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息要略
今日讲的内容,对于已打过禅三的人来说,可说是老生常谈。但对刚开始用功的人,或许会有一些帮助。今日的重点在说明禅坐用功的方法及一些在用功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反应,和要用什么心态来看待它,最后如何坚定信心,恒续用功。
从松入门
相信大家都学过初级禅训班课程,也都知道调身的要领。调身最重要的是:身体要放松。很多人把打坐看得太严肃,于是求好心切,身体就会不知不觉的紧张。因此上坐之初,要将身体放松、心情放松。一般人身体比较容易绷紧的部位:一是肩膀,有些人肩膀会用力,甚至会拱起来;二是小腹会用力,故要检查一下看看自己有没有将上述部位放松。因大部分的人都坐小蒲团的关系,故身体应稍微往前倾斜,而不是正垂直地面,如此重心才可能落在臀部与膝盖的三角形内。反之,若重心落在臀部的上方或后侧,则坐不久就会腰酸,且不容易打直。
注意当下的数字
其次讲数息,数息首先注意鼻端,然后再看呼吸。呼吸有进有出,如果数进,就不数出,数出就不数进。如果你呼气比较长,比较穏定,则数呼息较好,尤其是身体健康的人或年轻的人以数出息为佳(反之则数入息)。数息从鼻端开始,吐气时便数一,数到气吐完才止。吸气时虽不数数字,但要保持正念,知道自己正在吸气,等第二次吐气时,再数二,如此从一数到十。
数息时,首先注意到鼻端,因此,知道有身体的存在,再顺着鼻端察觉到呼吸的出入,知道有呼吸的存在,再顺着呼吸来数数字。但重点是要把注意力放在数字上,而不是放在身体上,也不是放在呼吸上。虽最初须看着身体来数呼吸(尤其是看着鼻端),但数久后便应该不再意识到鼻端的存在,而只知道有呼吸的进出。如此,虽仍有呼吸但已慢慢忘记身体的存在。进一步再顺着呼吸去数数字,而且只把注意力放在数字上,到最后呼吸虽仍有进出,但也已不觉得其进出,而只知道一个数字接一个数字,若能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当下的数字上,心就能安定。
顺着自然呼吸数息
数息最重要的,就是要顺着本来的呼吸而数。人都有呼吸,我们要顺着本来的呼吸而数。有很多人,尤其是外道练气功的人,刻意把气吸到小腹,直到涨满,这是练气功,而不是修定的法门。因为刻意就已是妄想了,而打坐就是要尽可能的减少妄想。所以要顺着本来的呼吸而数息,不能用控制呼吸来数息。这说来虽轻松,但很多人还是不能做到,反而容易形成控制呼吸的状况。大家都会呼吸,但很多人一想到要数息,呼吸反而弄乱了,甚至要用力才有呼吸可数,这主要是紧张所造成。这就像我们都会走路,但很多人围着你看时,你反而不知道要先踏左脚,还是先踏右脚,于是走起路来便很别扭,这是紧张所致。
也有人因求好心切而造成呼吸控制。打坐当然会有妄想,因为一般人一天到晚就在妄想之中。而很多初学打坐的人便希望用数字来压制妄想,希望在妄想还没有出现前,就以数息把妄想压下去,因此就加强数息的速度及注意力,使妄想不起,这样呼吸便变得愈来愈快,胸部也就愈来愈紧,甚至头会痛,这都是求好心切而造成呼吸混乱。要检查一下,看自己是否有控制呼吸、或呼吸变得与平常不太一样的状况发生。因此,打坐时首先要放松心情,如果已放松心情而呼吸还是混乱,暂时不要数息,先随息好了,只看着呼吸的进出。数息比较紧,不数则心情易于放松,放松后就容易恢复为自然的呼吸。然后,等气安定了再来数息。
不管气息在体内的变化
用数息法虽要注意呼吸的进出,但不要管呼吸在身体里面的变化,即使说呼吸可能变得比较深、比较细;可能在身体的某一部位会有暖热等感觉,都不要注意气在身体上所产生的种种不同感受。如果能照上面所说的,顺着自然的呼吸数息,把注意力放在数字上面,不要去管身体上的感受,那打坐自然会上路。虽禅训班中也提到,经过禅坐之后呼吸会变深、变细、变长,但那是在打妄想之后才发觉到的,发觉到呼吸变细,是因为你已没有把注意力放在数字上面。就大部分人来讲,只要还有呼吸在,就可以数息。但很多人会自我暗示,说自己呼吸已经很弱了,大概已不能数息了,这是自我暗示所形成的错觉。只要还有呼吸在,不管是粗或细,深或浅,都能数息。若是没有呼吸,按经典上讲「四禅止出入息」,那应该已经入定了。因此数息的方法可以从散心、专心,到一心,而不用担心老是在数息而不会进步的问题。以上是数息的要领,顺着自然的呼吸而数,注意当下的数字,不管气息在体内的变化,从散心数到一心。
不以妄想为碍
