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种讲法,其实是有问题的。因为我们今天之所以得到人身,不是因概率,不是因抽签;抽到人签,就变成人,抽到鬼签,就变成鬼。而是因为造了人的业,所以成为人。众生会往生天道,会往生人道,会堕落三恶道,都是因为业也。而业既是自己造的,所以当生何道?其实是在自己的掌控中,而不在概率或运气。
所以经文上明说「彼诸众生不行其义,不行法,不行善。」若这样,要得人身也就难了。故「愚痴凡夫漂流五趣,暂复人身,甚难于彼。」乃是对不信因果、不愿修行的人而说的,他们有时候也发善心,作一点善事;然而另些时候恶心乍起,又作坏事去了。既善的也做,恶的也做,故到时候要沦落那边,谁也不知道!
若就学佛修行者而言,却没有那么难!受三皈.守五戒,即不失人身也。
如就学佛修行而言,其实没有那么困难!因受三皈,就可以不落恶道。当然所谓受三皈依,不只是仪式而已,而且要进一步去闻法修行。既闻法修行,又守五戒,即能不失人身也。
有人说:五戒要守得清净,也不简单哩!当然在业苦相连的众生界中,要求一切尽善尽美,本就是不可能的。但是至少得做到:功多于过,或功能抵过。小瑕有损,大节无亏,庶几能不失人身也。
余不尽者,如彼士夫发、毛、指端所渧之水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湖池,深广五十由旬,其水盈满,若有士夫以发、以毛、或以指端,渧彼湖水,乃至再三,云何比丘!如彼士夫所渧水多,湖池水多?」比丘白佛:「如彼士夫毛、发、指端再三渧水,甚少少耳;彼湖大水,其量无数,乃至算数譬类不可为比。」佛告比丘:「如大湖水甚多无量,如是多闻圣弟子,具足见谛得圣道果,断诸苦本,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成不生法。余不尽者,如彼士夫发、毛、指端所渧之水。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151
刚才说到:依佛法的修行而言,要得人身事实上,并没有那么困难。但就原始佛教而言,更切要的是:要从得人身中,进修解脱道;而不是希望下辈子,能再得人身或生天尔。如能从四圣谛、八正道去修行,就能证得解脱道。而所谓解脱者,乃能不受后有也。
云何能不受后有呢?从具足正见,而能证初果。且证初果后,就像多罗树头,既已被截断了,便迟早会枯萎的。这也就说众生之所以轮回六道,乃为根本我见尔。故如从缘起、无常、苦、空去体会,众生其实是无我的。于是我见既断,剩下贪瞋慢疑等业习,就会像枝叶一般慢慢枯萎了。最后,就能「既斩草复除根,任春风吹也不生」了。
转*轮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奈鹿野苑中仙人住处。尔时世尊告五比丘:「此苦圣谛,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此苦集,此苦灭,此苦灭道迹圣谛,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复次苦圣谛,知当复知,本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苦集圣谛,已知当断,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此苦灭圣谛,已知当作证,本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此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当修,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复次比丘!此苦圣谛,已知己知出,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此苦集圣谛,已知已断出,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苦灭圣谛,已知已作证出,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已修出,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诸比丘!我于此四圣谛,三转、十二行,不生眼、智、明、觉者,我终不得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闻法众中,为解脱、为出、为离,亦不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已于四圣谛三转、十二行,生眼、智、明、觉故,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闻法众中,得出、得脱,自证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世尊说是法时,尊者憍陈如及八万诸天,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尔时世尊告尊者憍陈如:「知法未?」憍陈如白佛:「已知,世尊!」复告尊者憍陈如:「知法未?」拘邻白佛:「已知,善逝!」尊者拘邻已知法故,是故名阿若拘邻。
尊者阿若拘邻知法已,地神举声唱言:「诸仁者!世尊于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三转、十二行*轮,诸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所未曾转;多所饶益,多所安乐,哀愍世间,以义饶益,利安天人,增益诸天众,减损阿修罗众。」
地神唱已,闻虚空神天,四天王天,三十三天,炎魔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展转传唱,须臾之间,闻于梵身天。梵天乘声唱言:「诸仁者!世尊于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三转、十二行*轮,诸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及世间闻法未所曾转;多所饶益,多所安乐,以义饶益诸天世人,增益诸天众,减损阿修罗众。」
