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心明月 7· 休闲与品味▪P2

  ..续本文上一页而反过来说,当内在的驱动力已经被降伏了,或者已经满足了,那他在做任何事,即使做得满头大汗,还是悠闲的。

  

  迫切的需要

  

  在诸动机中如属愈基本的需要,则愈不得悠闲。如没有空气,则在三分钟、五分钟内就要翘辫子了,那空气对他来讲便是最迫切的需求。水也许可挨一天、两天,食物更可以挨一、两个礼拜。如果是安全的需要、尊敬的需要,那等个三年、五年、十年都没关系。

  

  满足的渐次

  

  以下我们将讨论满足的渐次。马斯洛的心理学基本上是认定:人的满足必从下往上,一定要先满足生理的需要,然后才能进一步去满足安全的需要、满足归属的需要。如果一个人在衣食匮乏下,你叫他写诗,叫他欣赏艺术是不可能的。必下层次的需要满足了,才能往上提升。但这其中又有几种变化,譬如一个小孩子从小就在贫困的家庭中长大,他可能从小就没有吃得饱、没有穿得暖过;那即使过了十年、二十年后,他事业发达了,可是心态还维持在迫切需要衣食的状态中。此因为当初被压抑得太久了,所以虽外在的环境已改变了,他还是没有调适过来。

  

  或有些人在战乱的世界中过久了,他就很怕这个社会再失去安定、失去秩序,所以对他来讲,宁可牺牲某种程度的自由,以换取社会的安定。他也许要经过很久很久的时间,才有办法爬过那个渐次而往上提升。这是第一种变化。

  

  另也有一种变化,有些人基础的需要很快就满足了,他一下子便提升到第三个、第四个层次。因此,他觉得被人家尊敬才是最重要的,他再也不可能为了一点钱,为了挣一顿饭吃,而舍下被尊敬的需要。俗云:「不食嗟来食!」即此也。也有些人能够舍生取义,因为生对他来讲已不是最缺憾的了,而「义」之所在,才是最该极力争取的。

  

  有些人天生就是宗教家的典型、是哲学家的风范,为什么生下来就是这个样子呢?用佛法来说,可能他上辈子就已提升到第三、第四个层次了,所以这一生只要不受到太大的挫折,便可能一直保留在第四、第五的状态中。

  

  人性本善

  

  满足其实牵涉到两个主要的因素:一是外境的状况,一是内心的层次。而马斯洛这一学派之所以被很多现代人接受,正因为他们主张「要去满足人的需要」,你不能用压抑的方式来克制本能的需要。他们绝不赞成所谓禁欲的生活;人天生就是有这种需要,你为什么要去克制它呢?如果因克制而不得满足,那反失却提升的机会。只要满足他第一个需要,那他自然会往上提升到第二个层次;若第二个层次又满足的话,就更会往第三层次去提升。人性是本善的,你只要满足他,他就不会作怪了。

  

  很多人的精神变态,都是由于社会压抑他,不让他有满足的机会;于是因为经常不得满足而产生怨恨,以至于有暴力的倾向。所以他们主张从满足中去提升人的品质。

  

  满足没限量

  

  但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满足根本是没有限量的!人到底要吃多少才算饱呢?这可能还是比较简单的问题,你或吃两、三碗,顶多四碗!就非饱不可了。然而对安全感的需要,怎样才叫满足呢?一百万就能保障安全吗?或者是一千万、一亿元也不可能保证你的安全。同样,就被认同的需要,在一个国家里要当厅长、部长还是当总统才算满足呢?如果一定要把下面的层次满足了,才能往上提升,那可能是一辈子都不会提升的。满足没有限量,这是第一个问题。

  

  满足不容易

  

  第二、当今的社会在求满足上,有更大的困难。虽在衣食上,我们已比过去好得很多了,可是在二、三层次以上的需求,却反比从前困难。譬如说安全感,现在社会变动太快了,在我们还没准备好的时候,它又变了!我们必不断地调整脚步以适应它,所以永远不得安宁、不得悠闲。尤其现代社会又变得很畸形、变得很复杂,我们常说社会已脱序了。脱序的社会没有人会对它有安全感,因此,就安全感的满足,我们已比过去困难多了。

  

  其次,再看归属的需要。中国古代是以家族为中心的社会,故既生在这个家庭,这家庭就赋予你某个位置、某种认定,于是安全与归属的需要都能得到先天的满足。但是现在家庭已慢慢崩溃了,大家庭既不可能存在,甚至小家庭也不容易维持。有时候虽说父母俱存,可是因工作的关系,一个在南,一个在北;甚至还有很多单亲家庭。现已没有一个好家庭,来照顾我们的身心了。

  

  同样在工作里,职业变动也太快了。现在都市里有另一种游牧民族,为了找工作不断在东奔西走。好不容易公司里的人稍为认识了,也寻到几位比较亲近的朋友,但往往又因职务的调动而分开了,很不容易得到长久的认同与归属。

  

  现在的家,又都住在公寓里;而公寓就像一个一个的格子,左邻不能认识右舍,每天都见到很多人,但没有一个你认识的,也没有一个愿意跟你说话。每个人都一样陌生,都一样缺乏归属感。

  

  在这个时代你即使是个核子专家,但别人还不知道核子是什么东西螺!在多元化的社会里,彼此因为分工,所以隔阂就比以前更深更远。即使你好不容易才为这圈子里的人所认同、所尊敬,但对于广大的圈外人而言,还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从上以启下

  

  既借着满足下面的需要而来提升上面的层次,事实上非常困难。则我们必须用第二种方式来提升心灵的层次,来降低对境界的需求。孔子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如心灵的层次已提升的话,那贫苦就不是问题了。在佛家也常讲:「少欲知足,无求安乐。」如果需求太多,只可能造成更大的不满足,所以当提升的是心灵的层次。

