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原典 雜因誦▪P7

  ..續本文上一頁心者都微乎其微,爲什麼呢?正見不足!

  

  像經典所謂:若證初果,即除叁結─我見結、戒禁取結、疑結。一個具有正見者,對什麼修行方法跟解脫相應,應該很肯定。而用不著再去學一些有的、沒的,表面上花俏,但對解脫無益的法門。

  

  一個具足正見者,不管外道邪說怎麼猖狂,他都能不被迷惑。也不會懷疑:我這樣的修法,到底能不能解脫?或者我過去世是貓?還是狗?于臨命終時,要往生到那裏去?也用不著算命蔔卦?

  

  一個真正的修道人,不爲這些疑惑而歧路亡羊,只是一心一意去內銷。內銷到底,便水到渠成也。可是目前有這樣信心的人,還是很有限哩!事實上,要具足正見,也不是那麼難。因爲只要深入緣起,而肯定無我;進而再內銷貪瞋慢疑,即可也。故很多人之所以不具足正見,乃爲貪多嚼不爛;聽太多了,反而把握不到重點。

  

  如四登階道,升于殿堂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時有異比丘往詣佛所,稽首佛足,于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此四聖谛,爲漸次無間等?爲頓無間等?」佛告異比丘曰:「此四聖谛,漸次無間等,非頓無間等。譬如有四登階道,升于殿堂。若有說言:不登初階而登第二、第叁、第四階,升堂殿者,無有是處。所以者何?要由初階,然後次登第二、第叁、第四階,得升殿堂。如是比丘!于苦聖谛未無間等,而欲于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無間等者,無有是處。

  

  譬如比丘!若有人言:以四階道升于殿堂,要由初階,然後次登第二、第叁、第四階,得升殿堂。斯有是處。如是比丘!若于苦聖谛無間等已,然後次第于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無間等者,有是處故。」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148 ~ p.149

  

  這經乃論四聖谛,是頓?還是漸?就這部經而言,乃很明確地認定它是漸。但我的看法,卻不如此。因爲頓漸,其實還可再細分爲「理悟與事修」:

  

  如《楞嚴經》謂「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悟,沒有慢慢悟的;若悟,即是在一剎那間,就完全明白也。至于事修,則是漸。這種情況就像前所說的大醫王,他雖能在診病時,就把病因診出來;但要治病呢?你就得有耐性,慢慢來啰!今天吃藥好一點,明天吃藥再好一點。而不是診出病因,當下即能好也。也不是一吃藥,就能痊愈的。這是講:理是頓悟,事則漸修。

  

  其次,就個人的根器而言,亦有不同:像經典所譬喻如殿堂的四個階梯,若是飛毛腿的話,一跳就是四階,那得像老弱婦孺,必一階一階慢慢爬呢?我們下面舉些飛毛腿的例子:

  

  首先以釋迦牟尼佛爲例,佛本是外道門徒,然在菩提樹下,即頓悟而成佛也。故頓悟後,也不用再事修,即證得阿羅漢果。所以對佛陀而言,既理是頓悟,也修是頓修,當下就成就了。這在曆史上,唯有祂辦到了。

  

  其次,我們再看佛陀的大弟子─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舍利弗本也是外道,有一天于路上見到馬勝比丘,因馬勝比丘威儀相好,就跟他問法。于是馬勝比丘爲說「緣起偈」,故他當下就證得初果。所以就悟而言,舍利弗是頓悟的。于是他就發心隨佛出家,過幾個月後,便證得阿羅漢果。因爲還經過一段時間,所以也算是漸。可是這種速度,對我們來講還是太快了;所以稱之爲頓,也無不可。

  

  如後之學人,從聞思修而戒定慧,乃漸悟慚修。

  

  至于像我們這些後學者,從學佛受叁皈依,而開始經聽聞法。慢慢聽、慢慢懂,總算對佛法有個大體的了解。故就算悟,也都是漸悟而不是頓悟。至于修的話,就一步一腳印,慢慢來啰!所以就末法時代的衆生來說,能漸悟漸修就算不錯了。至于外道凡夫,則不悟亦不修也。但是外道,也非定性;或許那天因緣變了,也開始學佛。

  

  這也就說四聖谛或禅法,是頓?是漸?其實不是法本身有頓?有漸?而是衆生的根器有頓?有漸?法無差別,但根器有差別也!

