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客舍,种种人住」各位不要看到客舍,便以为是旅馆或饭店之类,其实不是。因旅社虽有很多人住,有很多人进出,但还是有人在经营管理的。而这里所谓的客舍,是指无人管理的房舍。
心念的起伏,有人管吗?一般人都认为:有我在管。其实,于缘起法中,我本不可得也。故心如客舍,随缘而动心起念,随缘而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也。 客舍,如用《楞严经》的讲法,会更清楚。于《楞严经》云:「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故不管是旅社或山上的避难小屋,既属于客,则不管住个三天、五天,终究还得离开。同理,心上的种种觉受,不管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也都是无常幻化的,故皆是客。 如再进一步申论:云何为「客」?有来有去者,为客。云何为「主」?不动无为者,则主也。以一切「相」,皆是随因缘而来,随因缘而变,故皆属于客。「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其实这么讲,还不够清楚。因住者虽无去来,但可能一天到晚在那里忙碌不堪哩!这忙碌不堪者,且还不是真正的主人。 若真是主人,则不只不来不去,甚至乃不动不摇也。故相是客,而性才是主。以性才能不变、不动,寂静无为。虽一切相在性中变来变去,但性本身却是不动无为的。如花开花谢,这是相的变化。但无常性,却始终不移也。同理,苦性、无我性、空性、佛性,也都是不动无为、始终不移也。 主者不动无为,而静观客人的进进出出;此即是「默照禅」也。 因此从性是不动无为的见地,而观照相的进出变化,这就是「默照禅」也。默者,不动无为、不取不舍。照者,观照事相的变化。性不会干涉相,才称为默也。 于是不管相如何变化,心都是不动无为的,这才能在乐受中不起贪欲,在苦受中不起瞋念,在不苦不乐受中不起痴迷。因此有什么受?并不重要。能一切不受,才至关紧要。 有二受:欲受、离欲受 佛告优陀夷:「我有时说一受,或时说二受,或说三、四、五、六、十八、三十六,乃至百八受,或时说无量受。云何我说一受?如说所有受皆悉是苦。云何说二受?谓身受,心受。云何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云何四受?谓欲界系受,色界系受,无色界系受,及不系受。云何五受?谓乐根,喜根,苦根,忧根,舍根。云何六受?谓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云何说十八受?谓随六喜行,随六忧行,随六舍行受。云何三十六受?依六贪着喜,依六离贪着喜,依六贪着忧,依六离贪着忧,依六贪着舍,依六离贪着舍,是名三十六受。云何百八受?谓三十六受,过去三十六,未来三十六,现在三十六,是名百八受。云何说无量受?如说此受、彼受等比,如是无量名说,是名无量受。 优陀夷!我如是种种说受如实义,世间不解故而共诤论,共相违反,终竟不得我法律中真实之义,以自止息。优陀夷!若于我此所说种种受义如实解知者,不起诤论,共相违反,起未起诤,能以法律止令休息。 然优陀夷!有二受:欲受,离欲受。云何欲受?五欲功德因缘生受,是名欲受。云何离欲受?谓比丘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是名离欲受。若有说言:众生依此初禅,唯是为乐非余者,此则不然。所以者何?更有胜乐过于此故。何者是?谓比丘离有觉、有观,内净,定生喜、乐,第二禅具足住,是名胜乐。如是乃至非想非非想入处,转转胜说,若有说言唯有此处,乃至非想非非想极乐非余,亦复不然。所以者何?更有胜乐过于此故。何者是?谓比丘度一切非想非非想入处,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是名胜乐过于彼者。 若有异学出家,作是说言:沙门释种子,唯说想受灭名为至乐,此所不应。所以者何?世尊说受乐数者,有四种乐。何等为四?谓离欲乐,远离乐,寂灭乐,菩提乐。」佛说此经已,尊者优陀夷及瓶沙王,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213 「欲受」,随受而起贪瞋者,都称为欲受。故欲者,不只是贪欲,也包括瞋怨、慢疑等。亦可泛指于欲界中的一切觉受。 至于「离欲受」,乃有两个层次:第一是指如禅坐调心,能达初禅以上的受,都称为离欲受。因初禅就已离开欲界,而到色界了。至于二禅、三禅、四禅等亦然。在初禅以上,心即使还会动,但已消尽较粗重的贪瞋烦恼,故称为离欲受。 第二、更究竟的离欲受,不只是四禅八定。因为所谓欲,乃有粗细。故初禅以上虽没有粗重的贪,但还有细腻的贪。贪什么?贪禅定之乐。二禅、三禅等亦然。至于四禅以上,虽能舍念清净;但也是伏而未断尔。故皆非究竟的离欲受。 因此究竟的离欲受,唯指能出三界的灭尽定,或称为灭受想定。而既入灭尽定,乃不起我跟我所。于是既不起我跟我所,则能用什么去受呢?所以虽名为离欲受,其实是不受也。 以上所说「受相应」,其实是我们日常修行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能在对境当下,作到心不受,这当是最高明的。其次,如在乐受时,起了贪心;在苦受时,起了瞋心。则要进一步去追究原因,并予以对治消除,才能渐趋近于不受也。 总之「不受」,不是我不知道,不是我没有感觉,而是为我见、我所、无明、业障都已消除了,才能真正不受也。 相信大家对佛法的知见,多少是有的。但因对境练习的功夫不够,所以贪瞋慢疑,还常常现行。所以不只当精进于禅坐念佛的修定法门,也当勤勉于触境无心的内观功夫也。 《佛法原典 杂因诵》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