不迎不随──对待妄想的一个大原则就是「不迎不拒」,大家都知道打坐是训练我们的心不要打妄想,也不随妄想去打转。不打妄想就是不去想昨天的事、明天的事、或打坐以外的种种事。但妄想有时候是从自己的心里跑出来的,在妄想出现时,要很快地警觉到自己在打妄想而立刻截止它,此即常言:「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刚开始修行的人,免不了会有妄想,故不要怕有妄想,但要能立即警觉到自己在打妄想。
妄想与我们的警觉性有很大的关系,最初没有打坐时虽知道自己也有妄想,但总不觉得妄想很多。而稍微用功打坐,才会发觉到自己的妄想是那么多,这为什么呢?因为打坐用功的人有比较高的警觉性,能在念头一起时,马上发觉自己在打妄想。就佛法来讲,我们的念头就像波浪一样有大有小、有粗有细。念头随时都是有的,就看自己能不能察觉。很多人稍打坐一段时间,就觉得自己已经没有什么大妄想,心已平静了,但一柱香还是很漫长。如果真的坐到妄想很少时,时间会很快的就滑过去,为什么既觉得没有什么妄想,而时间还是很难挨呢?主要原因是在于心里有妄想,而自己的警觉性不够,故不能察觉。甚至是因自我暗示,认为自己已经很静了,所以没有用心去察觉妄想的存在。因此,看到自己有很多妄想,并不是坏事,至少表示你已有比较高的警觉性。一般没有修行的人,整天在妄想里打转,也不觉得那是妄想。所以打坐首先不要怕妄想。
佛来佛斩──一切的念头只要离开数息的数字,就称为妄想。有很多人在打坐时起了一些念头,他还觉得这个点子不错,怎么以前都没想过,现在虽知道它是妄想,但等我把它想清楚了再放下不迟。于是即使自觉那是妄想,因舍不得放下,故还在妄想里打转。因此,「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便是认定一切离开数息方法的念头都是妄想,都应该很果断的将它剔除。
不拒不留──很多人在还没上坐前就已准备打仗,既和自己的身体打仗,也与自己的妄想打仗,如此打坐一定很累。不要怕妄想,不要跟妄想为敌,妄想还没来,不要准备和妄想作战。因为在准备与妄想为敌的当下就已经是妄想了。又有很多人认为自己妄想很多无法打坐,事实上,一般人当下只能打一个妄想,觉得妄想很多是因为他把过去的妄想累积下来,累积愈多就觉得自己负担很重,终于把自己的信心给压垮了。因此,有些人不是数息而是在数妄想,愈数愈多就成为自己的负担和修行的障碍。真会用功的人一察觉到妄想马上丢掉,于是当下就没有妄想了,也没有妄想的影子留下。所以只要一察觉到妄想的存在,就立刻回到方法上。会用功的人,知道正念与妄想恰如跷跷板一般,如果不提正念,只是拚命去压制妄想,则妄想反而愈压愈多。聪明的人不管妄想的存在与否,只是专心的去提正念,专心的去数息,如此妄想自然不见了。所以一个真正会用功的人,是不以妄想为碍的。
妄想的分类
妄想首先分「大与小」。数息时,一打妄想就会把数字打掉,等过一段时间后,才再想起数息,这种妄想称为大妄想,因它能将数息的方法完全切断,前后的数字完全忘记。其次是小妄想,如果从一数到十,数字不间断,但在数字之间仍有小妄想,尚未把数字打断,此称为小妄想。打坐首先要把大妄想部扫除,而只剩下小妄想。如果坐了很久,还是有很多大妄想,表示你根本没有用上方法。
妄想又可分为「粗与细」,粗妄想是起心动念主动去打的妄想,譬如想昨天公司里发生的事,想明年度的计画,都属于粗妄想。在打粗妄想的当下,自己是知道的。而细妄想不是自己去打的,而是从内心自己涌现出来的一些念头,恍恍惚惚,在当下似乎很清楚,但一回想就不见了。这种情况有点像作梦一样,梦不是人设计出来的,而是过去的业识在睡觉时现形了,变成各式各样的境界出现。而等觉醒后,梦境立刻消失,只剩下一个印象。细妄想也是一样,从被发觉到已经消失,只剩下一若有若无的印象。打坐最初出现粗妄想,坐久后粗妄想慢慢消失而有细妄想的出现。
第三是「显与隐」。粗妄想与大妄想都是很明显的,但有一种妄想却是若有若无,经典上说:「三轮不空。」一个人在打坐的当下若还知道我在打坐,在用数息的方法,这种知道「我」、「方法」、「数字」即所谓「三轮」、三轮不空是不可能入定的。故一个人打坐方法用得上,应该从大妄想变成小妄想,由粗妄想变成细妄想,从显妄想变成隐妄想,最后才能舍隐妄想而进入一心的境界。
一般人在数息时,通常会发生一种情况,就是呼气刚出来时,警觉性比较高,等气慢慢吐出时,警觉性也跟着降低。等气吐完变成吸气时,就变成空档,而必须等到第二口气再吐出来时,警觉性才又提高,如此用心不平等就像波浪一样。于是便老在波浪低潮时打妄想。故要训练「用心平等」,从一口气刚吐出来到吐完甚至到吸气,都是保持同样的专注,同样的警觉性,「用心平等」自然能减少妄想出现的机会。
超越时空
数息要注意当下的数字,譬如数三时只知道是三,而不想到前…
《禅林风雨 3· 数息要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