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種講法,其實是有問題的。因爲我們今天之所以得到人身,不是因概率,不是因抽簽;抽到人簽,就變成人,抽到鬼簽,就變成鬼。而是因爲造了人的業,所以成爲人。衆生會往生天道,會往生人道,會墮落叁惡道,都是因爲業也。而業既是自己造的,所以當生何道?其實是在自己的掌控中,而不在概率或運氣。
所以經文上明說「彼諸衆生不行其義,不行法,不行善。」若這樣,要得人身也就難了。故「愚癡凡夫漂流五趣,暫複人身,甚難于彼。」乃是對不信因果、不願修行的人而說的,他們有時候也發善心,作一點善事;然而另些時候惡心乍起,又作壞事去了。既善的也做,惡的也做,故到時候要淪落那邊,誰也不知道!
若就學佛修行者而言,卻沒有那麼難!受叁皈.守五戒,即不失人身也。
如就學佛修行而言,其實沒有那麼困難!因受叁皈,就可以不落惡道。當然所謂受叁皈依,不只是儀式而已,而且要進一步去聞法修行。既聞法修行,又守五戒,即能不失人身也。
有人說:五戒要守得清淨,也不簡單哩!當然在業苦相連的衆生界中,要求一切盡善盡美,本就是不可能的。但是至少得做到:功多于過,或功能抵過。小瑕有損,大節無虧,庶幾能不失人身也。
余不盡者,如彼士夫發、毛、指端所渧之水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湖池,深廣五十由旬,其水盈滿,若有士夫以發、以毛、或以指端,渧彼湖水,乃至再叁,雲何比丘!如彼士夫所渧水多,湖池水多?」比丘白佛:「如彼士夫毛、發、指端再叁渧水,甚少少耳;彼湖大水,其量無數,乃至算數譬類不可爲比。」佛告比丘:「如大湖水甚多無量,如是多聞聖弟子,具足見谛得聖道果,斷諸苦本,如截多羅樹頭,于未來世成不生法。余不盡者,如彼士夫發、毛、指端所渧之水。是故比丘!于四聖谛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151
剛才說到:依佛法的修行而言,要得人身事實上,並沒有那麼困難。但就原始佛教而言,更切要的是:要從得人身中,進修解脫道;而不是希望下輩子,能再得人身或生天爾。如能從四聖谛、八正道去修行,就能證得解脫道。而所謂解脫者,乃能不受後有也。
雲何能不受後有呢?從具足正見,而能證初果。且證初果後,就像多羅樹頭,既已被截斷了,便遲早會枯萎的。這也就說衆生之所以輪回六道,乃爲根本我見爾。故如從緣起、無常、苦、空去體會,衆生其實是無我的。于是我見既斷,剩下貪瞋慢疑等業習,就會像枝葉一般慢慢枯萎了。最後,就能「既斬草複除根,任春風吹也不生」了。
轉*輪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奈鹿野苑中仙人住處。爾時世尊告五比丘:「此苦聖谛,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此苦集,此苦滅,此苦滅道迹聖谛,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複次苦聖谛,知當複知,本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苦集聖谛,已知當斷,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複次此苦滅聖谛,已知當作證,本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複次此苦滅道迹聖谛,已知當修,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複次比丘!此苦聖谛,已知己知出,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複次此苦集聖谛,已知已斷出,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複次苦滅聖谛,已知已作證出,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複次苦滅道迹聖谛,已知已修出,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諸比丘!我于此四聖谛,叁轉、十二行,不生眼、智、明、覺者,我終不得于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聞法衆中,爲解脫、爲出、爲離,亦不自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我已于四聖谛叁轉、十二行,生眼、智、明、覺故,于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聞法衆中,得出、得脫,自證得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爾時世尊說是法時,尊者憍陳如及八萬諸天,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爾時世尊告尊者憍陳如:「知法未?」憍陳如白佛:「已知,世尊!」複告尊者憍陳如:「知法未?」拘鄰白佛:「已知,善逝!」尊者拘鄰已知法故,是故名阿若拘鄰。
尊者阿若拘鄰知法已,地神舉聲唱言:「諸仁者!世尊于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叁轉、十二行*輪,諸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所未曾轉;多所饒益,多所安樂,哀愍世間,以義饒益,利安天人,增益諸天衆,減損阿修羅衆。」
