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是六入的根。根是用来长养生命的。所以更将前者作进一步发挥,而讲到众生有四食:
众生依食而得长养生命,而食有四种:1.麁抟食;2.细触食─六入所长养;3.意思食─末那识所长养;4.识食─阿赖耶识所长养。
第一麁抟食:就是指我们平常吃的米饭、菜料等。至于为何称为抟食呢?以印度人吃饭,是不用筷子的;而是用手抓取后,捏成一团,再送入口中,故称为抟食。
第二细触食:就是指从六根接触六尘,而吸取生命所需要的资粮。这资粮多属于精神方面的,如俗谓「秀色可餐」也。
第三意思食:如前所谓类似电脑中的作业系统,也就是从我执而长养的诸般情结。
第四识食:从六入所造的业,而熏习成第八识的种子,这称为识食。
食集:以无明.爱欲故,乐着为食。
食灭:我慢.贪瞋俱舍无余,而不受后有。
如进一步去探究:众生为何需要种种─包括麁抟食、触食、思食、识食等食物呢?因为无明、爱欲,所以乐着此生命;于是为了长养生命、维持生命,就得去攀缘这些食物。
至于修道者,能从破无明而去欲爱,就能不再攀缘求取这些食物,这称为不食。而不食后,才能去除贪瞋,消除我慢,而成就不受后有也。其实,内容还跟前面所说的差不多,只是换成不同的名相而已!
攀缘识住故,入于名色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思量,有妄想,则有使、攀缘识住;有攀缘识住故,入于名色。入名色故则有往来,有往来故则有生死,有生死故则有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纯大苦聚集。若不思量,无妄想,无使、无攀缘识住;无攀缘识住故不入名色,不入名色故则无往来,无往来故则无生死,无生死故于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纯大苦聚灭。」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p.79
众生往生时,乃是以末那识为主导,而带领着阿赖耶识去投胎也。
故曰:若有思量,有妄想,则有使、攀缘识住;有攀缘识住故,入于名色。
在《八识规矩颂》中,说到阿赖耶识能「去后来先作主公」。意思是阿赖耶识在生死轮回中,乃是主控者。故临命终时最后离去,往生时又最先到来。其实,并非如此。
因为如前所喻,若阿赖耶识乃类似于硬碟里的资料,则它必是被动的,而且是由作业系统来操控也。如复制另颗硬碟,乃由作业系统去操作也。所以真正带着我们去投胎的是末那识。众生因起我执,图续后有,所以才会去投胎。故投胎时,当是第七识作主导,而带着第八识去投胎,这才正确。
我们看经文之「若有思量,有妄想,则有使。」乃是说因末那识有我执,故熏习成第八识,所以「攀缘识住」。
「有攀缘识住故,入于名色」于是带着第八识去投胎,所以入于名色。而入于名色后,即有生死矣。故云何能不受后有呢?于当生时,能观五阴皆空,而不起我见,这是上上者。其次,于临命终时,能观五阴皆空,而不起我见,这是次中者。最后,于中阴时,能观五阴皆空,而不起我见,这是更下者。至于凡俗之人,不只当生时恋着生命,也临命终时犹爱恋不舍,当就只能继续轮回了。
此四食,爱因、爱集、爱生、爱转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何等为四?谓一、粗抟食、二、细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此四食,何因,何集,何生,何转?谓此诸食,爱因、爱集、爱生、爱转。此爱何因,何集,何生,何转?谓爱受因、受集、受生、受转。此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转?谓受触因、触集、触生、触转。此触何因、何集、何生、何转?谓触六入处因、六入处集、六入处生、六入处转。
六入处集是触集,触集是受集,受集是爱集,爱集是食集,食集故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如是纯大苦聚集。如是六入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食灭,食灭故于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纯大苦聚灭。」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p.88 ~ p.89
这部经也是一样。此四食,爱因、爱集、爱生、爱转,意思都差不多。但如我们仔细检点的话,就可注意到:于十二因缘中,是讲「爱.取.有」,而这里却是说「爱.食」。故食者,即是「从取而有」也。
