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比較深刻的思惟,因爲在緣起觀裏,諸法是應沒有界限的。比如衆生是由色、受、想、行、識,五種緣共聚而成。而色者,又從四大的緣共聚而成。同理,受、想、行、識者,也各有其緣。于是緣的緣,一直開展出去,乃無邊界也。比如我常用朋友作例,我有十個朋友,而這十個朋友的朋友,便更多了。于朋友的朋友,不斷地連結出去,理論上可將全世間的人都網羅進去。所以緣起的網,是沒有界限的;從關系的連結不斷,是很容易了解的。
但眼見現世中,無不成界?有情界與無情界。
如固體者界最分明,液體其次;至于氣體則殆不成界。
故能量愈低者,界愈分明;故能量愈高者,界愈含糊。
有情衆生中,我執愈堅固者,界愈分明。我執愈淡薄者,界愈含糊。
但是我們眼所見到的世間,乃都是有界限的。不只人跟人之間有界限,花草樹木之間有界限,連天上地下也都有界限。爲何從緣起之理去思惟,應是無界限的;但現實間,總看到界限呢?
這問題我想了又想,最後才得到一種啓示:像世間的物體,有所謂叁相─固體、液體、氣體。固體的界限,乃最明顯,如桌、椅等,便界限分明。其次,液體的界限,便比較沒有那麼明顯。比如水,若倒入圓的杯子裏,就變成圓的形狀;倒進方的杯子裏,就變成方的形狀。又如水乳,且容易交融哩!最後氣體,乃將近無界限也。
如就物理學來講,固體的能量最低,所以它的界限也最明顯。液體的能量較高一點,所以界限越模糊。至于氣體的能量則最高,故將近無界限也。所以界從何來?從能量的高低而來!以上乃就物相而言。
至于就人而言,那也很清楚。如果一個人我執越重,他跟別人的界限也一定越分明:這是我的,你不要碰!碰了,你就倒楣。這是我家,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所以我執越重者,必界限越清楚。貪瞋越重者,也界限愈分明,不只斤斤計較,且兩兩都得計較。
故固體、液體、氣體,是以能量的高低,而成界否?而衆生,也是以我執的輕重,而成界否?我執愈輕者,如聖賢之人,即將近沒有界限也。因此從去除我執,去除貪瞋慢疑,才能全無界限也。
故界從何來?從心而來!而心者,乃執著也。
從執著而造業,因業成串習;從串習而成界也。
不同的業感,則現成不同的界矣!
所以界,就有情衆生而言,主要是從心來也。至于心,再講清楚一點,就是業習也。過去生生世世所造的業,形成今天的習氣。所以喜歡聽音樂的,就結成愛樂社。喜歡爬山的,結成登山社。同理喜歡修行的,乃結成蓮社。所以登山跟不登山者,就有界了;修行和不修行者,也有界也。
以不同的業,就形成不同的界。所以能往生天道者,乃爲他們修的是天道的業。成爲人道者,乃因他們造的是人道的業。至于人間,若分得更細,乃叁百六十行,各有所造的業。于是既每一行業,各有其界,所以便「隔行如隔山」也。
因此,在經文中也謂:喜歡苦行,就跟迦葉尊者在一起,而形成一個小團體。喜歡神通的,就跟目犍連在一起,而形成另個小團體。喜歡智慧的,喜歡多聞的,乃都形成不同的族群也。
因此,在中國雖說「與萬化合一」。外道修行,能修到與萬化合一的境界嗎?不可能。因爲既我執不破,業習未消,怎可能與萬化合一呢?若是聖人,才可能與萬化合一。故阿羅漢,應與萬化合一了;但事實上,真證得阿羅漢果,反不覺得曾跟什麼合一。因爲有我,才有合不合?如果無我,那再去分別「合一、不合一」呢?
界從業來爾!因此如我們在人間,常覺得到處有罣礙,則當好自反省:是什麼觀念和業習,而讓我到處有罣礙呢?如能從反省中,去檢點並消除界限之所在,便能無所而不自在也。
雲何爲種種界?謂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是名種種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164
有光界,淨界,無量空入處界,無量識入處界,無所有入處界,非想非非想入處界,有滅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169
有叁界,雲何叁?謂欲界,色界,無色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180
有叁界:色界,無色界,滅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180
雲何爲種種界?有眼界、色界、眼識界…等,而成爲十八界。這十八界似就現象而作區分。至于光界、淨界、無量空入處界…等,乃以不同的業,而區隔成不同的界也。欲界有欲界的業,色界有色界的業,無色界有無色界的業,因爲造不同的業,所以區隔成不同的界也。
有叁種出界,雲何叁?謂從欲界出至色界,色界出至無色界,一切諸行、一切思想滅界,是名叁出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181
雲何得出?唯從不執著而放下爾!