世尊于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转*轮,是故此经名转*轮经。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106 ~ p.108
世尊在菩提树下顿悟成佛后,想应说法度众生,于是回想:那些众生跟祂较有缘呢?乃五比丘跟祂较有缘。于是祂以天眼一看,五比丘现在鹿野苑也。所以祂就现身于鹿野苑,而为他们说法。故这《转*轮经》即是描述世尊最初为五比丘说法的情节。
我们看第四段「诸比丘!我于此四圣谛,三转、十二行。」似这般讲完之后,「尊者憍陈如及八万诸天,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憍陈如得道之后,地神即唱言:「诸仁者!世尊于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三转、十二行*轮。」地神唱已,虚空神天、四天王天、三十三天、炎魔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展转传唱;须臾之间,闻于梵身天。
我前已说过:〈五阴诵〉,才是世尊最初成道说法的主题。尔后,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等,都是随后再敷衍架构的。
然我前已再三说到:我认为世尊最初说法的重点,应在〈五阴诵〉里。因众生之所以轮回六道,乃为执五阴为我。故能悟五阴无我,就能具足正见,就能证得解脱。目前虽无法确认,那部才是世尊在鹿野苑最初说的,但从义理来论,其必在〈五阴诵〉里。故这部经,虽自命名为《转*轮经》:说是世尊于鹿野苑最初讲的经典。但从经文内容来看,乃无可信受。为什么呢?
第一、所谓「三转、十二行」,其实仔细看,也看不出所以然。如苦集灭道,已是事后再铺演架构的,则「三转、十二行」更属于画蛇添足而已。所以这不可能是世尊最初的说法。如世尊最初说法,真如此说,那根本不会有人听懂的,更何况能得法眼净。
第二、说是法时,有八万诸天同时得道。似乎天人还比较容易得道哩!其实,在原始佛教里,世尊说法的对象主要还是人,而非天也。
地神唱已,闻虚空神天。四天王天、三十三天、炎魔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展转传唱;须臾之间,闻于梵身天。乃把印度教所信的诸天,全收纳于佛教的系统里,且要他们为佛法背书、站台。
最后,世尊说法「增益诸天众,减损阿修罗众」世尊说法,主要是为众生能了生死,而不是为让众生生天尔。如照这句话来看,佛教乃变成人天乘,而非解脱道也。尤其,最后这句话「是故此经名转*轮经」乃更证明它非佛原说的也。
为了吸收当时印度教的门徒来信佛教,就把印度教的思想,夹杂在佛法里,且称它是转*轮经。于是愈转,就愈偏邪了。所以这部经,实在也够混的,不只混在佛经中,且还被当作佛最初说法的经典来推崇。尤其这些后代子孙,鱼目混珠、泾渭不分、不也是太混了吗?
界相应
众生心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众生常与界俱,与界和合。云何与界俱?谓众生不善心时与不善界俱,善心时与善界俱;鄙心时与鄙界俱,胜心时与胜界俱。
时尊者憍陈如,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上座多闻大德,出家已久,具修梵行。复有尊者大迦叶,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少欲知足,头陀苦行,不畜遗余。尊者舍利弗,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大智辩才。时尊者大目揵连,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神通大力。时阿那律陀,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天眼明彻。时尊者二十亿耳,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勇猛精进,专勤修行者。时尊者陀骠,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能为大众修供具者。时尊者优波离,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通达律行。时尊者富楼那,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皆是辩才善说法者。时尊者迦旃延,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能分别诸经,善说法相。时尊者阿难,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多闻总持。时尊者罗侯罗,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善持律行。时提婆达多,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习众恶行。是名比丘常与界俱,与界和合。是故诸比丘!当善分别种种诸界。」佛说是经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161 ~ p.162
这部经是说:当时的修行者,有的是跟目犍连在一起,有的是跟阿那律在一起,有的是跟迦叶在一起,乃各成为不同的界。
界从何来:既缘起如梵网,云何有界?
关于界从何来?我曾作…
《佛法原典 杂因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