所以我们以吃饭,来长养肉体的生命,是从取而有。同样,我们去攀缘六尘,来长养精神的生命,也是从取而有。一直到末那识着我见,阿赖耶识储存种子,都是从取而有也。
何因缘故有识食?能招未来有,令相续生。
──《杂阿含经论会编》p.90
所谓识食者,乃从造业熏习,而能招未来世之有,故成生.老死相续也。
云何观四食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云何为四?谓一、粗抟食,二、细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
云何比丘观察抟食?譬如有夫妇二人,唯有一子,爱念将养。欲度旷野崄道难处,粮食乏尽,饥饿困极,计无济理。作是议言:正有一子,极所爱念,若食其肉,可得度难,莫令在此三人俱死。作是计已,即杀其子,含悲垂泪,强食其肉,得度旷野。云何比丘!彼人夫妇共食子肉,宁取其味,贪嗜美乐与不?」答曰:「不也,世尊!」复问比丘:「彼强食其肉,为度旷野崄道与不?」答言:「如是,世尊」!佛告比丘:「凡食抟食,当如是观!如是观者,抟食断、知;抟食断、知已,于五欲功德贪爱则断。五欲功德贪爱断者,我不见彼多闻圣弟子,于五欲功德上有一结使而不断者;有一结系故,则还生此世。
云何比丘观察触食?譬如有牛,生剥其皮,在在处处,诸虫唼食,沙土坌尘,草木针刺。若依于地,地虫所食;若依于水,水虫所食;若依空中,飞虫所食;卧起常有苦毒此身。如是比丘!于彼触食,当如是观!如是观者,触食断、知;触食断、知者,三受则断;三受断者,多闻圣弟子于上无所复作,所作已作故。
云何比丘观察意思食?譬如聚落、城邑边,有火起,无烟、无炎。时有士夫,聪明、黠慧,背苦、向乐,厌死、乐生,作如是念:彼有大火,无烟、无炎,行来当避,莫令堕中,必死无疑。作是思惟,常生思愿,舍远而去。观意思食,亦复如是。如是观者,意思食断、知;意思食断、知者,三爱则断;三爱断者,彼多闻圣弟子于上更无所作,所作已作故。
诸比丘!云何观察识食?譬如国王,有防逻者,捉捕劫盗,缚送王所,如前须深经广说。以彼因缘受三百矛苦,觉昼夜苦痛。观察识食,亦复如是。如是观者,识食断、知;识食断、知者,名色断、知;名色断、知者,多闻圣弟子于上更无所作,所作已作故。」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p.93
这部经乃讲到〈云何观四食〉?如将观四食,对照于四念处;却是可前后对应的。四念处首曰:观身不净,而在此为观食不净。以儿子的肉作喻,虽牵强了些,但不净的本质却是很明确的。虽观食不净,但为成道故,还应受此食。故「旷野崄道难处」,即比喻「生死轮回」也。要出生死轮回,所以必须有食物资生,才能修道。事实上,在佛教的修行法中,即有食不净观,以此观法才不会贪吃也。
其次,云何观触食?譬如牛被剥皮了,所以一切触受,无非是苦。故对照四念处,乃很明确为观受是苦也。
接着,云何观意思食?我们看经文「譬如聚落、城邑边,有火起,无烟、无炎。」我想各位都知道,不管世间、还是佛法,经常把火比喻为众生的命根。故云何观察意思食呢?有火而无烟者,乃众生虽有我见、我执,却习而不察。但堕入其中者,必不能免于生死轮回也。
于是乎,以观心无常而为对治。观无常,不只是观心所成的相是无常的,也观能见闻觉知的心也是无常的。如刚才所讲:只是观镜中的相是无常的,那是不够的。还要观镜子本身也是无常的,也是因缘所生法,才能真正破除我见。
最后云何观识食?如对照四念处,应是观法无我也。「受三百矛」者,为既有我执,则唯日夜过苦尔!
画师欲离于色有所妆画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何等为四?一者、抟食,二者、触食,三、意思食,四者、识食。诸比丘!于此四食有贪、有喜,识住增长,乃至纯大苦聚集。比丘!譬如画师、若画师弟子,集种种彩,欲妆画于色作种种像。于意云何?彼画师、画师弟子,宁能妆于色不?」比丘白佛:「如是,世尊!能妆画色。」佛告比丘:「如是!若于此四食,有贪、有喜,识住增长,乃至如是纯大苦聚集。比丘!譬如画师、画师弟子,集种种彩,欲离于色有所妆画,作种种像,宁能画不?」比丘白佛:「不能,世尊!」「如是比丘!若于四食无贪、无喜,无有识住增长,乃至如是纯大苦聚灭。」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p.97
这部经的意思也是类同。画师要画画,他必须有两种材料:第一要有簿子,有纸张。第二要有画笔、有颜料,他才能够画。故纸张是比喻命根,而颜料是比喻六根。从六根去收集各式各样的颜料,然后给画在纸张上。
故悟道的人,就直接将纸张给撕了,那就一切没事,而不管曾采集了多少颜料,终是没办法画的。而不悟道者,就忙着在纸张上涂涂抹抹;…
《佛法原典 杂因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