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貴常在、慧命永存
很多學佛修行的人,心理上都有一種矛盾;一方面覺得要修行,便要視黃金如毒蛇、視富貴如浮雲。可是另方面心理又還是癢癢的,好機會當前,如果錯過了也實在太可惜。我認爲如只用壓抑、逃避的方式,而反裝出自命清高的外表,是不可能得到內心真正的清淨。
打開天窗說亮話
所以今天我願就佛法及世間法的觀點,來談富貴的問題,希望大家聽過之後能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疏散此心中很死的結。
錢從那裏來
首先講:一般人提到富貴,直接想到的就是財富,鈔票、存款、股票、字畫、田地等等。財富的種類,不需要我來介紹。但有一點我們可要詳細去討論:用什麼方法得到財富?在我的觀念裏不認爲有錢便是罪惡,故不需要以無錢而自命清高,我們常聽一個故事:說龐居士學佛時,將家裏所有的錢,用叁只船,載到大江中將之沈沒。我覺得未必要如此,因爲有錢未必是罪惡,也未必障道。但我們要追究的是:這錢從那裏來?其大概有兩大類:
一、是由掠奪而來。掠奪我們當然很容易想到偷啊!搶啊!其實現在技術高明的人,不用偷、不用搶,而得到的反更多。或奸商壟斷、或貪官剝削,一進來就是好幾千萬。尤其在工商時代,金融犯罪層出不窮。若由掠奪而有的財富,就佛法來看,是業、是罪。
二、由服務而有的財富。如一位醫生由醫療別人而得一些合理的報酬,這是佛法與世間法皆共同認可的。于是因技術高明,看診的人多,因此,財富就慢慢增加了,這其實對自己或社會都是有效益的。同樣的,如建築業,若蓋出來的房子品質好,價錢公道,受到大衆的歡迎,因此,很快的也賺到一批財富,這在佛法上也沒錯。所以我不認爲賺大錢就一定是錯。如果以服務社會大衆爲前提而得到合理的報酬,我認爲是應該的。
看錢的心態
其次是用什麼心態來看待財富:有的人興趣只在堆積財富,故愈堆愈多,他就愈看愈高興。這以佛法來說就是貪心、悭心,一把把進來很高興,一點點出去就很痛苦;如果用累積的觀念來看財富,他一定是守財奴、一定是悭貪鬼。
因此,錢是該拿來用的,或用在個人、用在家庭、用在社會大衆。應該用的要好好去用,這才是真正的富有。若只是累積,把很多骨董堆在房子裏,久了就跟垃圾一樣;如只把錢存在銀行裏,看數字多一個零、少一個零,對自己、對家人、對社會大衆,都沒有實質的意義。所以財富除了多少外,更牽涉到你用什麼方法得到財富?以及用什麼心態來看待財富?
環保
第二、所謂的富有,還包括我們的環境。如果今天我很有錢,雖可以買一幢好房子,裏面具足豪華的設備。可是一出門就看到垃圾,一坐車,馬上就是交通阻塞,到處都是噪音、髒亂。這樣算富有嗎?這樣到最後只能把自己關在一個很豪華的監獄中。
今天臺灣社會已經覺悟到環保問題。但我覺得,我們的環保大部份還只注意物質的環境。因此,現在我們再談人情倫理的環保。今天治安混亂,我相信很多女衆不敢一個人半夜搭計程車,也不敢一個人走黑巷。現在很多國家到了晚上就戒嚴,而臺灣雖解嚴了,但很多人卻自己戒嚴起來。所以人際關系愈來愈生疏,人情愈來愈淡薄,甚至充滿混亂、暴力的環境裏,光有錢,又有何意義?環保,其實更相關切要的,是「人」的問題。
如進一步更講到社會的文化:今天我們看報紙、看雜志、電影、電視,有多少是健康的?到處充滿黑色、紅色、灰色、各式各樣的髒毒,不看還好,看了就反感。所以,如果整個大環境不好,我們還是貧窮的。
健康
第叁、是指我們的健康。健康消極的說,是一個人可以不用打針、不用吃藥。今天即使因有保險製度,在醫藥的負擔,可減輕不少。可是在積極的意義上,身體不好就不能看很多書,不能做很多事,不能跑很多地方,這還是種很大的虧損。所以身體的健康,也是頂重要的財富。但今天看到很多人,爲了賺錢,卻把自己身體弄壞了。錢賺到了!身體弄垮了!這樣總加起來,他是富有了?還是貧窮了?如果就經濟學上所說的邊際效率遞減。錢賺得愈多,效用愈少。而身體本已很不健康了,你再給它一點不健康,其實損失是更大的。所以如把富只看在財産上,就會造成其他方面無形的損失,此自己初不知道,而等到知道時,大概都已太晚了。這是第叁種財富──健康的身體。
人緣