  

  定慧的修为

  

  要怎样才能提升心灵的层次呢?依佛法而言,只有定、慧的工夫才行。首先讲慧,前面所谓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这依心理学家来看是天生的本能,所有的人都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但以佛法来看,没有所谓的本能,只有习气和业障而已──那不过是我们生生世世所延续下来的驱动力,非必须是这个样子的。用佛法的知见,「一切法本是空无自性的」,即使它很有力量,但还是可用修行的方法去改变的。所以认为必须满足下面,才能往上提升,这就佛法来看是没有根据的。尤其用无我的观点看,众生本就是无我的。我们因认定有一个我,才有生理的需要,才有安全、认同、归属的需要。如能从佛法去体认到无我的本质,则那些需要至少可降得非常的低。因此,必须用空慧来灭除对本能的误解,以搪塞业力驱动之泉源。

  

  然后再谈定,定是什么呢?定就是降伏因业习而有的妄想。前面所说有种种的需要,但需要其实只是一种妄想而已!若心不动,何有需要可言?我曾见到有对夫妻在辩论,先生说:「我晚上肚子饿了要吃宵夜,叫她做点心;她却说:『干嘛!想吃点心,你好好念佛就不饿了!』」这位先生听了很不是味道。就问说:「师父!师父!你说念佛就能饱吗?」我不能说念佛就能饱,但至少要告诉他:「念佛可以叫你不会那么饿。」人到底是因为想吃,所以饿了;还是因饿了,所以想吃!很多时候自己也搞不清楚。很多需要其实是从这些妄想变现出来的,我们必须用打坐的方式把妄想降伏。一旦能很专心的打坐,还会想到饿吗?还会想到什么安全感吗?当然不会!

  

  因此,所谓的悠闲,以佛法来讲,就是已消除你的业障。必业障消除了,你才能得到真正的悠闲。刚才讲到所谓的「使」,被一种力量驱动,不得不去忙碌,不得不去攀缘。此「使」必须用定去缚,用慧去除。因此不能用定慧的修为,去观去化,人是不可能悠闲的。这是先讲到悠闲的部份。

  

  品味的关键

  

  第二部份我们再谈品味。现在人常论品味,这个东西的形状颜色,嗯!很典雅、有品味。以家俱而言,用木头做的,或用竹子、藤条、塑胶、金属做的,不同的材质,当然有不同的品味。颜色中红的、黄的、绿的,不同的颜色,也有不同的觉受。一般人所想到的品味,多限于物的品味。

  

  其次,有曰:「人的品味。」这个人就是喜欢喝茶,所以说到他就联想到茶。那个人就是喜欢蓝色,所以吃的、穿的、用的,一律是蓝色系列。在食、衣、住、行上,每个人都可有他一套格式,我们就说这是他的品味。但我今天所要讲的品味却不是这些。

  

  现在我们先定义:「何谓品味?」品味就是品出当下境界的趣味。在眼睛所看到的视界里,在耳朵所听到的音域里,你能不能品出它的妙味,这才是品味关键之所在!有的人很没趣,他什么东西都觉得乏味,这东西有什么好看的呢?那玩意又有什么好听的呢?若真的一切乏味,那你又有什么好活的呢?自己不会品,还怪世界无味!

  

  至于能不能品出它的味?这牵涉到心灵的层次,如果心灵只停留于驱动性的动机,那品味一定很低。对一个饿得要死的人,东西还管它有没有味道?先吃下去再说吧!口渴得要命,有水便先灌下去吧,只要没毒就好了。一个饥渴过甚的人是不可能有品味的。因此品味与否,不在于东西的本身,而在于你的心是不是悠闲?是不是有雅兴去品出它的味?

  

  缘起出妙味

  

  从佛法因缘观来看,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既含无穷的因素,便有无穷的味道,问题只在于我们能不能去品它。如果一个人心眼小,只能看到他现在所需要的钱,所以看来看去,想来想去就不出钱的影像,于是跟钱不相关的都没味道啦!看诗、看电影能赚钱吗?不行,去它的吧!

  

  如果我们的心量被内在的业障所束缚,那你既不可能悠闲,也不可能品味。程颢〈秋日〉诗曰:「万物静观皆自得。」静观,不必是坐着、躺着,而是要悠悠闲的心,用无所谓、无所求的心去观照万物。自得,得些什么呢?得到它的生机和趣味。这世界就佛法来看,物有千般,缘有万般,本蕴含了无尽的生机与妙味,可是人经常被自己的无明业障所覆蔽;因此,只能看到有限、单调、枯板、乏味的生命,太没品味了,苦哉!

  

  从定慧入门

  

  总之,悠闲与品味都是要从定、慧的修持中得,现代心理学家再怎么强调要从满足中去提升,事实上是辛苦而无益的。现代人再怎么追求悠闲与品味,但因不明本末终始,结果还只是自讨苦吃而已。

  

  反过来说,也有很多自以为精进修行的人,却是以一种狂热燥进的心态,一心想要求得什么?这种人再怎么修行,到最后也只是使自己了无生机、断尽趣味而已!这样的修行,跟世间人的播弄,其实是差不多的。

  

  定慧的修持是内摄法门,必从内摄中才能悠闲。因此,就修行的角度而言,应以悠闲的心来修行,而愈修行当愈悠闲才是。而悠闲后,也才能外延,去品人生的味,去品万物的味。

  

  民国八十一年五月十日,讲于农禅寺般若禅坐会,林淑华整理

  

  

《天心明月 7· 休闲与品味》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