最後,雲何出得了界呢?除業,即能出界。故除得欲望,能出欲界。若將身體的執著放下,能出色界也。
在宗教界常碰到有些人因過去的業,所以較容易被陰魔、非人等幹擾。于是有人乃建議:以持咒對抗它,或以誦經、念佛回向給它們。其實,依我的看法,重點都不在這些。乃因爲你們有共業,所以它才能糾纏你。所以不要以爲,你是冤枉的;事實上,你也在纏它。因爲既有共業,便難免糾纏不清。
因此,重點不在于如何趕它走?而在于如何改變自己爾,從聞法修行中,去改變自己的業。于是當業改變後,即使你請它來,它也不會來了。
又如有人問我:「我們夫妻,八字相克,所以這輩子沒解了!」我說:「不是八字相克,而是業習相克!」因爲若是八字相克,則既被生下就不可能重排八字,所以當就無解。但如只是業習相克,則調整彼此的業習,就能解也。
若比丘于所有地界,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實知。
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亦複如是。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184
雲何不執著?不執爲「我與我所」。
所以不管是纏繞不休,或沖突矛盾;唯從不執著而放下,才能出界也。無心即無業,無業才無界。而無界者,才能出界也。
受相應
對十二因緣的從「六入.觸」到「受」,我乃說過:雖有六入,卻不一定有觸。因若在修定時,六根是內攝的,既眼不對色塵,也耳不對聲塵;故雖有六根,但可以不觸外塵也。
然修定對很多人來講,要在特殊的環境裏,才有辦法修定。于是退而求其次,乃求在生活中,可以「觸而不受」。至于雲何才能觸而不受?便是這「受相應」的主題。
所謂不受?乃非不知道,而是不愛取也。因此,雲何在六根對六塵當下,能夠不愛取,便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對境修行的課題。
我一直覺得:在佛教目前所教授的修行法門,有很大的偏差。因只認定念佛是修行,認定禅坐是修行;可是這些修行法門,未必能回歸到現實生活上。于是有時發心去修行,然大部分時間仍在世俗中應酬。過一段時間後,又覺得自己太墮落,于是又忙著回去修行。似這樣來來去去,能有何長進呢?
故如何將講堂所聽到的觀念,及禅堂所學到的方法,應用在實際生活中,這對現代人來講,才是更切要的修行課題。而不是老期盼:沈迷在禅堂中,過著非想非非想的生活。因此雲何對境修行?其實才是更切要的修行課題。這「受相應」對我們,便有很大的啓示。
觀于樂受而作苦想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羅侯羅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雲何知、雲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系著、使?」佛告羅侯羅:「有叁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若彼比丘觀于樂受而作苦想,觀于苦受作劍刺想,觀不苦不樂受作無常滅想者,是名正見。」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觀樂作苦想,苦受同劍刺,于不苦不樂,修無常滅想。
是則爲比丘,正見成就者,寂滅安樂道,住于最後邊,
永離諸煩惱,摧伏衆魔軍。」
佛說此經已,尊者羅侯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190 ~ p.191
「有叁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若彼比丘觀于樂受而作苦想,觀于苦受作劍刺想,觀不苦不樂受作無常滅想者,是名正見。」這是說受有叁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在叁受中,如何鑒別、修觀,便是對境修行的主題。
雲何「觀于樂受,而作苦想」?因樂從何來?從苦來爾─因苦消而覺得樂,故雖樂而不離苦也。
世間常曰「快樂」,然何以謂爲快樂呢?有人乃解釋曰─因樂,來得快,也去得快,所以稱之爲快樂也。
然就算明了「樂,乃來得快,也去得快。」且還未參透樂的本質。事實上,樂從那裏來呢?樂乃從苦而來。比如我們肚子很餓,然後找到一館子,大吃一頓,故覺得很快樂。如果你從來不餓,看你吃了還會快樂嗎?故因爲餓苦在前,現在苦暫時消了,故覺得樂也。
又如俗諺所說:他鄉遇故知,是人生一大樂事。然其必在所見生疏,既寂寞又無助時,才會覺得特別高興。反之,如正與紅粉知己呢喃細語時,卻他鄉遇故知了。你想,他還樂不樂呢?
所以「樂從苦而有」,這是一般人所無法察覺的。記得以前有一個人,爲了表示他有修行,于是就跟大家說「我今天很快樂!」于是我…
《佛法原典 雜因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