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者都微乎其微,为什么呢?正见不足!
像经典所谓:若证初果,即除三结─我见结、戒禁取结、疑结。一个具有正见者,对什么修行方法跟解脱相应,应该很肯定。而用不着再去学一些有的、没的,表面上花俏,但对解脱无益的法门。
一个具足正见者,不管外道邪说怎么猖狂,他都能不被迷惑。也不会怀疑:我这样的修法,到底能不能解脱?或者我过去世是猫?还是狗?于临命终时,要往生到那里去?也用不着算命卜卦?
一个真正的修道人,不为这些疑惑而歧路亡羊,只是一心一意去内销。内销到底,便水到渠成也。可是目前有这样信心的人,还是很有限哩!事实上,要具足正见,也不是那么难。因为只要深入缘起,而肯定无我;进而再内销贪瞋慢疑,即可也。故很多人之所以不具足正见,乃为贪多嚼不烂;听太多了,反而把握不到重点。
如四登阶道,升于殿堂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有异比丘往诣佛所,稽首佛足,于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此四圣谛,为渐次无间等?为顿无间等?」佛告异比丘曰:「此四圣谛,渐次无间等,非顿无间等。譬如有四登阶道,升于殿堂。若有说言:不登初阶而登第二、第三、第四阶,升堂殿者,无有是处。所以者何?要由初阶,然后次登第二、第三、第四阶,得升殿堂。如是比丘!于苦圣谛未无间等,而欲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无有是处。
譬如比丘!若有人言:以四阶道升于殿堂,要由初阶,然后次登第二、第三、第四阶,得升殿堂。斯有是处。如是比丘!若于苦圣谛无间等已,然后次第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有是处故。」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148 ~ p.149
这经乃论四圣谛,是顿?还是渐?就这部经而言,乃很明确地认定它是渐。但我的看法,却不如此。因为顿渐,其实还可再细分为「理悟与事修」:
如《楞严经》谓「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悟,没有慢慢悟的;若悟,即是在一剎那间,就完全明白也。至于事修,则是渐。这种情况就像前所说的大医王,他虽能在诊病时,就把病因诊出来;但要治病呢?你就得有耐性,慢慢来啰!今天吃药好一点,明天吃药再好一点。而不是诊出病因,当下即能好也。也不是一吃药,就能痊愈的。这是讲:理是顿悟,事则渐修。
其次,就个人的根器而言,亦有不同:像经典所譬喻如殿堂的四个阶梯,若是飞毛腿的话,一跳就是四阶,那得像老弱妇孺,必一阶一阶慢慢爬呢?我们下面举些飞毛腿的例子:
首先以释迦牟尼佛为例,佛本是外道门徒,然在菩提树下,即顿悟而成佛也。故顿悟后,也不用再事修,即证得阿罗汉果。所以对佛陀而言,既理是顿悟,也修是顿修,当下就成就了。这在历史上,唯有祂办到了。
其次,我们再看佛陀的大弟子─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舍利弗本也是外道,有一天于路上见到马胜比丘,因马胜比丘威仪相好,就跟他问法。于是马胜比丘为说「缘起偈」,故他当下就证得初果。所以就悟而言,舍利弗是顿悟的。于是他就发心随佛出家,过几个月后,便证得阿罗汉果。因为还经过一段时间,所以也算是渐。可是这种速度,对我们来讲还是太快了;所以称之为顿,也无不可。
如后之学人,从闻思修而戒定慧,乃渐悟惭修。
至于像我们这些后学者,从学佛受三皈依,而开始经听闻法。慢慢听、慢慢懂,总算对佛法有个大体的了解。故就算悟,也都是渐悟而不是顿悟。至于修的话,就一步一脚印,慢慢来啰!所以就末法时代的众生来说,能渐悟渐修就算不错了。至于外道凡夫,则不悟亦不修也。但是外道,也非定性;或许那天因缘变了,也开始学佛。
这也就说四圣谛或禅法,是顿?是渐?其实不是法本身有顿?有渐?而是众生的根器有顿?有渐?法无差别,但根器有差别也!
