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原典 杂因诵▪P6

  ..续本文上一页既忙得不可开交,也招来闲言闲语,而终无出期也。

  

  舍利弗比丘善入法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尊者舍利弗:「如我所说波罗延耶阿逸多所问:

  

  若得诸法数,若复种种学,具威仪及行,为我分别说。

  

  舍利弗!何等为学?何等为法数?」时尊者舍利弗默然不答。第二,第三,亦复默然。佛言:「真实,舍利弗!」舍利弗白佛言:「真实,世尊!比丘真实者,厌,离欲,灭尽向,食集生。彼比丘以食故,生厌,离欲,灭尽向。彼食灭是真实灭,觉知已,彼比丘厌,离欲,灭尽向,是名为学。」

  

  「真实,舍利弗!」舍利弗白佛言:「真实,世尊!若比丘真实者,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善解脱。彼从食集生,若真实即是灭尽,觉知此已,比丘于灭,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善解脱,是数法。」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比丘于真实生厌,离欲,灭尽,是名法数。」如是说已,世尊即起入室坐禅。

  

  尔时尊者舍利弗知世尊去已,不久,语诸比丘:「诸尊!我不能辩世尊初问,是故我默念住。世尊须臾复为作发喜问,我即开解如此之义。正使世尊一日一夜,乃至七夜,异句、异味问斯义者,我亦悉能乃至七夜,以异句、异味而解说之。」

  

  时有异比丘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舍利弗,作奇特未曾有说,于大众中,一向师子吼言:我于世尊初问,都不能辩,乃至三问,默然无答。世尊寻复作发喜问,我即开解。正使世尊一日一夜,乃至七夜,异句、异味问斯义者,我亦悉能乃至七夜,异句、异味而解说之。」佛告比丘:「彼舍利弗比丘,实能于我一日一夜,乃至七夜,异句、异味所问义中,悉能乃至七夜,异句、异味而解说之。所以者何?舍利弗比丘善入法界故。」佛说此经已,彼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54

  

  这部经看来跟因缘相应,并没有很直接的关系。但我之所以选录这经典,乃为最后一段话「彼舍利弗比丘,实能于我一日一夜,乃至七夜,异句、异味所问义中,悉能乃至七夜,异句、异味而解说之。所以者何?舍利弗比丘善入法界故。」舍利弗智慧很深,不管佛陀以什么方式、任何语句,问了七天七夜,他都可以对答如流。此乃为舍利弗,能善入法界故。

  

  云何能善入法界?依「因缘观」即能善入法界。

  

  至于云何善入法界?经文中并未详说。但依我的了解,乃要从「因缘观」,才能善入法界。因为法从那里来呢?从众因缘生法而来。故因缘观,既可观得很辽阔,也可观得很细腻。

  

  如《法华经》有「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从深入缘起,去深入因缘果报、深入性相体用、深入本末究竟;即是善入法界的最佳写照。故能成就如舍利弗般无尽的智慧。

  

  以上所讲〈因缘相应〉,重点在说明十二因缘。其实,主旨大意还跟以前所讲的差不多。下面再看〈四谛相应〉:

  

  四谛相应

  

  解苦、断集、证灭、修道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奈仙人住处鹿野苑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圣谛,何等为四?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若比丘于苦圣谛,当知、当解;于苦集圣谛,当知、当断;于苦灭圣谛,当知、当证;于苦灭道迹圣谛,当知、当修。」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111

  

  这只是将「苦集灭道」四个名词标示出来,但对何谓苦集灭道?却语焉不详!为什么呢?我认为:那是佛说法一段时间后,再将它整理成苦集灭道之次第。如最初就只这么说,那有谁能听懂呢?

  

  苦当知解─去面对它

  

  集当探究─去剖析它

  

  道当修习─去处理它

  

  灭当证受─再放下它

  

  所以我们今天得从头来说苦集灭道。苦是什么?苦当知解!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要去面对它、去接受它,而非逃避,或装作没有。

  

  集当断,就我的理解,乃跟它不一样。因为重点不在于断不断,而在于是否能探究出原因?因为集,乃是苦因。而因是什么?要自己慢慢去探究的。所以要从剖析它中,去把根本的原因找出来。比如家庭有问题,不管是夫妻不合或父子间关系不协调;甚至是公司里有什么危机,这都称为苦。然后进一步,去追究原因,就是集。

  

  如果剖析得很正确,而能确认真正的原因;才能更提出对治的办法,这便称为道。道当修习,如何修习呢?就是要去对治它,去处理它。而最后,灭是什么呢?如果处理得好,不协调或危机等就消失了,即称为灭。

  

  对一切世间.出世间的问题,都可用此程序去处理也。

  

  故胡可谓:四圣谛乃小乘法尔?

