根源。如果我们占有的很多、攀缘的很多,却无法使它们和谐的话,那一定会使心更散乱、使心愈痛苦。所以,为疏远欲乐,避免心的散乱,应发出离心来修定。

  

  慈悲心──为利益众生

  

  「慈悲心」则是说,我们修定的动机,是为利益众生。因为,定使我们身心比较有力量,而当我们比较有力量时,再去帮助众生,也才有这个把握。菩提心,也就是前面所说的由定发慧,佛法最后所要成就的是智慧与解脱。所以,修定首先要确定发的是出离心、慈悲心,以及菩提心,而不是为了贪求一些神秘的感受、增长一些超人的能力如神通之类,而来修定。这样发心不正,则会产生很多后遗症。

  

  所谓「住净戒」,既然是以出离心、慈悲心,及菩提心来修定。则因身心无障碍,而易成就。反之,如果没有净戒的基础而修定,那就比较容易着魔。

  

  定于和谐之中

  

  定,一般人把它想象成「什么都不想,念头一片空白」,以为这就叫做定。但依我个人的体会,定主要是安在和谐之中。因为,定与乱相较,定就是不乱之意,而乱是因于不和谐。如果我们能够调和身心,而使内外变成和谐的状态,那就是定了。非必要到什么念头都没有才是定,如是什么念头都没有,又如何能由定发慧?因此,「修定最为乐」,如前所说的,乐就是从和谐而有,而修定就是调理我们的身心使到达和谐的状态。如以身而言,身调得好,身体的障碍慢慢减少,自然变成健康与轻安。同样,以调心而言,我们人与物、自与他、内与外之间原有很多矛盾,…

《禅林风雨 4· 成佛之道──禅定偈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