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心明月 7· 休閑與品味

  休閑與品味

  

  序言

  

  這個時代大家都在講休閑,也在談品味,但什麼才是真正的休閑與品味呢?尤其這時代,大家都很忙,不只是工商界在忙、政治界在忙,甚至到廟裏,還是一樣忙,爲什麼忙?在忙些什麼?人可能悠閑嗎?這是我們第一個要探討的問題。第二、我們說要提升人的品質;而品質跟品味是有連帶關系的,因此,我也順便從悠閑的角度,來談怎樣提升人的品質。最後我講此題目的動機,是因爲看了一本心理學的書──馬斯洛的《動機與人格》。以這一學派的理論,不只受到專業心理學家的重視,且受到整個社會大衆的認同。但我依佛法所見,這個學派還是有些不足與偏差,所以今天我也籍著這個因緣,先把他們的理論簡單介紹一下,然後再用佛法的觀點,給予某種程度的評價與修正。

  

  身心的閑勞

  

  現在首先講:「何謂悠閑?」一般人很容易想到的悠閑,就是坐在這裏無所是事。但事實上,悠閑略可從身悠閑與心悠閑去分析:

  

  很多人因工作忙,所以心裏也連帶的放不下,這身心勞累的狀況,是最不悠閑的典型。而反過來說,身體既悠閑無事,心裏也就跟著悠閑輕松,這似乎是悠閑的典型。其第叁種曰身體雖然很閑,可是心裏還是很煩忙,譬如一個人失業了,身雖沒事做,可是心裏忙得要死;忙著什麼呢?忙著找事做!身閑而心勞。第四爲身勞而心閑:雖然身體是在工作、在活動,可是心裏並沒有什麼罣礙。以上所說四種悠閑是大部份人都能了解的。

  

  從動機看悠閑

  

  但以下就要用心理學的定義來談:「何謂悠閑?」悠閑是「從驅動性及匮乏性的動機,轉換成表現性、隨意性的動機。」驅動性跟匮乏性的動機,是什麼意思呢?首先看驅動性:一個人如被父母或頂頭上司壓迫,而去做一些他不願意做的事情,這當然是不得悠閑。或者因遇上風、雨、天災、地禍,必須逃避,這當然也是不得悠閑。所以,外來的驅動,因于心理的不願意,便不可能悠閑。

  

  需求與驅動

  

  但外面的驅動之所以成效,其實是因它跟我們內在的需求相應。如果內在裏沒有任何需求,則外面雖有驅策,身心未必能動。在佛法裏把煩惱叫做「使」,意思是說人之所以有煩惱,都是被另一種力量所驅使,而不得不如此。那被什麼所驅使呢?主要是被我們內在的需求、內在的匮乏所驅動。在心理學上,把內驅力分做五種,現在我且按順序說明:

  

  生理的需要

  

  第一種驅動是屬于生理上的匮乏:譬如人就是需要呼吸空氣,你憋一分鍾氣還沒關系;但兩分鍾、叁分鍾或五分鍾,就受不了了,就可能要死掉了,所以空氣是人最迫切需要的。其次是水,人可以一個早上不喝水,甚至一天不喝水;可是不能叁天、五天不喝水。除空氣、飲食外,人也需要保暖、需要睡眠。以上種種生理的需要,是人活著首先必須滿足的,所以人經常爲了生理的需要,而去做一些他本不願意做的事情。

  

  一個人如果在極端匮乏下,或將變得不知廉恥。甚至在極度的饑餓下,他其余的記憶力都可能喪失掉,而只剩下一種要吃飯、要喝水的強迫意念。對于久處沙漠的人,他理想中的天國,一定是到處充滿泉水的地方。對于一向生活在崎嘔不平山區裏的人,他們想象到的極樂世界一定是非常平坦舒適的。這些都是由于生理上的匮乏,所産生的身心反應。

  

  安全的保障

  

  人必需在安全的範圍裏才能自在,所以必用種種方式來保護自己。但當自己力量不夠時,便設法去尋求一個保護者。小孩子需要父母來保護他。而年紀大一點的,可能去尋求一個幫會、一個領袖,甚至一個神,一個上帝來保護他。

  

  心理學家對當代父母的建議是:對于兒童的管教,應有適度的賞罰;並不是不能處罰小孩子,如果他真犯規是可以處罰的,但要讓他明白爲什麼受處罰?如在高興的時候,即使小孩犯錯了也不管,任他胡爲亂做,沒有事;而反過來心裏一不高興,就算小孩子乖乖的,也常常找他來當出氣筒,那這小孩子就要整天生活在不安定、不明理的狀態下,這對小孩子的心理將會産生很大的障礙。如果父母經常吵架,甚至離婚,也會對小孩子的安全感産生很大的挫折。

  

  我們都希望這個社會有體製、有次序。因爲必在這樣的社會裏,我們才能感受到安全的保障。另者,人也必須具備相當的知識和學問,因爲如對外界不暸解,那也會覺得沒有安全感。

  

  一個社會如果慢慢趨向于安定,則人們會希望政府或國家給與更多的自由;但如果社會慢慢産生脫序的現象,則人們便希望政府用極權或重刑來控製這個社會。因爲這時候,自由對他們來講已不是最重要的,自由的需求是第叁層次以上的問題,而現在最迫切的是安全的需要。

  

  歸屬與認同

  

