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心明月 7· 休闲与品味

  休闲与品味

  

  序言

  

  这个时代大家都在讲休闲,也在谈品味,但什么才是真正的休闲与品味呢?尤其这时代,大家都很忙,不只是工商界在忙、政治界在忙,甚至到庙里,还是一样忙,为什么忙?在忙些什么?人可能悠闲吗?这是我们第一个要探讨的问题。第二、我们说要提升人的品质;而品质跟品味是有连带关系的,因此,我也顺便从悠闲的角度,来谈怎样提升人的品质。最后我讲此题目的动机,是因为看了一本心理学的书──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以这一学派的理论,不只受到专业心理学家的重视,且受到整个社会大众的认同。但我依佛法所见,这个学派还是有些不足与偏差,所以今天我也籍着这个因缘,先把他们的理论简单介绍一下,然后再用佛法的观点,给予某种程度的评价与修正。

  

  身心的闲劳

  

  现在首先讲:「何谓悠闲?」一般人很容易想到的悠闲,就是坐在这里无所是事。但事实上,悠闲略可从身悠闲与心悠闲去分析:

  

  很多人因工作忙,所以心里也连带的放不下,这身心劳累的状况,是最不悠闲的典型。而反过来说,身体既悠闲无事,心里也就跟着悠闲轻松,这似乎是悠闲的典型。其第三种曰身体虽然很闲,可是心里还是很烦忙,譬如一个人失业了,身虽没事做,可是心里忙得要死;忙着什么呢?忙着找事做!身闲而心劳。第四为身劳而心闲:虽然身体是在工作、在活动,可是心里并没有什么罣碍。以上所说四种悠闲是大部份人都能了解的。

  

  从动机看悠闲

  

  但以下就要用心理学的定义来谈:「何谓悠闲?」悠闲是「从驱动性及匮乏性的动机,转换成表现性、随意性的动机。」驱动性跟匮乏性的动机,是什么意思呢?首先看驱动性:一个人如被父母或顶头上司压迫,而去做一些他不愿意做的事情,这当然是不得悠闲。或者因遇上风、雨、天灾、地祸,必须逃避,这当然也是不得悠闲。所以,外来的驱动,因于心理的不愿意,便不可能悠闲。

  

  需求与驱动

  

  但外面的驱动之所以成效,其实是因它跟我们内在的需求相应。如果内在里没有任何需求,则外面虽有驱策,身心未必能动。在佛法里把烦恼叫做「使」,意思是说人之所以有烦恼,都是被另一种力量所驱使,而不得不如此。那被什么所驱使呢?主要是被我们内在的需求、内在的匮乏所驱动。在心理学上,把内驱力分做五种,现在我且按顺序说明:

  

  生理的需要

  

  第一种驱动是属于生理上的匮乏:譬如人就是需要呼吸空气,你憋一分钟气还没关系;但两分钟、三分钟或五分钟,就受不了了,就可能要死掉了,所以空气是人最迫切需要的。其次是水,人可以一个早上不喝水,甚至一天不喝水;可是不能三天、五天不喝水。除空气、饮食外,人也需要保暖、需要睡眠。以上种种生理的需要,是人活着首先必须满足的,所以人经常为了生理的需要,而去做一些他本不愿意做的事情。

  

  一个人如果在极端匮乏下,或将变得不知廉耻。甚至在极度的饥饿下,他其余的记忆力都可能丧失掉,而只剩下一种要吃饭、要喝水的强迫意念。对于久处沙漠的人,他理想中的天国,一定是到处充满泉水的地方。对于一向生活在崎呕不平山区里的人,他们想象到的极乐世界一定是非常平坦舒适的。这些都是由于生理上的匮乏,所产生的身心反应。

  

  安全的保障

  

  人必需在安全的范围里才能自在,所以必用种种方式来保护自己。但当自己力量不够时,便设法去寻求一个保护者。小孩子需要父母来保护他。而年纪大一点的,可能去寻求一个帮会、一个领袖,甚至一个神,一个上帝来保护他。

  

  心理学家对当代父母的建议是:对于儿童的管教,应有适度的赏罚;并不是不能处罚小孩子,如果他真犯规是可以处罚的,但要让他明白为什么受处罚?如在高兴的时候,即使小孩犯错了也不管,任他胡为乱做,没有事;而反过来心里一不高兴,就算小孩子乖乖的,也常常找他来当出气筒,那这小孩子就要整天生活在不安定、不明理的状态下,这对小孩子的心理将会产生很大的障碍。如果父母经常吵架,甚至离婚,也会对小孩子的安全感产生很大的挫折。

  

  我们都希望这个社会有体制、有次序。因为必在这样的社会里,我们才能感受到安全的保障。另者,人也必须具备相当的知识和学问,因为如对外界不暸解,那也会觉得没有安全感。

  

  一个社会如果慢慢趋向于安定,则人们会希望政府或国家给与更多的自由;但如果社会慢慢产生脱序的现象,则人们便希望政府用极权或重刑来控制这个社会。因为这时候,自由对他们来讲已不是最重要的,自由的需求是第三层次以上的问题,而现在最迫切的是安全的需要。

  

  归属与认同

  

