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比较深刻的思惟,因为在缘起观里,诸法是应没有界限的。比如众生是由色、受、想、行、识,五种缘共聚而成。而色者,又从四大的缘共聚而成。同理,受、想、行、识者,也各有其缘。于是缘的缘,一直开展出去,乃无边界也。比如我常用朋友作例,我有十个朋友,而这十个朋友的朋友,便更多了。于朋友的朋友,不断地连结出去,理论上可将全世间的人都网罗进去。所以缘起的网,是没有界限的;从关系的连结不断,是很容易了解的。
但眼见现世中,无不成界?有情界与无情界。
如固体者界最分明,液体其次;至于气体则殆不成界。
故能量愈低者,界愈分明;故能量愈高者,界愈含糊。
有情众生中,我执愈坚固者,界愈分明。我执愈淡薄者,界愈含糊。
但是我们眼所见到的世间,乃都是有界限的。不只人跟人之间有界限,花草树木之间有界限,连天上地下也都有界限。为何从缘起之理去思惟,应是无界限的;但现实间,总看到界限呢?
这问题我想了又想,最后才得到一种启示:像世间的物体,有所谓三相─固体、液体、气体。固体的界限,乃最明显,如桌、椅等,便界限分明。其次,液体的界限,便比较没有那么明显。比如水,若倒入圆的杯子里,就变成圆的形状;倒进方的杯子里,就变成方的形状。又如水乳,且容易交融哩!最后气体,乃将近无界限也。
如就物理学来讲,固体的能量最低,所以它的界限也最明显。液体的能量较高一点,所以界限越模糊。至于气体的能量则最高,故将近无界限也。所以界从何来?从能量的高低而来!以上乃就物相而言。
至于就人而言,那也很清楚。如果一个人我执越重,他跟别人的界限也一定越分明:这是我的,你不要碰!碰了,你就倒楣。这是我家,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所以我执越重者,必界限越清楚。贪瞋越重者,也界限愈分明,不只斤斤计较,且两两都得计较。
故固体、液体、气体,是以能量的高低,而成界否?而众生,也是以我执的轻重,而成界否?我执愈轻者,如圣贤之人,即将近没有界限也。因此从去除我执,去除贪瞋慢疑,才能全无界限也。
故界从何来?从心而来!而心者,乃执着也。
从执着而造业,因业成串习;从串习而成界也。
不同的业感,则现成不同的界矣!
所以界,就有情众生而言,主要是从心来也。至于心,再讲清楚一点,就是业习也。过去生生世世所造的业,形成今天的习气。所以喜欢听音乐的,就结成爱乐社。喜欢爬山的,结成登山社。同理喜欢修行的,乃结成莲社。所以登山跟不登山者,就有界了;修行和不修行者,也有界也。
以不同的业,就形成不同的界。所以能往生天道者,乃为他们修的是天道的业。成为人道者,乃因他们造的是人道的业。至于人间,若分得更细,乃三百六十行,各有所造的业。于是既每一行业,各有其界,所以便「隔行如隔山」也。
因此,在经文中也谓:喜欢苦行,就跟迦叶尊者在一起,而形成一个小团体。喜欢神通的,就跟目犍连在一起,而形成另个小团体。喜欢智慧的,喜欢多闻的,乃都形成不同的族群也。
因此,在中国虽说「与万化合一」。外道修行,能修到与万化合一的境界吗?不可能。因为既我执不破,业习未消,怎可能与万化合一呢?若是圣人,才可能与万化合一。故阿罗汉,应与万化合一了;但事实上,真证得阿罗汉果,反不觉得曾跟什么合一。因为有我,才有合不合?如果无我,那再去分别「合一、不合一」呢?
界从业来尔!因此如我们在人间,常觉得到处有罣碍,则当好自反省:是什么观念和业习,而让我到处有罣碍呢?如能从反省中,去检点并消除界限之所在,便能无所而不自在也。
云何为种种界?谓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是名种种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164
有光界,净界,无量空入处界,无量识入处界,无所有入处界,非想非非想入处界,有灭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169
有三界,云何三?谓欲界,色界,无色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180
有三界:色界,无色界,灭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180
云何为种种界?有眼界、色界、眼识界…等,而成为十八界。这十八界似就现象而作区分。至于光界、净界、无量空入处界…等,乃以不同的业,而区隔成不同的界也。欲界有欲界的业,色界有色界的业,无色界有无色界的业,因为造不同的业,所以区隔成不同的界也。
有三种出界,云何三?谓从欲界出至色界,色界出至无色界,一切诸行、一切思想灭界,是名三出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181
云何得出?唯从不执着而放下尔!