  

  見法爲人定說者,如手中樹葉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摩竭國人間遊行。王舍城、波羅利弗,是中間竹林聚落,大王于中作福德舍。爾時世尊與諸大衆,于中止宿。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當行,共至申恕林。」爾時世尊與諸大衆,到申恕林,坐樹下。爾時世尊手把樹葉,告諸比丘:「此手中葉爲多耶?大林樹葉爲多?」比丘白佛:「世尊手中樹葉甚少,彼大林中樹葉,無量百千億萬倍,乃至算數譬類不可爲比。」「如是諸比丘!我成等正覺,自所見法,爲人定說者,如手中樹葉。所以者何?彼法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明慧正覺,向于涅槃。如大林樹葉,如我成等正覺,自知正法,所不說者,亦複如是。所以者何?彼法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明慧正覺,正向涅槃故。是故諸比丘!于四聖谛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127

  

  「自所見法,爲人定說者,如手中樹葉;以彼法義饒益,向于涅槃故。」真修道人,其實只要掌握「正知見」即可;而不必廣學多聞,本末不分。

  

  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自稱:祂所知道的法,其實非常多;但曾爲衆生開示解說的,卻很有限。爲什麼有限呢?有用的才說,無用的不說。有用!有什麼用呢?能夠成就解脫道的,才稱爲有用。

  

  因此對一個真修道人,其實只要掌握解脫的心法,去用功便夠了;而不需要廣學多聞。因爲廣學多聞,雖對有智慧者來說,可以本末兼得。但對善根不足者來說,卻容易歧路亡羊、本末不分。

  

  所以如能從掌握正知見後,再行有余力而深入經藏,而深入不同的宗派,則還無可厚非。不然就會像莊子所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逐無涯,殆矣!」即如《證道歌》也說「入海算沙徒自困,卻被如來苦诃責。」廣學多聞,非唯無助于解脫,有時候還會增長慢心哩!

  

  非義論說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衆多比丘,集于食堂,作如是論:或論王事.賊事.鬥戰事.錢財事.衣被事.飲食事.男女事.世間言語事.事業事,說諸海中事。

  

  爾時世尊于禅定中,以天耳聞諸比丘論說之聲,即從座起,往詣食堂,敷坐具,于衆前坐。告諸比丘:「汝等比丘衆多聚集,爲何所說?」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我等于此聚集,或論說王事,如上廣說。」

  

  佛告比丘:「汝等莫作是論!論說王事,乃至不向涅槃。若論說者,應當論說:此苦聖谛,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所以者何?此四聖谛,以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正智、正覺,正向涅槃。」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133

  

  這部經是說:在這號稱爲「資訊時代」的狂流中,我們不只聽得多,也講得多,但常淪爲「非義論說」而不自覺!

  

  如我們在外面用餐,現代的餐廳裏,乃都有電視。各位可觀察看看,是否一般人在用餐時,都選擇面對電視的方向。于是一邊吃、一邊看、一邊聽,忙得不可開交。似乎唯恐漏看了什麼?漏聽了什麼?

  

  如果是我,一定選擇背對電視機的方向,既不看,也不聽。爲什麼?也不過是「非義論說」而已!因爲聽多了、看多了,你就能變聰明嗎?就能變得有智慧嗎?未必!很多時候只是「忙著被洗腦」,或「忙著裝垃圾」而已!

  

  所以在古代,孔子即感歎曰「小子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在這個資訊泛濫的時代,其實泛來濫去,也多是「非義論說」而已!因爲不只真對我們修身養性有益者缺缺,也對我們知識技術增長者有限。很多資訊,還是有心者所捏造的謠言。

  

  就資訊而言,不只流通速度非常快,而且還真假難辨。至于知識,則好一些。我們從小學到現在的知識,還多少可用;雖有些也被推翻了,有些已被提升了,但比率上還不多。甚至智慧,則從古到今,從不會變動。而現代人既無心去深入智慧,也不肯于知識中多下功夫;卻只在「非義論說」的資訊裏,因迷失方向而狂亂不已,豈非太不值得了嗎?

  

  盲龜浮木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猕猴池側重閣講堂。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大地,悉成大海。有一盲龜,壽無量劫,百年一出其頭。海中有浮木,止有一孔,漂流海浪,隨風東西。盲龜百年一出其頭,當得遇此孔不?」阿難白佛:「不能,世尊!所以者何?此盲龜若至海東,浮木隨風或至海西,南、北、四維,團繞亦爾,不必相得。」佛告阿難:「盲龜浮木,雖複差違,或複相得;愚癡凡夫漂流五趣,暫複人身,甚難于彼。所以者何?彼諸衆生不行其義,不行法,不行善,不行真實,展轉殺害,強者陵弱,造無量惡故。是故比丘!于四聖谛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130

  

  「愚癡凡夫漂流五趣,暫複人身,甚難于彼。」這是就「不信因果,不願修行」的人而說的。

  

  這是一個比喻:像在大海中有一根木頭,且木頭上還有一個洞。有一只烏龜,不只年老,而且眼睛都瞎了。它偶爾將頭一擡,剛好碰到浮木那個洞的機會有多少呢?當然是少之又少。而要于衆生界中,得到人身的機會,其實比盲龜恰遇浮木的機率還小。

  

  如從數量來論,確實是蠻小的。我們不知道天道有多少衆生?不知道鬼道有多少衆生?但至少就眼睛所能看得到的畜生道,就比人多得太多了。比如說昆蟲好了,昆蟲有的今年生,明年就死了;有的朝生而暮死。它們的數量實在太多了,所以人跟它們相比真是微不足道。

   …

《佛法原典 雜因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