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林風雨 3· 數息要略

  數息要略

  

  今日講的內容,對于已打過禅叁的人來說,可說是老生常談。但對剛開始用功的人,或許會有一些幫助。今日的重點在說明禅坐用功的方法及一些在用功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反應,和要用什麼心態來看待它,最後如何堅定信心,恒續用功。

  

  從松入門

  

  相信大家都學過初級禅訓班課程,也都知道調身的要領。調身最重要的是:身體要放松。很多人把打坐看得太嚴肅,于是求好心切,身體就會不知不覺的緊張。因此上坐之初,要將身體放松、心情放松。一般人身體比較容易繃緊的部位:一是肩膀,有些人肩膀會用力,甚至會拱起來;二是小腹會用力,故要檢查一下看看自己有沒有將上述部位放松。因大部分的人都坐小蒲團的關系,故身體應稍微往前傾斜,而不是正垂直地面,如此重心才可能落在臀部與膝蓋的叁角形內。反之,若重心落在臀部的上方或後側,則坐不久就會腰酸,且不容易打直。

  

  注意當下的數字

  

  其次講數息,數息首先注意鼻端,然後再看呼吸。呼吸有進有出,如果數進,就不數出,數出就不數進。如果你呼氣比較長,比較穏定,則數呼息較好,尤其是身體健康的人或年輕的人以數出息爲佳(反之則數入息)。數息從鼻端開始,吐氣時便數一,數到氣吐完才止。吸氣時雖不數數字,但要保持正念,知道自己正在吸氣,等第二次吐氣時,再數二,如此從一數到十。

  

  數息時,首先注意到鼻端,因此,知道有身體的存在,再順著鼻端察覺到呼吸的出入,知道有呼吸的存在,再順著呼吸來數數字。但重點是要把注意力放在數字上,而不是放在身體上,也不是放在呼吸上。雖最初須看著身體來數呼吸(尤其是看著鼻端),但數久後便應該不再意識到鼻端的存在,而只知道有呼吸的進出。如此,雖仍有呼吸但已慢慢忘記身體的存在。進一步再順著呼吸去數數字,而且只把注意力放在數字上,到最後呼吸雖仍有進出,但也已不覺得其進出,而只知道一個數字接一個數字,若能把注意力完全放在當下的數字上,心就能安定。

  

  順著自然呼吸數息

  

  數息最重要的,就是要順著本來的呼吸而數。人都有呼吸,我們要順著本來的呼吸而數。有很多人,尤其是外道練氣功的人,刻意把氣吸到小腹,直到漲滿,這是練氣功,而不是修定的法門。因爲刻意就已是妄想了,而打坐就是要盡可能的減少妄想。所以要順著本來的呼吸而數息,不能用控製呼吸來數息。這說來雖輕松,但很多人還是不能做到,反而容易形成控製呼吸的狀況。大家都會呼吸,但很多人一想到要數息,呼吸反而弄亂了,甚至要用力才有呼吸可數,這主要是緊張所造成。這就像我們都會走路,但很多人圍著你看時,你反而不知道要先踏左腳,還是先踏右腳,于是走起路來便很別扭,這是緊張所致。

  

  也有人因求好心切而造成呼吸控製。打坐當然會有妄想,因爲一般人一天到晚就在妄想之中。而很多初學打坐的人便希望用數字來壓製妄想,希望在妄想還沒有出現前,就以數息把妄想壓下去,因此就加強數息的速度及注意力,使妄想不起,這樣呼吸便變得愈來愈快,胸部也就愈來愈緊,甚至頭會痛,這都是求好心切而造成呼吸混亂。要檢查一下,看自己是否有控製呼吸、或呼吸變得與平常不太一樣的狀況發生。因此,打坐時首先要放松心情,如果已放松心情而呼吸還是混亂,暫時不要數息,先隨息好了,只看著呼吸的進出。數息比較緊,不數則心情易于放松,放松後就容易恢複爲自然的呼吸。然後,等氣安定了再來數息。

  

  不管氣息在體內的變化

  

  用數息法雖要注意呼吸的進出,但不要管呼吸在身體裏面的變化,即使說呼吸可能變得比較深、比較細;可能在身體的某一部位會有暖熱等感覺,都不要注意氣在身體上所産生的種種不同感受。如果能照上面所說的,順著自然的呼吸數息,把注意力放在數字上面,不要去管身體上的感受,那打坐自然會上路。雖禅訓班中也提到,經過禅坐之後呼吸會變深、變細、變長,但那是在打妄想之後才發覺到的,發覺到呼吸變細,是因爲你已沒有把注意力放在數字上面。就大部分人來講,只要還有呼吸在,就可以數息。但很多人會自我暗示,說自己呼吸已經很弱了,大概已不能數息了,這是自我暗示所形成的錯覺。只要還有呼吸在,不管是粗或細,深或淺,都能數息。若是沒有呼吸,按經典上講「四禅止出入息」,那應該已經入定了。因此數息的方法可以從散心、專心,到一心,而不用擔心老是在數息而不會進步的問題。以上是數息的要領,順著自然的呼吸而數,注意當下的數字,不管氣息在體內的變化,從散心數到一心。

  

  不以妄想爲礙

  

  不迎不隨──對待妄想的一個大原則就是「不迎不拒」,大家都知道打坐是訓練我們的心不要打妄想,也不隨妄想去打轉。不打妄想就是不去想昨天的事、明天的事、或打坐以外的種種事。但妄想有時候是從自己的心裏跑出來的,在妄想出現時,要很快地警覺到自己在打妄想而立刻截止它,此即常言:「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剛開始修行的人,免不了會有妄想,故不要怕有妄想,但要能立即警覺到自己在打妄想。

