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磕頭拜托哩!但如能知足安樂,則雖貧卻仍是有余。以有余故,還可以周濟別人。
認知與創造
叁、認知的有與創造的有。什麼叫認知的有?在此看到一塊石頭,如果你夠博學的話,也許能說它是大理石、是花崗岩,但還止于認知而已。而創造的有,是在看到一塊石頭後,可以動手雕一雕,把它變成一尊菩薩來。同樣說蔔卦好了,這個人有什麼個性?什麼命運?我能一覽無余,鐵口斷言,也是認知而已。而創造乃能把他的優點開發出來,把他的缺點慢慢改掉,于是命運就轉了。
僅于認知的人,只好到處去尋找他所要的東西,然找遍天涯海角,卻不一定能找得到!而能創造的,拿來「點石成金」則到處都是。剛剛講到藝術,藝術不是非到美術館才有,能用藝術的眼光去看,則到處是藝術。故我們不止要由認知去了解、更要由創造去升華。
對立與統一
四、對立的有跟統一的有。對立的有,是從我與非我的對立而說的:我有一只手表、一棟房子……其余則不是,以不是故,還貧窮也。而統一的有,則身心、內外、天地、萬物一切合一,既全部是我的,也一切不是我的。在統一中早超越我與非我的界限。故不複有貧富的差別矣!
所以要從占有,進一步到享有,從不足到有余,從認知到創造,從對立到統這才能成全真正的富有。
貴
其次講貴,很多人認爲貴就是被別人尊重。然別人何以會尊重你呢?一、因看在財富及地位,這是一般人最容易聯想到的。其次是專業與技巧:如一位核能工程的專家,他即使不是很有錢,也會因專業的關系而得到別人的認同與尊重。叁、事業成就。四、道德氣節。
自尊自重
一般人對于貴,都是從別人對我的認定尊重才確認的。但那是果而不是因。對自己的尊重認同,這才是因,現在的人都是重果而不看因,所以不惜用很多嘩衆取寵的方法,去打知名度。然後再從別人的尊重來肯定自己的價值!這實是顛倒的事!
有所爲有所不爲
然自己當怎麼尊重自己呢?我認爲不出:有所爲及有所不爲。我們這個時代,或稱爲民主時代,或稱爲群衆時代。很多人自己沒意見,只跟著群衆的屁股跑,所以一切隨波逐流。像這樣的人,怎可能有所爲及有所不爲呢?所以我覺得這個時代,沒有真正的貴族。英雄沒落,小醜登場。即使有些人被擡上展示臺,然黃袍加身所改變的僅是外表,而內在從沒有改變過。所以要從自尊自重,有所爲有所不爲裏去體會真正的貴。
以智慧主導
但是這裏又有個問題,我是很尊重我自己呀!我也是有所爲有所不爲的,可是人家卻只說我是老頑固!因此,有所爲有所不爲,還當分兩點討論:一、是以習氣做主。二、是以智慧爲主導。有的人因自己喜歡吃酸的,就把甜的全部踢掉,這種有所爲有所不爲,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嗎?當然不可能!所以真正的有所爲有所不爲,是要透過智慧去抉擇。
一個有智慧的人,自然知道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若他能把該做的做好,不該做的堅持不做,自然能得到大衆的認同尊重。所以就佛法來看,真正的貴是要從定慧裏去成就的。慧是知何者該爲何者不該爲,而定是能擇善固執。在世間看相算命的也說:如一個人能穏定,能清朗開明。則即使他現在不富貴,將來也必定富貴。相反的,如輕浮、躁動、魯莽,則即使現在高官厚祿,過不了多久,他一定要摔下來的。
由于真正的貴是從定慧成就的,因此,人當然比不上天富貴,而天中欲界天比不上禅定天,禅定天又比不上小乘的一果、二果、叁果、四果,比不上菩薩,比不上佛。然而佛、菩薩的果位,卻又是從真正的發心去修學才成就的。因此,一個人如真能順佛法去修行,則他當下就比帝王將相富貴多了──雖然外貌上看不出來,可是他的因已具足了。種西瓜的因,結的當然是大西瓜,種綠豆的因,結出來的一定是小綠豆。順治皇帝曾說:「爲君叁百六十日,不如僧家半日閑。」其實僧家何止悠閑自在?更且還高貴無比呢!
富貴常在
因此,我們不必口口聲聲講富貴如浮雲、富貴如泡沫。如果只看到果,只抓到枝葉,那當然非像浮雲、泡沫不可。但如能從真正的因──定慧去著手,必將是富貴長在。因此,對世間人,我要說富貴很好,我也喜歡,但是要從因上去找,而不要在果上面計較。又在當代的佛教中,往往有一個我很不以爲然的講法──一個人必須先修福,才能修慧,而所謂修福就是去做一些雜七雜八,甚至沒頭沒腦之事。事實上,真正的福或富貴,都是要從定慧去成就的。因此,今天雖主講「富貴常在」但重點在于「慧命永存」。只有慧命永存,才能富貴常在。
由是大家今天既能學佛,又能進禅堂,當下就已是一個很富貴的人。而你還不知道,還不覺得。所以對我而言,我不會羨慕世間任何一個富貴的人。必須有這樣的肯定,才能安心辦道,否則過一段時間後,看人家一個個爬得的比我還高!心中又有很多不平的情結。心若搖搖擺擺,不能專一,則甭講修行了。
超越統一
富貴到最後,是富而不富、貴而不貴。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會起我執,不會起我見的。所以即使別人很尊重,自己也無所謂。富而不富,貴而不貴,從統一的成就而超越我執,那才能究竟圓滿。
民國八十二年七月四日,講于龍善寺禅一
《天心明月 20· 富貴常在、慧命永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