  

  所以虽有人谓:苦集灭道是小乘法。其实苦集灭道,何止于小乘法呢?必是世间、出世间,解决问题的共通次第。从面对它,而探讨它,然后再处理它;最后能因消除它而放下它。

  

  尤其精要在那呢?在集也!因为如未能把真正的原因找出来,则想解决也解决不了,想面对也面对不了。而这一点,便是禅宗跟其他宗派最大不同处。禅宗不只不怕有问题,更且要去追溯问题的源头。故除非把问题的根本看清楚、挑出来,更断除后,我们才能真正放下它。否则,只是笼统地说:要面对它、要接受它,其实也只是压抑而已!

  

  所以必从「因缘所生法」的理则中,去勘破问题的根本,这才是禅法的真精神。而非模拟着:我已接受它,已放下它,就能了事。其实一般人是没有这种勇气跟魄力,去追根究底,去直捣黄龙。故宁可拿个撒隆巴斯先贴一贴,清凉一下,似没事了。然过一段时间后,即症状复现也!

  

  四圣谛,我们从学佛以来,就耳熟能详。只是又有多少佛教徒,是用这种思考方式,来面对问题、来处理问题呢?大部分是碰到问题了,便说是业障现行─仿佛自己很无辜似的。然后再忙着诵经、念佛,以图消除业障。其实到最后,什么问题也没解决,只是多为佛教增加一些「怪力乱神」的罪名尔!

  

  四法成就,名大医王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法成就,名曰大医王。何等为四?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三者、善知病对治,四者、善知治病已,当来更不动发。

  

  云何名善知病?谓善知如是种种病。云何善知病源?谓善知:此病因风起,痰阴起,涎唾起,众冷起;因现事起,时节起,是名善知病源。云何善知病对治?谓善知种种病,应涂药,应吐,应下,应灌鼻,应熏,应取汗,如是此种种对治,是名善知对治。云何善知治病已,于未来世永不动发?谓善治种种病,令究竟除,于未来世永不复起,是名善知治病更不动发。

  

  如来、应、等正觉为大医王,成就四德,疗众生病,亦复如是。云何为四?谓如来苦圣谛如实知,苦集圣谛如实知,苦灭圣谛如实知,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诸比丘!彼世间良医,于生根本对治不如实知,老病死、忧悲恼苦根本对治不如实知。如来、应、等正觉为大医王,于生根本对治如实知,于老病死忧悲恼苦根本对治如实知,是故如来、应、等正觉,名大医王。」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114 ~ p.115

  

  一个医生想治病,却无法将真正的病因诊出来;则他能治病吗?顶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没什么大用也。所以作为一个医生,只是善知病相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善知病源;然后才能善知对治。

  

  各位是否注意到:这里所讲四圣谛的次第,乃不同于往昔。第一善知病相,乃对应苦也。第二善知病源,则对应集。第三善知对治,则是道也。第四当知治病已,将来更不动发,才是灭。

  

  所以,常说的苦集灭道,是从「苦果、苦因」,「道果、道因」的比对关系而说的。但如就修行的次第,则是:因有苦果,所以去追究苦因,而称为集。然后再加以对治,则为道。最后病苦消失,才是灭。所以就修行的次第,反当是「苦集道灭」的顺序,才比较顺。我们看这部经,即是以「苦集道灭」的次第而开展的。

  

  「善知治病已,当来更不动发。」就解脱道而言,乃是指从消除我见、我慢而能不受后有。既不受后有,当然就不会再有任何苦集了。故大医王者,不只治身之病,更且治心的病。甚至小而修身、齐家,大而治国、平天下之病,皆可治也。所以说「苦集灭道」,乃世间、出世间,解决问题的共通次第。

  

  因陀罗柱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奈仙人住处鹿野苑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小绵丸、小劫贝华丸,置四衢道头,四方风吹,则随风去,向于一方。如是若沙门、婆罗门,于苦圣谛不如实知,于苦集圣谛、于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如实知,当知彼沙门、婆罗门,常观他面,常随他说;以不如实知故,闻彼所说,趣说而受,当知此人不宿修习智慧故。

  

  譬如因陀罗柱,铜铁作之,于深入地中,四方猛风不能令动。如是沙门、婆罗门,于苦圣谛如实知,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者,当知是沙门、婆罗门,不视他面,不随他语,是沙门、婆罗门智慧坚固,本随习故,不随他语。是故比丘!于四圣谛当勤方便,起增上欲,精进修学。」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122 ~ p.123

  

  一个真正的修道人,心应像因陀罗柱一般沉稳,既风吹不动,也雨打不消。这话说来简单,可是放眼周遭的学佛人,不要说证果的人凤毛麟角,就是有信…

《佛法原典 杂因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