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因誦】
因緣相應
今天繼續講第叁誦─雜因誦。爲什麼稱爲「雜」呢?我想各位應還記得《雜阿含》爲什麼稱爲「雜」。阿含是相應的意思,乃相應于解脫道也。至于雜,根據印順導師的考證,是衆多的意思。衆多跟解脫道相應的經典,就稱爲《雜阿含經》。同樣,之所以稱爲〈雜因誦〉,也是指衆多修道因或解脫因也。
前已說:〈五陰誦〉爲見道位,而〈六入誦〉爲修道位。既見道.修道,皆已說了,則唯各自用功而已,複何可說?
我在上次就已說過:我認爲原始佛法的重點,乃是〈五陰誦〉跟〈六入誦〉。因〈五陰誦〉而觀五蘊皆空,而能見道。至于〈六入誦〉則謂修行,乃是在六根對六塵時,能返照而不起無明愛欲,能從內銷到還滅,就能證得解脫。這見道位講過了,修道位講過了,其實修行的重點都有了。至于最後的證道呢?證道其實不用多說,因爲那是證量的境界,而不是一般人所可思議、了解的。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雖說也說不清楚,但多少還是得說一些;但說得太多的話,衆生反而容易起執著。
故後續的「四聖谛.八正道.十二因緣,甚至叁十七道品」,都只是將佛法的理論再敷衍,以及架構化而已!所以越說越多,說到最後竟成叁藏十二部經。于是乎,「佛學」就變成一種深奧而堂皇的學問,而很多人一輩子就鑽研在這些典籍裏、鑽研在很多繁瑣的名相裏。
事實上,一再愈鑽研的結果,很多時候是反跟解脫道更不相應。因爲,這是用思惟的方法來了解佛法,而不是用修行的方法來體證佛法。所以越說越多,是越說愈(越)清楚?還是越說越不容易掌握到重點呢?其實就「方便法」而言,當是越說越偏離軸心的。因此,我們在研習原始佛典,便有它特別的需要。
得古仙人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禅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緣故老死有。如是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緣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生,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有名色有。
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謂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我時作是念:何法無故老死無?何法滅故老死滅?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無故老死無,生滅故老死滅。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廣說。
我複作是思惟:何法無故行無?何法滅故行滅?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無明無故行無,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處滅,六入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我時作是念:我得古仙人道,古仙人徑,古仙人道迹;古仙人從此迹去,我今隨去。譬如有人遊于曠野,披荒覓路,忽遇故道、古人行處,彼則隨行。漸漸前進,見故城邑,故王宮殿,園觀、浴池,林木清淨。彼作是念:我今當往白王令知。即往白王;大王當知!我遊曠野,披荒求路,忽見故道、古人行處,我即隨行。我隨行已,見故城邑,故王宮殿,園觀、浴池,林流清淨。大王可往,居止其中。王即往彼,止住其中,豐樂安隱,人民熾盛。
今我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徑,古仙人迹;古仙人去處,我得隨去,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我從彼道,見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滅,老病死滅道迹。見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行集,行滅,行滅道迹。我于此法,自知、自覺,成等正覺。爲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余外道,沙門,婆羅門,在家、出家,彼諸四衆,聞法正向!信樂知法善,梵行增廣,多所饒益,開示顯發。」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12
這部經,其實是有些問題的:
我們首先看第一段「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禅思,作是念。」這意思是佛想到祂過去世時,如何思惟十二因緣?事實上,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是這輩子才成道的。所以謂過去世時,即能思惟十二因緣,乃與事實不合。這是第一點。其次:
「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作逆向思惟:爲何有老死?爲有生!爲何有生?因爲有有。然後再逆推到名色、到識,就無法再逆推上去。然而在下面的經文,即從識再逆推到行和無明。所以事實上,並沒有「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問題。
第叁既開始講十二因緣,所謂「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等。但對內容卻未交代清楚。所以你就算已把十二因緣背得滾瓜爛熟,你還是不能開悟。
爲什麼會這樣呢?事實上,什麼是無明?已在〈五陰誦〉、〈六入誦〉中都講清楚了,所以在此便不再詳說。這就像我講經的習慣,如已說過的觀念,就只是帶過,而不再詳細剖析也。
所以,有人說釋迦牟尼是逆觀十二因緣而成道的,包括這部經典也是這麼說。但我不這麼認爲,因十二因緣是祂成道說法之後,再整理出來的架構。祂成道最初應是悟緣起無我,也就是〈五陰誦〉所說的。因此,這裏雖講無明滅則行滅,卻未把無明交代得很清楚。
最後這句話─「我時作是念:我得古仙人道,古仙人徑,古仙人道迹;古仙人從此迹去,我今隨去。」就曆史來看,釋迦牟尼佛是創始以來,唯一無師自覺者,祂過去並沒有哪位仙人真正得道。雖然後來的經典乃講到有所謂的「獨覺」,但在曆史上,並沒有這樣的人物存在過。
所以,十二因緣的說法,我認爲是:後來人再整理出來的理論架構,而非佛因逆觀十二因緣而頓悟成佛也。下面這部經〈緣生法〉,就比較詳細講到:何謂十二因緣?