第四、是人緣。如果一個人人緣好,則可到處走,到處自在,做什麼都能得心應手。反過來說人緣不好,則處處碰壁。所以人緣也是種很大的財富。目前的社會,人跟人的空間距離愈來愈近,可是心靈的距離卻愈來愈遠。我們每天見到很多人,可是都很陌生!即使在一棟公寓,同住了好幾年,偶而見了面還打個招呼,但其實還是不了解啊!所以人緣在目前的社會,是一個很大的資産。我昨天從雜志上看到一則滿好玩的新聞:日本現在新起一種行業,就是租給人當兒女!有些老人家雖很有錢,可是兒孫都不在家,于是他就花錢去租個兒子、女兒來陪他。不是陪一個月,不是陪一周,而是只扮個下午就要花上十五萬日幣!現代的人寂寞到這個地步,實在很難想象!但這還是比較光明正大的,有的人還不得不到紅塵、到酒色財氣的地方去討人緣!所以在此現實的社會,如人緣不好,無形中的損失是難以估量的。可是很多人卻往往爲賺一點錢、爲爭一口氣,就跟自己的家人、朋友鬧得不可開交。于是本來的好朋友,都變成冤家了。初衷是爲了爭取更多的富,結果卻只更貧窮而已
智能
第五、是關于知識、技術方面的。很多人都說現在是知識爆炸的時代,各式各樣的新知識不斷地被開發出來,但是以我目前所看到的臺灣人則未必。我們在初中,爲了考高中啃書!補習啊!高中爲了升大學也是拼命呀!但到了大學之後就有的用功、有的不用功啦。等大學畢業,有的人走的是專業路線,所以他還要念一點本行的書。但本行以外的就慢慢疏遠了。而後又等他在公司裏待上叁、五年,慢慢的,該知道的都已知道得差不多了,于是,他又不看書了。如果看則經常看些趣味性的、消遣性的,而不會再拿硬書來看。所以雖說這個時代的書很多,但就知識來講,我們還是貧窮的。
藝術
第六、是藝術,人活著不只是要有理性的知識,也要有感性的創造。知識就像鋼架一樣,可以把建築物撐起來,而藝術卻像色彩一樣,可以將這個世界抹上更鮮豔的光澤。然現代的人,往往在太功利、太現實的夾縫裏打轉,而埋沒了藝術的氣質。如果有的話,也變得太商業化了。因此,還是貧窮的。
宗教
最後,我要講的是宗教,很多人以爲宗教不過是禮拜信仰一個至高無上的對象,所以都離不開神的觀念。事實上,真正的宗教是種高尚的情操。而這情操又可分爲兩大類:
第一、生命的終極關懷。對于我們的生命,有的人,尤其是現代人,只能看到叁五年後的發展,目光很淺,少數人能看到十年廿年後的遠景。能做一生規劃的人,已是少之又少。而在無限的延續裏,能認定得一個不變的目標,這乃太稀奇了。現在的人常持有「斷見」,認爲人死如燈滅,死掉了就什麼都沒有了,于是這一生再怎麼富貴!他到底還是貧窮的!因爲這一生在無盡的時空中,又算什麼!因此,能建立一種連續生死的觀念,就如佛法所說的「六道輪回」,對我們而言,已是一種太大的富有。生生世世,延續不斷,這就是一種很大的安定力量。因此,所謂的「終極」關懷,其實不是終極而是超越!超越短短的一生,而成全無窮的時空。
第二、悲天憫人的器度。一個人如果看到的、關心的只是他自己、或他的家庭。那他在本質上就是個貧窮的人。我們要能從整個大體上去看人、去看事,才能于無爲中,自成就不盡的富有。
因此,生命的終極關懷,是從時間的延續來增加我們的富有。而悲天憫人的器度,則是從空間的廣延來全成我們的生命。這樣超越時空,才是真正的富有。在佛法裏常講到小乘與大乘。小乘注重解脫,是致力于生命的終極關懷。而大乘注重弘法利生,則是用心于空間的廣延。時間的延續,加上空間的廣延,才是完整立體的生命觀。
本末之間
因此,如能從這個泡沫幻化的生命裏,去建立起一種廣大無限的總體觀。即他事實上,已比前面所說的藝術、知識等!富足無窮倍了。如更能于無窮的輪轉裏,去參出其不變的本質,那他更將歸宿于永恒的富足中。我們常聽說:「富貴如浮雲。」那是只看到富貴的枝葉,而沒看到富貴的根本。故當然如浮雲一般起有落、幻化不定。總之,我們今天講富,重點不在于怎樣去賺錢,而是透過不同的角度,來了解所謂的「富」是什麼?其包括外在有形的大環境,人緣、身體的健康,及內在的知識、藝術、宗教。又內在的是根本,外在的爲枝葉。因此,在富有之中,我們要再剖析四種形態:
占有與享有
一、占有與享有。有些人對財富是求堆積、占有。但占有卻不一定是享有,而享有也非得要占有。禅詩有雲:「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大自然的景象,是誰都能享有而不能占有的。山上的空氣很好,你能把它包回去嗎?所以,從廣大的時空來看,我們能享有的實在很多,但很多人卻甯可拼命去占有,結果爲了占有,把人緣搞壞了,把身體搞壞了,故即使占有了,卻未必能安享。譬如能娶得漂亮的太太,但未必能相處得和諧。是可跟人家炫耀:這是我太太,夠漂亮吧!但大家都知道,他們是經常吵架的。所以要能享有而非去占有。
不足與有余
二、富而不足與貧而有。有些人雖富有余,可是因爲貪心,所以總還是不足,以不足故,還是貧窮,所以經常還要向人…
《天心明月 20· 富貴常在、慧命永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