  人既希望被別人所接受,也希望被社會所認同。故一方面需要朋友,一方面又需要在團體中擔任某個角色。人經常要給自己定位,多經由團體所賦于的職責中取得某種標簽。喔!我是班長、工程師、顧問、董事。除了以角色、標簽來取得別人的認同外,另外又有以建立自己的形象風格,而取得大衆的認同的。以上皆稱爲「歸屬的需要」。

  

  在軍隊裏有一種處罰叫「關禁閉」,把人關在一個小暗室裏,這算是處分嗎?如果你迫切需要跟別人認識、跟別人相處的話,這便是處分了,對不對?但如果你說,把我關起來最好了,我才懶得理他們!這反而是一種獎賞哩!但關禁閉對大部份人來講都是很重的處分,這因爲他們歸屬感的需要被剝奪了。在佛教也有一種處分稱爲「默擯」,就是所有的人聯合起來,都不跟他講話、都不理他,就當作沒這個人一樣。就因爲人都有歸屬的需要、有被認同的需要,故才相對的有這種處罰方式。

  

  尊敬與成就感

  

  人通常藉種種的成就來取得別人的尊敬,從而也得到自己的肯定。以上所講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的需要及尊敬的需要,都是從外而內的動機,人時時刻刻都忙于滿足這些需要。

  

  滿足與悠閑

  

  剛才說到如果外面雖有驅動,但內在沒有與它相應的需求,則那就不成爲驅動。譬如,父母雖要你去工作,而你爲什麼也要去呢?也許不去就沒飯吃了,也許不去他們就不理你了。那沒飯吃,是第一種生理的需要;怕不理你了,是第二種、第叁種的需要。以我們內在有種種的需求,故常叫我們在人事境界裏去尋求滿足。因此,在還未滿足之前,人就不可能是悠閑的。肚子餓了,一定要去找東西吃;覺得孤單寂寞,趕快去找朋友;覺得沒有成就感,便努力去建立自己的事業。現在人都在忙,忙些什麼呢?就以上分析,不出這四種驅動。忙在表面上好象是別人逼迫你的,但事實上,還是你逼迫你自己的呀!這以上皆稱爲驅動性的動機、或匮乏性的動機。

  

  表現性的動機

  

  其次再講表現性的動機。有時候我們做事,並不是爲了滿足以上的需求。譬如對知識的探索,有些人天生對周圍的現象有興趣,他想去多了解。科學家之所以研究科學,不一定是爲了謀生,或爲了讓別人認識他;也不見得不知道的話,就對他會有什麼危險性。求知的欲望很多人都有。或者說審美的興致,人爲什麼要畫畫?爲什麼要創作一些他認爲美的藝術品?詩人作詩、音樂家譜音符,未必是因爲匮乏,而是因爲被某種情勢所逼,必需去這麼做的。單爲自己所願意,這叫表現性的動機。

  

  隨意性的動機

  

  再者,隨意性的動機是:今天我想做什麼,就去做什麼!而沒有現實的目的。一般人賺錢是爲了謀飲食、謀衣服,或是爲了讓人家知道你有錢而尊敬你。此賺錢只是手段而非目的。但隨意性的動機,卻沒有它現實的目的。只是當下想到了,覺得有趣就去做了!今天想畫畫,拿起筆來就畫一畫;想看書,便去看了。他不需要想到這本書看了會有那些好處?將得到那些滿足?隨興而取這叫「隨意性的動機」。

  

  悠閑生趣味

  

  因此,前面所定義的悠閑,要從驅動性的動機升華到隨意性的動機,這才叫做悠閑。事情可能還是一樣在傲,可是因爲動機不一樣,他所感受到的,就有很大的差別。吃東西如因爲餓了,則屬于驅動性的動機;尤其餓得愈厲害,那只有狼吞虎咽的份!反過來說,吃東西是爲了喜歡才吃,則能悠雅惬意。喝茶,若只爲了口渴,那必咕噜、咕噜大口灌進去,何有茶藝可言?同樣,就求知識而言,有些人求知識是爲了謀生,從小學念到大學,大學念完再念研究所,念來念去就爲了將來謀得一份比較好的職業。這求知識對他來講,便不可能是悠閑的。也有的人求知識是爲了名譽,希望成爲一位學者、專家,希望成爲各行各業的頂尖人物,這樣即使讀到博士,都不可能悠閑的。反過來說,一個人有興趣,研究花、研究草、研究天上的雲在飄、地上的蟲在爬,一切爲了興趣使然;這樣即使他只有小學畢業、中學畢業,知識的探討對他而言,是悠閑而有味的。

  

  藝術家與畫匠

  

  在藝術界上有些被稱爲畫家,也有些被評爲畫匠。從動機的角度看,如果是以驅動性的動機而畫出來的,一切都叫畫匠。于是即使人家再怎麼說,藝術可以陶冶性情,但對他而言,沒有這回事!因爲他的動機就已不是悠閑的。因此,如一個人的動機始終停留在驅動性的層次,那即使他的技巧再好,終究只是個畫匠而已!

  

  同樣講到宗教,很多宗教徒不免成爲狂熱燥進的典型,爲什麼呢?當然是因爲宗教能滿足他某種層次的需要,可能是安全感的需要,也可能是歸屬感的需要──既有一宗教團體能認同他的存在,他也以此得到某種自我認同的成就感。于是乎不管是努力于閱藏,還是專精于禅定,他終究是個世俗的宗教徒。

  

  如前面講到,有的人是身悠閑而心不悠閑,如果他內在的動機還沒有滿足之前,他就是身體上無所是事,心理也是不可能悠閑的。…

《天心明月 7· 休閑與品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