緣生法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因緣法及緣生法。雲何爲因緣法?謂此有故彼有,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你看,爲什麼─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這也就是爲:十二因緣已經講過了,所以現在重講時,就只是簡單帶過而已!
雲何緣生法?謂無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法定,法如,法爾,法不離如,法不異如,審谛、真實、不顛倒。彼如來自所覺知,成等正覺,爲人演說,開示、顯發。如是隨順緣起,是名緣生法。
多聞聖弟子,于此因緣法、緣生法,正智善見。不求前際,言我過去世若有,若無,我過去世何等類?我過去世何如?不求後際,我于當來世爲有,爲無,雲何類?何如?內不猶豫,此是何等?雲何有?此爲前誰?終當雲何之?此衆生從何來?于此沒當何之?若沙門、婆羅門,起凡俗見所系,謂說我見所系,說衆生見所系,說壽命見所系,忌諱吉慶見所系,爾時悉斷、悉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于未來世成不生法。是名多聞聖弟子,于因緣法、緣生法,如實正知,善見,善覺,善修,善入。」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34 ~ p.35
「因緣法」與「緣生法」,究竟是同是異?其實乃牽涉到「定義」的問題!
而在此經中,也不算已界定清楚!
這是講「因緣法」就是─此有故彼有。然而何爲緣生法呢?事實上,就這經文而言,對于緣生法和因緣法,並未作很明確的劃分。所以對「無明緣行,行緣識,…到生老死。」有人說它是十二因緣,有人稱它是十二緣起。這表示因緣法跟緣起法,似乎是很相類似的。但是就我的了解,因緣法的「此有故彼有」,應有兩種對待關系:
第一是同時存在的:如大小.長短等。既有大才有小,也有小才有大;故大小一定是同時存在,才能作比較。至于長短、輕重等皆然。
第二是異時對待的:如母子.花果等。異時,就是時間上有前後。像世間人所謂的母子關系:認定先有母親,後生兒子。乃此有故彼有。又如花和果,也是先開花再結果。這都是異時的此有故彼有。
故因緣果者,說因緣,似偏于同時的對待關系。謂因果,則偏于異時的對待關系。
因此,不管是講緣生法或因緣法,其實都講得不夠清楚。最好直接講「因緣果法」,從衆因緣,而成果。其次,若就因緣而言,既主導性重的稱爲因,主導性少的稱爲緣;于是說到因緣,乃偏于同時的對待關系。至于說因果,則偏于異時的對待關系也。故必從時間的前後、跟空間的相待,去看因緣果法,這才是較了義的。
且因不能自己成果,要有緣配合才能成果。這種情況就像母親不能自己生兒子,一定要父母結合才能生兒子。同樣,有花也未必有果?一定要配合天時、地利,才能有果。否則,或寒暑失調,或營養不夠,這花可能開到一半,就雕謝而不能結成果。故要有因有緣才能成果,而不是因本身就能成果。
故十二緣起,並不是一串「單向的直線」關系─因爲無明,就有行;因爲行,就有識。如果就是這樣一路串下去,衆生就永遠不能解脫。
若緣不同,則十二緣起法便有異也。因爲有異,才能修道、成道:
1.若修學佛法,則能轉「無明」成「明」。
2.若修學定法,雖有「名色」;而不得「六入.觸」也!
3.若心不隨境轉,雖「受」而不起「愛取有」也。
所以,要有緣才能成果;而且如緣不同,果亦不同也。比如雖衆生都有…
《佛法原典 雜因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