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心明月 7· 休閑與品味▪P2

  ..續本文上一頁而反過來說,當內在的驅動力已經被降伏了,或者已經滿足了,那他在做任何事,即使做得滿頭大汗,還是悠閑的。

  

  迫切的需要

  

  在諸動機中如屬愈基本的需要,則愈不得悠閑。如沒有空氣,則在叁分鍾、五分鍾內就要翹辮子了,那空氣對他來講便是最迫切的需求。水也許可挨一天、兩天,食物更可以挨一、兩個禮拜。如果是安全的需要、尊敬的需要,那等個叁年、五年、十年都沒關系。

  

  滿足的漸次

  

  以下我們將討論滿足的漸次。馬斯洛的心理學基本上是認定:人的滿足必從下往上,一定要先滿足生理的需要,然後才能進一步去滿足安全的需要、滿足歸屬的需要。如果一個人在衣食匮乏下,你叫他寫詩,叫他欣賞藝術是不可能的。必下層次的需要滿足了,才能往上提升。但這其中又有幾種變化,譬如一個小孩子從小就在貧困的家庭中長大,他可能從小就沒有吃得飽、沒有穿得暖過;那即使過了十年、二十年後,他事業發達了,可是心態還維持在迫切需要衣食的狀態中。此因爲當初被壓抑得太久了,所以雖外在的環境已改變了,他還是沒有調適過來。

  

  或有些人在戰亂的世界中過久了,他就很怕這個社會再失去安定、失去秩序,所以對他來講,甯可犧牲某種程度的自由,以換取社會的安定。他也許要經過很久很久的時間,才有辦法爬過那個漸次而往上提升。這是第一種變化。

  

  另也有一種變化,有些人基礎的需要很快就滿足了,他一下子便提升到第叁個、第四個層次。因此,他覺得被人家尊敬才是最重要的,他再也不可能爲了一點錢,爲了掙一頓飯吃,而舍下被尊敬的需要。俗雲:「不食嗟來食!」即此也。也有些人能夠舍生取義,因爲生對他來講已不是最缺憾的了,而「義」之所在,才是最該極力爭取的。

  

  有些人天生就是宗教家的典型、是哲學家的風範,爲什麼生下來就是這個樣子呢?用佛法來說,可能他上輩子就已提升到第叁、第四個層次了,所以這一生只要不受到太大的挫折,便可能一直保留在第四、第五的狀態中。

  

  人性本善

  

  滿足其實牽涉到兩個主要的因素:一是外境的狀況,一是內心的層次。而馬斯洛這一學派之所以被很多現代人接受,正因爲他們主張「要去滿足人的需要」,你不能用壓抑的方式來克製本能的需要。他們絕不贊成所謂禁欲的生活;人天生就是有這種需要,你爲什麼要去克製它呢?如果因克製而不得滿足,那反失卻提升的機會。只要滿足他第一個需要,那他自然會往上提升到第二個層次;若第二個層次又滿足的話,就更會往第叁層次去提升。人性是本善的,你只要滿足他,他就不會作怪了。

  

  很多人的精神變態,都是由于社會壓抑他,不讓他有滿足的機會;于是因爲經常不得滿足而産生怨恨,以至于有暴力的傾向。所以他們主張從滿足中去提升人的品質。

  

  滿足沒限量

  

  但這裏面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滿足根本是沒有限量的!人到底要吃多少才算飽呢?這可能還是比較簡單的問題,你或吃兩、叁碗,頂多四碗!就非飽不可了。然而對安全感的需要,怎樣才叫滿足呢?一百萬就能保障安全嗎?或者是一千萬、一億元也不可能保證你的安全。同樣,就被認同的需要,在一個國家裏要當廳長、部長還是當總統才算滿足呢?如果一定要把下面的層次滿足了,才能往上提升,那可能是一輩子都不會提升的。滿足沒有限量,這是第一個問題。

  

  滿足不容易

  

