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原典 雜因誦▪P6

  ..續本文上一頁既忙得不可開交,也招來閑言閑語,而終無出期也。

  

  舍利弗比丘善入法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尊者舍利弗:「如我所說波羅延耶阿逸多所問:

  

  若得諸法數,若複種種學,具威儀及行,爲我分別說。

  

  舍利弗!何等爲學?何等爲法數?」時尊者舍利弗默然不答。第二,第叁,亦複默然。佛言:「真實,舍利弗!」舍利弗白佛言:「真實,世尊!比丘真實者,厭,離欲,滅盡向,食集生。彼比丘以食故,生厭,離欲,滅盡向。彼食滅是真實滅,覺知已,彼比丘厭,離欲,滅盡向,是名爲學。」

  

  「真實,舍利弗!」舍利弗白佛言:「真實,世尊!若比丘真實者,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善解脫。彼從食集生,若真實即是滅盡,覺知此已,比丘于滅,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善解脫,是數法。」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比丘于真實生厭,離欲,滅盡,是名法數。」如是說已,世尊即起入室坐禅。

  

  爾時尊者舍利弗知世尊去已,不久,語諸比丘:「諸尊!我不能辯世尊初問,是故我默念住。世尊須臾複爲作發喜問,我即開解如此之義。正使世尊一日一夜,乃至七夜,異句、異味問斯義者,我亦悉能乃至七夜,以異句、異味而解說之。」

  

  時有異比丘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舍利弗,作奇特未曾有說,于大衆中,一向師子吼言:我于世尊初問,都不能辯,乃至叁問,默然無答。世尊尋複作發喜問,我即開解。正使世尊一日一夜,乃至七夜,異句、異味問斯義者,我亦悉能乃至七夜,異句、異味而解說之。」佛告比丘:「彼舍利弗比丘,實能于我一日一夜,乃至七夜,異句、異味所問義中,悉能乃至七夜,異句、異味而解說之。所以者何?舍利弗比丘善入法界故。」佛說此經已,彼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54

  

  這部經看來跟因緣相應,並沒有很直接的關系。但我之所以選錄這經典,乃爲最後一段話「彼舍利弗比丘,實能于我一日一夜,乃至七夜,異句、異味所問義中,悉能乃至七夜,異句、異味而解說之。所以者何?舍利弗比丘善入法界故。」舍利弗智慧很深,不管佛陀以什麼方式、任何語句,問了七天七夜,他都可以對答如流。此乃爲舍利弗,能善入法界故。

  

  雲何能善入法界?依「因緣觀」即能善入法界。

  

  至于雲何善入法界?經文中並未詳說。但依我的了解,乃要從「因緣觀」,才能善入法界。因爲法從那裏來呢?從衆因緣生法而來。故因緣觀,既可觀得很遼闊,也可觀得很細膩。

  

  如《法華經》有「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從深入緣起,去深入因緣果報、深入性相體用、深入本末究竟;即是善入法界的最佳寫照。故能成就如舍利弗般無盡的智慧。

  

  以上所講〈因緣相應〉,重點在說明十二因緣。其實,主旨大意還跟以前所講的差不多。下面再看〈四谛相應〉:

  

  四谛相應

  

  解苦、斷集、證滅、修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奈仙人住處鹿野苑中。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聖谛,何等爲四?謂苦聖谛,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若比丘于苦聖谛,當知、當解;于苦集聖谛,當知、當斷;于苦滅聖谛,當知、當證;于苦滅道迹聖谛,當知、當修。」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111

  

  這只是將「苦集滅道」四個名詞標示出來,但對何謂苦集滅道?卻語焉不詳!爲什麼呢?我認爲:那是佛說法一段時間後,再將它整理成苦集滅道之次第。如最初就只這麼說,那有誰能聽懂呢?

  

  苦當知解─去面對它

  

  集當探究─去剖析它

  

  道當修習─去處理它

  

  滅當證受─再放下它

  

  所以我們今天得從頭來說苦集滅道。苦是什麼?苦當知解!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要去面對它、去接受它,而非逃避,或裝作沒有。

  

  集當斷,就我的理解,乃跟它不一樣。因爲重點不在于斷不斷,而在于是否能探究出原因?因爲集,乃是苦因。而因是什麼?要自己慢慢去探究的。所以要從剖析它中,去把根本的原因找出來。比如家庭有問題,不管是夫妻不合或父子間關系不協調;甚至是公司裏有什麼危機,這都稱爲苦。然後進一步,去追究原因,就是集。

  

  如果剖析得很正確,而能確認真正的原因;才能更提出對治的辦法,這便稱爲道。道當修習,如何修習呢?就是要去對治它,去處理它。而最後,滅是什麼呢?如果處理得好,不協調或危機等就消失了,即稱爲滅。

  

  對一切世間.出世間的問題,都可用此程序去處理也。

  

  故胡可謂:四聖谛乃小乘法爾?

