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客舍,種種人住」各位不要看到客舍,便以爲是旅館或飯店之類,其實不是。因旅社雖有很多人住,有很多人進出,但還是有人在經營管理的。而這裏所謂的客舍,是指無人管理的房舍。
心念的起伏,有人管嗎?一般人都認爲:有我在管。其實,于緣起法中,我本不可得也。故心如客舍,隨緣而動心起念,隨緣而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也。 客舍,如用《楞嚴經》的講法,會更清楚。于《楞嚴經》雲:「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故不管是旅社或山上的避難小屋,既屬于客,則不管住個叁天、五天,終究還得離開。同理,心上的種種覺受,不管是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也都是無常幻化的,故皆是客。 如再進一步申論:雲何爲「客」?有來有去者,爲客。雲何爲「主」?不動無爲者,則主也。以一切「相」,皆是隨因緣而來,隨因緣而變,故皆屬于客。「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其實這麼講,還不夠清楚。因住者雖無去來,但可能一天到晚在那裏忙碌不堪哩!這忙碌不堪者,且還不是真正的主人。 若真是主人,則不只不來不去,甚至乃不動不搖也。故相是客,而性才是主。以性才能不變、不動,寂靜無爲。雖一切相在性中變來變去,但性本身卻是不動無爲的。如花開花謝,這是相的變化。但無常性,卻始終不移也。同理,苦性、無我性、空性、佛性,也都是不動無爲、始終不移也。 主者不動無爲,而靜觀客人的進進出出;此即是「默照禅」也。 因此從性是不動無爲的見地,而觀照相的進出變化,這就是「默照禅」也。默者,不動無爲、不取不舍。照者,觀照事相的變化。性不會幹涉相,才稱爲默也。 于是不管相如何變化,心都是不動無爲的,這才能在樂受中不起貪欲,在苦受中不起瞋念,在不苦不樂受中不起癡迷。因此有什麼受?並不重要。能一切不受,才至關緊要。 有二受:欲受、離欲受 佛告優陀夷:「我有時說一受,或時說二受,或說叁、四、五、六、十八、叁十六,乃至百八受,或時說無量受。雲何我說一受?如說所有受皆悉是苦。雲何說二受?謂身受,心受。雲何叁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雲何四受?謂欲界系受,色界系受,無色界系受,及不系受。雲何五受?謂樂根,喜根,苦根,憂根,舍根。雲何六受?謂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雲何說十八受?謂隨六喜行,隨六憂行,隨六舍行受。雲何叁十六受?依六貪著喜,依六離貪著喜,依六貪著憂,依六離貪著憂,依六貪著舍,依六離貪著舍,是名叁十六受。雲何百八受?謂叁十六受,過去叁十六,未來叁十六,現在叁十六,是名百八受。雲何說無量受?如說此受、彼受等比,如是無量名說,是名無量受。 優陀夷!我如是種種說受如實義,世間不解故而共诤論,共相違反,終竟不得我法律中真實之義,以自止息。優陀夷!若于我此所說種種受義如實解知者,不起诤論,共相違反,起未起诤,能以法律止令休息。 然優陀夷!有二受:欲受,離欲受。雲何欲受?五欲功德因緣生受,是名欲受。雲何離欲受?謂比丘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禅具足住,是名離欲受。若有說言:衆生依此初禅,唯是爲樂非余者,此則不然。所以者何?更有勝樂過于此故。何者是?謂比丘離有覺、有觀,內淨,定生喜、樂,第二禅具足住,是名勝樂。如是乃至非想非非想入處,轉轉勝說,若有說言唯有此處,乃至非想非非想極樂非余,亦複不然。所以者何?更有勝樂過于此故。何者是?謂比丘度一切非想非非想入處,想受滅身作證具足住,是名勝樂過于彼者。 若有異學出家,作是說言:沙門釋種子,唯說想受滅名爲至樂,此所不應。所以者何?世尊說受樂數者,有四種樂。何等爲四?謂離欲樂,遠離樂,寂滅樂,菩提樂。」佛說此經已,尊者優陀夷及瓶沙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213 「欲受」,隨受而起貪瞋者,都稱爲欲受。故欲者,不只是貪欲,也包括瞋怨、慢疑等。亦可泛指于欲界中的一切覺受。 至于「離欲受」,乃有兩個層次:第一是指如禅坐調心,能達初禅以上的受,都稱爲離欲受。因初禅就已離開欲界,而到色界了。至于二禅、叁禅、四禅等亦然。在初禅以上,心即使還會動,但已消盡較粗重的貪瞋煩惱,故稱爲離欲受。 第二、更究竟的離欲受,不只是四禅八定。因爲所謂欲,乃有粗細。故初禅以上雖沒有粗重的貪,但還有細膩的貪。貪什麼?貪禅定之樂。二禅、叁禅等亦然。至于四禅以上,雖能舍念清淨;但也是伏而未斷爾。故皆非究竟的離欲受。 因此究竟的離欲受,唯指能出叁界的滅盡定,或稱爲滅受想定。而既入滅盡定,乃不起我跟我所。于是既不起我跟我所,則能用什麼去受呢?所以雖名爲離欲受,其實是不受也。 以上所說「受相應」,其實是我們日常修行中,一個很重要的課題。能在對境當下,作到心不受,這當是最高明的。其次,如在樂受時,起了貪心;在苦受時,起了瞋心。則要進一步去追究原因,並予以對治消除,才能漸趨近于不受也。 總之「不受」,不是我不知道,不是我沒有感覺,而是爲我見、我所、無明、業障都已消除了,才能真正不受也。 相信大家對佛法的知見,多少是有的。但因對境練習的功夫不夠,所以貪瞋慢疑,還常常現行。所以不只當精進于禅坐念佛的修定法門,也當勤勉于觸境無心的內觀功夫也。 《佛法原典 雜因誦》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