地神唱已,聞虛空神天,四天王天,叁十叁天,炎魔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展轉傳唱,須臾之間,聞于梵身天。梵天乘聲唱言:「諸仁者!世尊于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叁轉、十二行*輪,諸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及世間聞法未所曾轉;多所饒益,多所安樂,以義饒益諸天世人,增益諸天衆,減損阿修羅衆。」
世尊于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轉*輪,是故此經名轉*輪經。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106 ~ p.108
世尊在菩提樹下頓悟成佛後,想應說法度衆生,于是回想:那些衆生跟祂較有緣呢?乃五比丘跟祂較有緣。于是祂以天眼一看,五比丘現在鹿野苑也。所以祂就現身于鹿野苑,而爲他們說法。故這《轉*輪經》即是描述世尊最初爲五比丘說法的情節。
我們看第四段「諸比丘!我于此四聖谛,叁轉、十二行。」似這般講完之後,「尊者憍陳如及八萬諸天,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憍陳如得道之後,地神即唱言:「諸仁者!世尊于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叁轉、十二行*輪。」地神唱已,虛空神天、四天王天、叁十叁天、炎魔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展轉傳唱;須臾之間,聞于梵身天。
我前已說過:〈五陰誦〉,才是世尊最初成道說法的主題。爾後,四聖谛.八正道.十二因緣.叁十七道品等,都是隨後再敷衍架構的。
然我前已再叁說到:我認爲世尊最初說法的重點,應在〈五陰誦〉裏。因衆生之所以輪回六道,乃爲執五陰爲我。故能悟五陰無我,就能具足正見,就能證得解脫。目前雖無法確認,那部才是世尊在鹿野苑最初說的,但從義理來論,其必在〈五陰誦〉裏。故這部經,雖自命名爲《轉*輪經》:說是世尊于鹿野苑最初講的經典。但從經文內容來看,乃無可信受。爲什麼呢?
第一、所謂「叁轉、十二行」,其實仔細看,也看不出所以然。如苦集滅道,已是事後再鋪演架構的,則「叁轉、十二行」更屬于畫蛇添足而已。所以這不可能是世尊最初的說法。如世尊最初說法,真如此說,那根本不會有人聽懂的,更何況能得法眼淨。
第二、說是法時,有八萬諸天同時得道。似乎天人還比較容易得道哩!其實,在原始佛教裏,世尊說法的對象主要還是人,而非天也。
地神唱已,聞虛空神天。四天王天、叁十叁天、炎魔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展轉傳唱;須臾之間,聞于梵身天。乃把印度教所信的諸天,全收納于佛教的系統裏,且要他們爲佛法背書、站臺。
最後,世尊說法「增益諸天衆,減損阿修羅衆」世尊說法,主要是爲衆生能了生死,而不是爲讓衆生生天爾。如照這句話來看,佛教乃變成人天乘,而非解脫道也。尤其,最後這句話「是故此經名轉*輪經」乃更證明它非佛原說的也。
爲了吸收當時印度教的門徒來信佛教,就把印度教的思想,夾雜在佛法裏,且稱它是轉*輪經。于是愈轉,就愈偏邪了。所以這部經,實在也夠混的,不只混在佛經中,且還被當作佛最初說法的經典來推崇。尤其這些後代子孫,魚目混珠、泾渭不分、不也是太混了嗎?
界相應
衆生心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衆生常與界俱,與界和合。雲何與界俱?謂衆生不善心時與不善界俱,善心時與善界俱;鄙心時與鄙界俱,勝心時與勝界俱。
時尊者憍陳如,與衆多比丘,于近處經行,一切皆是上座多聞大德,出家已久,具修梵行。複有尊者大迦葉,與衆多比丘,于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少欲知足,頭陀苦行,不畜遺余。尊者舍利弗,與衆多比丘,于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大智辯才。時尊者大目揵連,與衆多比丘,于近處經行,一切皆是神通大力。時阿那律陀,與衆多比丘,于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天眼明徹。時尊者二十億耳,與衆多比丘,于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勇猛精進,專勤修行者。時尊者陀骠,與衆多比丘,于近處經行,一切皆是能爲大衆修供具者。時尊者優波離,與衆多比丘,于近處經行,一切皆是通達律行。時尊者富樓那,與衆多比丘,于近處經行,皆是辯才善說法者。時尊者迦旃延,與衆多比丘,于近處經行,一切皆能分別諸經,善說法相。時尊者阿難,與衆多比丘,于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多聞總持。時尊者羅侯羅,與衆多比丘,于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善持律行。時提婆達多,與衆多比丘,于近處經行,一切皆是習衆惡行。是名比丘常與界俱,與界和合。是故諸比丘!當善分別種種諸界。」佛說是經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161 ~ p.162
這部經是說:當時的修行者,有的是跟目犍連在一起,有的是跟阿那律在一起,有的是跟迦葉在一起,乃各成爲不同的界。
界從何來:既緣起如梵網,雲何有界?
關于界從何來?我曾作…
《佛法原典 雜因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