  

  妄想與我們的警覺性有很大的關系,最初沒有打坐時雖知道自己也有妄想,但總不覺得妄想很多。而稍微用功打坐,才會發覺到自己的妄想是那麼多,這爲什麼呢?因爲打坐用功的人有比較高的警覺性,能在念頭一起時,馬上發覺自己在打妄想。就佛法來講,我們的念頭就像波浪一樣有大有小、有粗有細。念頭隨時都是有的,就看自己能不能察覺。很多人稍打坐一段時間,就覺得自己已經沒有什麼大妄想,心已平靜了,但一柱香還是很漫長。如果真的坐到妄想很少時,時間會很快的就滑過去,爲什麼既覺得沒有什麼妄想,而時間還是很難挨呢?主要原因是在于心裏有妄想,而自己的警覺性不夠,故不能察覺。甚至是因自我暗示,認爲自己已經很靜了,所以沒有用心去察覺妄想的存在。因此,看到自己有很多妄想,並不是壞事,至少表示你已有比較高的警覺性。一般沒有修行的人,整天在妄想裏打轉,也不覺得那是妄想。所以打坐首先不要怕妄想。

  

  佛來佛斬──一切的念頭只要離開數息的數字,就稱爲妄想。有很多人在打坐時起了一些念頭,他還覺得這個點子不錯,怎麼以前都沒想過,現在雖知道它是妄想,但等我把它想清楚了再放下不遲。于是即使自覺那是妄想,因舍不得放下,故還在妄想裏打轉。因此,「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便是認定一切離開數息方法的念頭都是妄想,都應該很果斷的將它剔除。

  

  不拒不留──很多人在還沒上坐前就已准備打仗,既和自己的身體打仗,也與自己的妄想打仗,如此打坐一定很累。不要怕妄想,不要跟妄想爲敵,妄想還沒來,不要准備和妄想作戰。因爲在准備與妄想爲敵的當下就已經是妄想了。又有很多人認爲自己妄想很多無法打坐,事實上,一般人當下只能打一個妄想,覺得妄想很多是因爲他把過去的妄想累積下來,累積愈多就覺得自己負擔很重,終于把自己的信心給壓垮了。因此,有些人不是數息而是在數妄想,愈數愈多就成爲自己的負擔和修行的障礙。真會用功的人一察覺到妄想馬上丟掉,于是當下就沒有妄想了,也沒有妄想的影子留下。所以只要一察覺到妄想的存在,就立刻回到方法上。會用功的人,知道正念與妄想恰如跷跷板一般,如果不提正念,只是拚命去壓製妄想,則妄想反而愈壓愈多。聰明的人不管妄想的存在與否,只是專心的去提正念,專心的去數息,如此妄想自然不見了。所以一個真正會用功的人,是不以妄想爲礙的。

  

  妄想的分類

  

  妄想首先分「大與小」。數息時,一打妄想就會把數字打掉,等過一段時間後,才再想起數息,這種妄想稱爲大妄想,因它能將數息的方法完全切斷,前後的數字完全忘記。其次是小妄想,如果從一數到十,數字不間斷,但在數字之間仍有小妄想,尚未把數字打斷,此稱爲小妄想。打坐首先要把大妄想部掃除,而只剩下小妄想。如果坐了很久,還是有很多大妄想,表示你根本沒有用上方法。

  

  妄想又可分爲「粗與細」,粗妄想是起心動念主動去打的妄想,譬如想昨天公司裏發生的事,想明年度的計畫,都屬于粗妄想。在打粗妄想的當下,自己是知道的。而細妄想不是自己去打的,而是從內心自己湧現出來的一些念頭,恍恍惚惚,在當下似乎很清楚,但一回想就不見了。這種情況有點像作夢一樣,夢不是人設計出來的,而是過去的業識在睡覺時現形了,變成各式各樣的境界出現。而等覺醒後,夢境立刻消失,只剩下一個印象。細妄想也是一樣,從被發覺到已經消失,只剩下一若有若無的印象。打坐最初出現粗妄想,坐久後粗妄想慢慢消失而有細妄想的出現。

  

  第叁是「顯與隱」。粗妄想與大妄想都是很明顯的,但有一種妄想卻是若有若無,經典上說:「叁輪不空。」一個人在打坐的當下若還知道我在打坐,在用數息的方法,這種知道「我」、「方法」、「數字」即所謂「叁輪」、叁輪不空是不可能入定的。故一個人打坐方法用得上,應該從大妄想變成小妄想,由粗妄想變成細妄想,從顯妄想變成隱妄想,最後才能舍隱妄想而進入一心的境界。

  

  一般人在數息時,通常會發生一種情況,就是呼氣剛出來時,警覺性比較高,等氣慢慢吐出時,警覺性也跟著降低。等氣吐完變成吸氣時,就變成空檔,而必須等到第二口氣再吐出來時,警覺性才又提高,如此用心不平等就像波浪一樣。于是便老在波浪低潮時打妄想。故要訓練「用心平等」,從一口氣剛吐出來到吐完甚至到吸氣,都是保持同樣的專注,同樣的警覺性,「用心平等」自然能減少妄想出現的機會。

  

  超越時空

  

  數息要注意當下的數字,譬如數叁時只知道是叁,而不想到前…

《禅林風雨 3· 數息要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