最后,云何出得了界呢?除业,即能出界。故除得欲望,能出欲界。若将身体的执着放下,能出色界也。
在宗教界常碰到有些人因过去的业,所以较容易被阴魔、非人等干扰。于是有人乃建议:以持咒对抗它,或以诵经、念佛回向给它们。其实,依我的看法,重点都不在这些。乃因为你们有共业,所以它才能纠缠你。所以不要以为,你是冤枉的;事实上,你也在缠它。因为既有共业,便难免纠缠不清。
因此,重点不在于如何赶它走?而在于如何改变自己尔,从闻法修行中,去改变自己的业。于是当业改变后,即使你请它来,它也不会来了。
又如有人问我:「我们夫妻,八字相克,所以这辈子没解了!」我说:「不是八字相克,而是业习相克!」因为若是八字相克,则既被生下就不可能重排八字,所以当就无解。但如只是业习相克,则调整彼此的业习,就能解也。
若比丘于所有地界,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实知。
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亦复如是。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184
云何不执着?不执为「我与我所」。
所以不管是缠绕不休,或冲突矛盾;唯从不执着而放下,才能出界也。无心即无业,无业才无界。而无界者,才能出界也。
受相应
对十二因缘的从「六入.触」到「受」,我乃说过:虽有六入,却不一定有触。因若在修定时,六根是内摄的,既眼不对色尘,也耳不对声尘;故虽有六根,但可以不触外尘也。
然修定对很多人来讲,要在特殊的环境里,才有办法修定。于是退而求其次,乃求在生活中,可以「触而不受」。至于云何才能触而不受?便是这「受相应」的主题。
所谓不受?乃非不知道,而是不爱取也。因此,云何在六根对六尘当下,能够不爱取,便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对境修行的课题。
我一直觉得:在佛教目前所教授的修行法门,有很大的偏差。因只认定念佛是修行,认定禅坐是修行;可是这些修行法门,未必能回归到现实生活上。于是有时发心去修行,然大部分时间仍在世俗中应酬。过一段时间后,又觉得自己太堕落,于是又忙着回去修行。似这样来来去去,能有何长进呢?
故如何将讲堂所听到的观念,及禅堂所学到的方法,应用在实际生活中,这对现代人来讲,才是更切要的修行课题。而不是老期盼:沉迷在禅堂中,过着非想非非想的生活。因此云何对境修行?其实才是更切要的修行课题。这「受相应」对我们,便有很大的启示。
观于乐受而作苦想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尊者罗侯罗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着、使?」佛告罗侯罗:「有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若彼比丘观于乐受而作苦想,观于苦受作剑刺想,观不苦不乐受作无常灭想者,是名正见。」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观乐作苦想,苦受同剑刺,于不苦不乐,修无常灭想。
是则为比丘,正见成就者,寂灭安乐道,住于最后边,
永离诸烦恼,摧伏众魔军。」
佛说此经已,尊者罗侯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190 ~ p.191
「有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若彼比丘观于乐受而作苦想,观于苦受作剑刺想,观不苦不乐受作无常灭想者,是名正见。」这是说受有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在三受中,如何鉴别、修观,便是对境修行的主题。
云何「观于乐受,而作苦想」?因乐从何来?从苦来尔─因苦消而觉得乐,故虽乐而不离苦也。
世间常曰「快乐」,然何以谓为快乐呢?有人乃解释曰─因乐,来得快,也去得快,所以称之为快乐也。
然就算明了「乐,乃来得快,也去得快。」且还未参透乐的本质。事实上,乐从那里来呢?乐乃从苦而来。比如我们肚子很饿,然后找到一馆子,大吃一顿,故觉得很快乐。如果你从来不饿,看你吃了还会快乐吗?故因为饿苦在前,现在苦暂时消了,故觉得乐也。
又如俗谚所说:他乡遇故知,是人生一大乐事。然其必在所见生疏,既寂寞又无助时,才会觉得特别高兴。反之,如正与红粉知己呢喃细语时,却他乡遇故知了。你想,他还乐不乐呢?
所以「乐从苦而有」,这是一般人所无法察觉的。记得以前有一个人,为了表示他有修行,于是就跟大家说「我今天很快乐!」于是我…
《佛法原典 杂因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