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迦旃延氏婆羅門尼庵羅園中住。時毗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尼,有諸年少弟子,遊行采樵,至庵羅園中,見尊者優陀夷,坐一樹下,容貌端正,諸根寂靜,心意安谛,成就第一調伏。見已,往詣其所,共相問訊已,退坐一面。時優陀夷爲諸年少,種種說法勸勵已,默然而住。彼諸年少聞尊者優陀夷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時諸年少擔持束薪,還至毗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尼所,置薪束于地,詣毗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尼所,白言:「我和上尼當知!庵羅園中有沙門優陀夷,姓瞿昙氏,依于彼住,極善說法。」毗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尼語諸年少言:「汝可往請沙門優陀夷瞿昙氏,明日于此飯食。」時諸年少弟子,受毗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尼教已,往詣尊者優陀夷所,白優陀夷言:「尊者當知!我和上毗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尼,請尊者優陀夷明旦飯食。」時優陀夷默然受請。時彼諸年少,知優陀夷受請已,還歸和上毗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尼所,白言:「和上尼!我以和上尼語請尊者優陀夷,尊者優陀夷默然受請,和上尼自知時。」
爾時尊者優陀夷,夜過晨朝,著衣持缽,往詣毗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尼舍。時毗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尼,遙見尊者優陀夷來,疾敷床座,請令就坐。設種種飲食,自手供養,豐美滿足。食已,澡漱洗缽訖,還就本坐。時毗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尼,知食已訖,著好革屣,以衣覆頭,別施高床,現起輕相,傲慢而坐。語優陀夷言:「欲有所問,甯有閑暇見答與不?」優陀夷答言:「姊妹!今是非時。」作此語已,從座起去。如是明日,諸弟子複至庵羅園采樵,聽法,還複白和上尼,和上尼複遣詣請食。如前叁返,乃至請法,答言非時,不爲說法。諸年少弟子複白和上尼:「庵羅園中沙門優陀夷,極善說法。」和上尼答言:「我亦知彼極善說法,再叁請來,設食、問法,常言非時,不說而去。」諸弟子言:「和上尼著好革屣,以衣覆頭,不恭敬坐,彼雲何說?所以者何?彼尊者優陀夷,心敬法故,不說而去。」和上尼答言:「若如是者,更爲我請。」
彼諸弟子受教更請,供養如前。時和上尼知食訖已,脫革屣,整衣服,更坐卑床,恭敬白言:「欲有所問,甯有閑暇見答與不?」優陀夷答言:「汝今宜問,當爲汝說。」彼即問言:「有沙門、婆羅門,說苦、樂自作;複有說言苦、樂他作;複有說言苦、樂自他作;複有說言苦、樂非自非他作。尊者複雲何?」尊者優陀夷答言:「姊妹!阿羅诃說苦樂異生,非如是說。」婆羅門尼複問:「其義雲何?」優陀夷答言:「阿羅诃說,從其因緣生諸苦、樂。」優陀夷複語婆羅門尼言:「我今問汝,隨意答我。于意雲何?有眼不?」答言:「有。」「有色不?」答言:「有。」「有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不?」答言:「如是,尊者優陀夷!」優陀夷複問:「有耳、鼻、舌、身、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不?」答言:「如是,尊者優陀夷!」優陀夷言:「此是阿羅诃說,從其因緣生于苦、樂。」婆羅門尼言:「尊者優陀夷,如是阿羅诃說,從其因緣生苦、樂耶?」優陀夷答言:「如是,婆羅門尼!」婆羅門尼複問:「沙門!雲何阿羅诃說因緣生苦、樂、不苦不樂滅?」優陀夷答言:「我今問汝,隨意答我。婆羅門尼!一切眼一切時滅無余,猶有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耶?」答言:「無也,沙門!」「如是耳、鼻、舌、身、意,一切時滅永盡無余,猶有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耶?」答言:「無也,沙門!」「如是婆羅門尼!是爲阿羅诃說因緣生苦、樂、不苦不樂滅。」尊者優陀夷說是法時,毗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尼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爾時毗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尼,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疑惑,不由于他,入佛教法,于法得無所畏。從坐起,整衣服,恭敬合掌,白尊者優陀夷:「我今日超入決定。我從今日,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我從今日盡壽歸依叁寶。」爾時優陀夷爲婆羅門尼說法、示教、照喜已,從坐起去。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308
「脫革屣,整衣服,更坐卑床,恭敬白言」要以尊法.向法來度化衆生,而不以「欲」鈎之,來度化衆生。
其實,既衆生皆有佛性,則求法.向法之心,人皆有之。于是即以「此欲」而充實之,不是既合情又合法嗎?
最後這部經,其實沒什麼特別的深義,但我之所以引用,只是爲提醒:在原始佛教中,乃要請法,才能說法。這是源于「對法的尊重」,既請的人要尊重法,也被請的人要尊重法。所以必「脫革屣,整衣服,更坐卑床。」才能爲之說法也。
所以要度衆生,首先要以「尊法.向法」之心而來度衆生,而不是大乘所說:先以「欲」鈎牽,而來度衆生。或自不求度,而強著度人。
事實上,祈以「欲」鈎牽,而來度衆生。其實也不難,因爲衆生既皆有佛性,則求知求覺的動機,乃每個人都有。雖有的人比較強,有的人比較弱,有時候比較強,有時候比較弱,但每個人乃都有之也。
所以會因善知識的攝受,會因善友的鼓勵,而使弱者變強,鈍者變利。既求知求覺的欲望,本身就是向道的動力;則何需要在這之外,別找世間的欲來鈎牽之呢?從此而學佛修道,則是直接了當、事半功倍。反之,別以世間之欲鈎牽之,而來學佛向道,則迀回缭繞,事倍功半爾!
《佛法原典 六入相應》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