  第二、當今的社會在求滿足上,有更大的困難。雖在衣食上,我們已比過去好得很多了,可是在二、叁層次以上的需求,卻反比從前困難。譬如說安全感,現在社會變動太快了,在我們還沒准備好的時候,它又變了!我們必不斷地調整腳步以適應它,所以永遠不得安甯、不得悠閑。尤其現代社會又變得很畸形、變得很複雜,我們常說社會已脫序了。脫序的社會沒有人會對它有安全感,因此,就安全感的滿足,我們已比過去困難多了。

  

  其次,再看歸屬的需要。中國古代是以家族爲中心的社會,故既生在這個家庭,這家庭就賦予你某個位置、某種認定,于是安全與歸屬的需要都能得到先天的滿足。但是現在家庭已慢慢崩潰了,大家庭既不可能存在,甚至小家庭也不容易維持。有時候雖說父母俱存,可是因工作的關系,一個在南,一個在北;甚至還有很多單親家庭。現已沒有一個好家庭,來照顧我們的身心了。

  

  同樣在工作裏,職業變動也太快了。現在都市裏有另一種遊牧民族,爲了找工作不斷在東奔西走。好不容易公司裏的人稍爲認識了,也尋到幾位比較親近的朋友,但往往又因職務的調動而分開了,很不容易得到長久的認同與歸屬。

  

  現在的家,又都住在公寓裏;而公寓就像一個一個的格子,左鄰不能認識右舍,每天都見到很多人,但沒有一個你認識的,也沒有一個願意跟你說話。每個人都一樣陌生,都一樣缺乏歸屬感。

  

  在這個時代你即使是個核子專家,但別人還不知道核子是什麼東西螺!在多元化的社會裏,彼此因爲分工,所以隔閡就比以前更深更遠。即使你好不容易才爲這圈子裏的人所認同、所尊敬,但對于廣大的圈外人而言,還是風馬牛不相及也。

  

  從上以啓下

  

  既借著滿足下面的需要而來提升上面的層次,事實上非常困難。則我們必須用第二種方式來提升心靈的層次,來降低對境界的需求。孔子說:「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如心靈的層次已提升的話,那貧苦就不是問題了。在佛家也常講:「少欲知足,無求安樂。」如果需求太多,只可能造成更大的不滿足,所以當提升的是心靈的層次。

  

  定慧的修爲

  

  要怎樣才能提升心靈的層次呢?依佛法而言,只有定、慧的工夫才行。首先講慧,前面所謂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這依心理學家來看是天生的本能,所有的人都應該是這個樣子的。但以佛法來看,沒有所謂的本能,只有習氣和業障而已──那不過是我們生生世世所延續下來的驅動力,非必須是這個樣子的。用佛法的知見,「一切法本是空無自性的」,即使它很有力量,但還是可用修行的方法去改變的。所以認爲必須滿足下面,才能往上提升,這就佛法來看是沒有根據的。尤其用無我的觀點看,衆生本就是無我的。我們因認定有一個我,才有生理的需要,才有安全、認同、歸屬的需要。如能從佛法去體認到無我的本質,則那些需要至少可降得非常的低。因此,必須用空慧來滅除對本能的誤解,以搪塞業力驅動之泉源。

  

  然後再談定,定是什麼呢?定就是降伏因業習而有的妄想。前面所說有種種的需要,但需要其實只是一種妄想而已!若心不動,何有需要可言?我曾見到有對夫妻在辯論,先生說:「我晚上肚子餓了要吃宵夜,叫她做點心;她卻說:『幹嘛!想吃點心,你好好念佛就不餓了!』」這位先生聽了很不是味道。就問說:「師父!師父!你說念佛就能飽嗎?」我不能說念佛就能飽,但至少要告訴他:「念佛可以叫你不會那麼餓。」人到底是因爲想吃,所以餓了;還是因餓了,所以想吃!很多時候自己也搞不清楚。很多需要其實是從這些妄想變現出來的,我們必須用打坐的方式把妄想降伏。一旦能很專心的打坐,還會想到餓嗎?還會想到什麼安全感嗎?當然不會!