  

  所以雖有人謂:苦集滅道是小乘法。其實苦集滅道,何止于小乘法呢?必是世間、出世間,解決問題的共通次第。從面對它,而探討它,然後再處理它;最後能因消除它而放下它。

  

  尤其精要在那呢?在集也!因爲如未能把真正的原因找出來,則想解決也解決不了,想面對也面對不了。而這一點,便是禅宗跟其他宗派最大不同處。禅宗不只不怕有問題,更且要去追溯問題的源頭。故除非把問題的根本看清楚、挑出來,更斷除後,我們才能真正放下它。否則,只是籠統地說:要面對它、要接受它,其實也只是壓抑而已!

  

  所以必從「因緣所生法」的理則中,去勘破問題的根本,這才是禅法的真精神。而非模擬著:我已接受它,已放下它,就能了事。其實一般人是沒有這種勇氣跟魄力,去追根究底,去直搗黃龍。故甯可拿個撒隆巴斯先貼一貼,清涼一下,似沒事了。然過一段時間後,即症狀複現也!

  

  四聖谛,我們從學佛以來,就耳熟能詳。只是又有多少佛教徒,是用這種思考方式,來面對問題、來處理問題呢?大部分是碰到問題了,便說是業障現行─仿佛自己很無辜似的。然後再忙著誦經、念佛,以圖消除業障。其實到最後,什麼問題也沒解決,只是多爲佛教增加一些「怪力亂神」的罪名爾!

  

  四法成就,名大醫王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法成就,名曰大醫王。何等爲四?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叁者、善知病對治,四者、善知治病已,當來更不動發。

  

  雲何名善知病?謂善知如是種種病。雲何善知病源?謂善知:此病因風起,痰陰起,涎唾起,衆冷起;因現事起,時節起,是名善知病源。雲何善知病對治?謂善知種種病,應塗藥,應吐,應下,應灌鼻,應熏,應取汗,如是此種種對治,是名善知對治。雲何善知治病已,于未來世永不動發?謂善治種種病,令究竟除,于未來世永不複起,是名善知治病更不動發。

  

  如來、應、等正覺爲大醫王,成就四德,療衆生病,亦複如是。雲何爲四?謂如來苦聖谛如實知,苦集聖谛如實知,苦滅聖谛如實知,苦滅道迹聖谛如實知。諸比丘!彼世間良醫,于生根本對治不如實知,老病死、憂悲惱苦根本對治不如實知。如來、應、等正覺爲大醫王,于生根本對治如實知,于老病死憂悲惱苦根本對治如實知,是故如來、應、等正覺,名大醫王。」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114 ~ p.115

  

  一個醫生想治病,卻無法將真正的病因診出來;則他能治病嗎?頂多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沒什麼大用也。所以作爲一個醫生,只是善知病相還不夠,更重要的是要善知病源;然後才能善知對治。

  

  各位是否注意到:這裏所講四聖谛的次第,乃不同于往昔。第一善知病相,乃對應苦也。第二善知病源,則對應集。第叁善知對治,則是道也。第四當知治病已,將來更不動發,才是滅。

  

  所以,常說的苦集滅道,是從「苦果、苦因」,「道果、道因」的比對關系而說的。但如就修行的次第,則是:因有苦果,所以去追究苦因,而稱爲集。然後再加以對治,則爲道。最後病苦消失,才是滅。所以就修行的次第,反當是「苦集道滅」的順序,才比較順。我們看這部經,即是以「苦集道滅」的次第而開展的。

  

  「善知治病已,當來更不動發。」就解脫道而言,乃是指從消除我見、我慢而能不受後有。既不受後有,當然就不會再有任何苦集了。故大醫王者,不只治身之病,更且治心的病。甚至小而修身、齊家,大而治國、平天下之病,皆可治也。所以說「苦集滅道」,乃世間、出世間,解決問題的共通次第。

  

  因陀羅柱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奈仙人住處鹿野苑中。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小綿丸、小劫貝華丸,置四衢道頭,四方風吹,則隨風去,向于一方。如是若沙門、婆羅門,于苦聖谛不如實知,于苦集聖谛、于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不如實知,當知彼沙門、婆羅門,常觀他面,常隨他說;以不如實知故,聞彼所說,趣說而受,當知此人不宿修習智慧故。

  

  譬如因陀羅柱,銅鐵作之,于深入地中,四方猛風不能令動。如是沙門、婆羅門,于苦聖谛如實知,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如實知者,當知是沙門、婆羅門,不視他面,不隨他語,是沙門、婆羅門智慧堅固,本隨習故,不隨他語。是故比丘!于四聖谛當勤方便,起增上欲,精進修學。」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122 ~ p.123

  

  一個真正的修道人,心應像因陀羅柱一般沈穩,既風吹不動,也雨打不消。這話說來簡單,可是放眼周遭的學佛人,不要說證果的人鳳毛麟角,就是有信…

《佛法原典 雜因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