见法为人定说者,如手中树叶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竭国人间游行。王舍城、波罗利弗,是中间竹林聚落,大王于中作福德舍。尔时世尊与诸大众,于中止宿。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当行,共至申恕林。」尔时世尊与诸大众,到申恕林,坐树下。尔时世尊手把树叶,告诸比丘:「此手中叶为多耶?大林树叶为多?」比丘白佛:「世尊手中树叶甚少,彼大林中树叶,无量百千亿万倍,乃至算数譬类不可为比。」「如是诸比丘!我成等正觉,自所见法,为人定说者,如手中树叶。所以者何?彼法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明慧正觉,向于涅槃。如大林树叶,如我成等正觉,自知正法,所不说者,亦复如是。所以者何?彼法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明慧正觉,正向涅槃故。是故诸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127
「自所见法,为人定说者,如手中树叶;以彼法义饶益,向于涅槃故。」真修道人,其实只要掌握「正知见」即可;而不必广学多闻,本末不分。
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自称:祂所知道的法,其实非常多;但曾为众生开示解说的,却很有限。为什么有限呢?有用的才说,无用的不说。有用!有什么用呢?能够成就解脱道的,才称为有用。
因此对一个真修道人,其实只要掌握解脱的心法,去用功便够了;而不需要广学多闻。因为广学多闻,虽对有智慧者来说,可以本末兼得。但对善根不足者来说,却容易歧路亡羊、本末不分。
所以如能从掌握正知见后,再行有余力而深入经藏,而深入不同的宗派,则还无可厚非。不然就会像庄子所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矣!」即如《证道歌》也说「入海算沙徒自困,却被如来苦诃责。」广学多闻,非唯无助于解脱,有时候还会增长慢心哩!
非义论说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有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作如是论:或论王事.贼事.斗战事.钱财事.衣被事.饮食事.男女事.世间言语事.事业事,说诸海中事。
尔时世尊于禅定中,以天耳闻诸比丘论说之声,即从座起,往诣食堂,敷坐具,于众前坐。告诸比丘:「汝等比丘众多聚集,为何所说?」诸比丘白佛言:「世尊!我等于此聚集,或论说王事,如上广说。」
佛告比丘:「汝等莫作是论!论说王事,乃至不向涅槃。若论说者,应当论说:此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所以者何?此四圣谛,以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正智、正觉,正向涅槃。」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133
这部经是说:在这号称为「资讯时代」的狂流中,我们不只听得多,也讲得多,但常沦为「非义论说」而不自觉!
如我们在外面用餐,现代的餐厅里,乃都有电视。各位可观察看看,是否一般人在用餐时,都选择面对电视的方向。于是一边吃、一边看、一边听,忙得不可开交。似乎唯恐漏看了什么?漏听了什么?
如果是我,一定选择背对电视机的方向,既不看,也不听。为什么?也不过是「非义论说」而已!因为听多了、看多了,你就能变聪明吗?就能变得有智慧吗?未必!很多时候只是「忙着被洗脑」,或「忙着装垃圾」而已!
所以在古代,孔子即感叹曰「小子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在这个资讯泛滥的时代,其实泛来滥去,也多是「非义论说」而已!因为不只真对我们修身养性有益者缺缺,也对我们知识技术增长者有限。很多资讯,还是有心者所捏造的谣言。
就资讯而言,不只流通速度非常快,而且还真假难辨。至于知识,则好一些。我们从小学到现在的知识,还多少可用;虽有些也被推翻了,有些已被提升了,但比率上还不多。甚至智慧,则从古到今,从不会变动。而现代人既无心去深入智慧,也不肯于知识中多下功夫;却只在「非义论说」的资讯里,因迷失方向而狂乱不已,岂非太不值得了吗?
盲龟浮木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猕猴池侧重阁讲堂。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大地,悉成大海。有一盲龟,寿无量劫,百年一出其头。海中有浮木,止有一孔,漂流海浪,随风东西。盲龟百年一出其头,当得遇此孔不?」阿难白佛:「不能,世尊!所以者何?此盲龟若至海东,浮木随风或至海西,南、北、四维,团繞亦尔,不必相得。」佛告阿难:「盲龟浮木,虽复差违,或复相得;愚痴凡夫漂流五趣,暂复人身,甚难于彼。所以者何?彼诸众生不行其义,不行法,不行善,不行真实,展转杀害,强者陵弱,造无量恶故。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130
「愚痴凡夫漂流五趣,暂复人身,甚难于彼。」这是就「不信因果,不愿修行」的人而说的。
这是一个比喻:像在大海中有一根木头,且木头上还有一个洞。有一只乌龟,不只年老,而且眼睛都瞎了。它偶尔将头一抬,刚好碰到浮木那个洞的机会有多少呢?当然是少之又少。而要于众生界中,得到人身的机会,其实比盲龟恰遇浮木的机率还小。
如从数量来论,确实是蛮小的。我们不知道天道有多少众生?不知道鬼道有多少众生?但至少就眼睛所能看得到的畜生道,就比人多得太多了。比如说昆虫好了,昆虫有的今年生,明年就死了;有的朝生而暮死。它们的数量实在太多了,所以人跟它们相比真是微不足道。
…
《佛法原典 杂因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