  

  因此,所謂的悠閑,以佛法來講,就是已消除你的業障。必業障消除了,你才能得到真正的悠閑。剛才講到所謂的「使」,被一種力量驅動,不得不去忙碌,不得不去攀緣。此「使」必須用定去縛,用慧去除。因此不能用定慧的修爲,去觀去化,人是不可能悠閑的。這是先講到悠閑的部份。

  

  品味的關鍵

  

  第二部份我們再談品味。現在人常論品味,這個東西的形狀顔色,嗯!很典雅、有品味。以家俱而言,用木頭做的,或用竹子、藤條、塑膠、金屬做的,不同的材質,當然有不同的品味。顔色中紅的、黃的、綠的,不同的顔色,也有不同的覺受。一般人所想到的品味,多限于物的品味。

  

  其次,有曰:「人的品味。」這個人就是喜歡喝茶,所以說到他就聯想到茶。那個人就是喜歡藍色,所以吃的、穿的、用的,一律是藍色系列。在食、衣、住、行上,每個人都可有他一套格式,我們就說這是他的品味。但我今天所要講的品味卻不是這些。

  

  現在我們先定義:「何謂品味?」品味就是品出當下境界的趣味。在眼睛所看到的視界裏,在耳朵所聽到的音域裏,你能不能品出它的妙味,這才是品味關鍵之所在!有的人很沒趣,他什麼東西都覺得乏味,這東西有什麼好看的呢?那玩意又有什麼好聽的呢?若真的一切乏味,那你又有什麼好活的呢?自己不會品,還怪世界無味!

  

  至于能不能品出它的味?這牽涉到心靈的層次,如果心靈只停留于驅動性的動機,那品味一定很低。對一個餓得要死的人,東西還管它有沒有味道?先吃下去再說吧!口渴得要命,有水便先灌下去吧,只要沒毒就好了。一個饑渴過甚的人是不可能有品味的。因此品味與否,不在于東西的本身,而在于你的心是不是悠閑?是不是有雅興去品出它的味?

  

  緣起出妙味

  

  從佛法因緣觀來看,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既含無窮的因素,便有無窮的味道,問題只在于我們能不能去品它。如果一個人心眼小,只能看到他現在所需要的錢,所以看來看去,想來想去就不出錢的影像,于是跟錢不相關的都沒味道啦!看詩、看電影能賺錢嗎?不行,去它的吧!

  

  如果我們的心量被內在的業障所束縛,那你既不可能悠閑,也不可能品味。程颢〈秋日〉詩曰:「萬物靜觀皆自得。」靜觀,不必是坐著、躺著,而是要悠悠閑的心,用無所謂、無所求的心去觀照萬物。自得,得些什麼呢?得到它的生機和趣味。這世界就佛法來看,物有千般,緣有萬般,本蘊含了無盡的生機與妙味,可是人經常被自己的無明業障所覆蔽;因此,只能看到有限、單調、枯板、乏味的生命,太沒品味了,苦哉!

  

  從定慧入門

  

  總之,悠閑與品味都是要從定、慧的修持中得,現代心理學家再怎麼強調要從滿足中去提升,事實上是辛苦而無益的。現代人再怎麼追求悠閑與品味,但因不明本末終始,結果還只是自討苦吃而已。

  

  反過來說,也有很多自以爲精進修行的人,卻是以一種狂熱燥進的心態,一心想要求得什麼?這種人再怎麼修行,到最後也只是使自己了無生機、斷盡趣味而已!這樣的修行,跟世間人的播弄,其實是差不多的。

  

  定慧的修持是內攝法門,必從內攝中才能悠閑。因此,就修行的角度而言,應以悠閑的心來修行,而愈修行當愈悠閑才是。而悠閑後,也才能外延,去品人生的味,去品萬物的味。

  

  民國八十一年五月十日,講于農禅寺般若禅坐會,林淑華整理

  

  

《天心明月 7· 休閑與品味》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