  人既希望被别人所接受,也希望被社会所认同。故一方面需要朋友,一方面又需要在团体中担任某个角色。人经常要给自己定位,多经由团体所赋于的职责中取得某种标签。喔!我是班长、工程师、顾问、董事。除了以角色、标签来取得别人的认同外,另外又有以建立自己的形象风格,而取得大众的认同的。以上皆称为「归属的需要」。

  

  在军队里有一种处罚叫「关禁闭」,把人关在一个小暗室里,这算是处分吗?如果你迫切需要跟别人认识、跟别人相处的话,这便是处分了,对不对?但如果你说,把我关起来最好了,我才懒得理他们!这反而是一种奖赏哩!但关禁闭对大部份人来讲都是很重的处分,这因为他们归属感的需要被剥夺了。在佛教也有一种处分称为「默摈」,就是所有的人联合起来,都不跟他讲话、都不理他,就当作没这个人一样。就因为人都有归属的需要、有被认同的需要,故才相对的有这种处罚方式。

  

  尊敬与成就感

  

  人通常藉种种的成就来取得别人的尊敬,从而也得到自己的肯定。以上所讲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及尊敬的需要,都是从外而内的动机,人时时刻刻都忙于满足这些需要。

  

  满足与悠闲

  

  刚才说到如果外面虽有驱动,但内在没有与它相应的需求,则那就不成为驱动。譬如,父母虽要你去工作,而你为什么也要去呢?也许不去就没饭吃了,也许不去他们就不理你了。那没饭吃,是第一种生理的需要;怕不理你了,是第二种、第三种的需要。以我们内在有种种的需求,故常叫我们在人事境界里去寻求满足。因此,在还未满足之前,人就不可能是悠闲的。肚子饿了,一定要去找东西吃;觉得孤单寂寞,赶快去找朋友;觉得没有成就感,便努力去建立自己的事业。现在人都在忙,忙些什么呢?就以上分析,不出这四种驱动。忙在表面上好象是别人逼迫你的,但事实上,还是你逼迫你自己的呀!这以上皆称为驱动性的动机、或匮乏性的动机。

  

  表现性的动机

  

  其次再讲表现性的动机。有时候我们做事,并不是为了满足以上的需求。譬如对知识的探索,有些人天生对周围的现象有兴趣,他想去多了解。科学家之所以研究科学,不一定是为了谋生,或为了让别人认识他;也不见得不知道的话,就对他会有什么危险性。求知的欲望很多人都有。或者说审美的兴致,人为什么要画画?为什么要创作一些他认为美的艺术品?诗人作诗、音乐家谱音符,未必是因为匮乏,而是因为被某种情势所逼,必需去这么做的。单为自己所愿意,这叫表现性的动机。

  

  随意性的动机

  

  再者,随意性的动机是:今天我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而没有现实的目的。一般人赚钱是为了谋饮食、谋衣服,或是为了让人家知道你有钱而尊敬你。此赚钱只是手段而非目的。但随意性的动机,却没有它现实的目的。只是当下想到了,觉得有趣就去做了!今天想画画,拿起笔来就画一画;想看书,便去看了。他不需要想到这本书看了会有那些好处?将得到那些满足?随兴而取这叫「随意性的动机」。

  

  悠闲生趣味

  

  因此,前面所定义的悠闲,要从驱动性的动机升华到随意性的动机,这才叫做悠闲。事情可能还是一样在傲,可是因为动机不一样,他所感受到的,就有很大的差别。吃东西如因为饿了,则属于驱动性的动机;尤其饿得愈厉害,那只有狼吞虎咽的份!反过来说,吃东西是为了喜欢才吃,则能悠雅惬意。喝茶,若只为了口渴,那必咕噜、咕噜大口灌进去,何有茶艺可言?同样,就求知识而言,有些人求知识是为了谋生,从小学念到大学,大学念完再念研究所,念来念去就为了将来谋得一份比较好的职业。这求知识对他来讲,便不可能是悠闲的。也有的人求知识是为了名誉,希望成为一位学者、专家,希望成为各行各业的顶尖人物,这样即使读到博士,都不可能悠闲的。反过来说,一个人有兴趣,研究花、研究草、研究天上的云在飘、地上的虫在爬,一切为了兴趣使然;这样即使他只有小学毕业、中学毕业,知识的探讨对他而言,是悠闲而有味的。

  

  艺术家与画匠

  

  在艺术界上有些被称为画家,也有些被评为画匠。从动机的角度看,如果是以驱动性的动机而画出来的,一切都叫画匠。于是即使人家再怎么说,艺术可以陶冶性情,但对他而言,没有这回事!因为他的动机就已不是悠闲的。因此,如一个人的动机始终停留在驱动性的层次,那即使他的技巧再好,终究只是个画匠而已!

  

  同样讲到宗教,很多宗教徒不免成为狂热燥进的典型,为什么呢?当然是因为宗教能满足他某种层次的需要,可能是安全感的需要,也可能是归属感的需要──既有一宗教团体能认同他的存在,他也以此得到某种自我认同的成就感。于是乎不管是努力于阅藏,还是专精于禅定,他终究是个世俗的宗教徒。

  

  如前面讲到,有的人是身悠闲而心不悠闲,如果他内在的动机还没有满足之前,他就是身体上无所是事,心理也是不可能悠闲的。…

《天心明月 7· 休闲与品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