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许烧到油尽,火自熄,结果是一样的。火乃代表命根,油则喻为六根。
所以者何?以无惭、无愧故放逸;放逸故不恭敬,戾语,习恶知识;习恶知识故,不欲见圣、不欲闻法、常求人短;常求人短故,不信,难教,懒惰;懒惰故掉,不律仪,不学戒;不学戒故,失念,不正知,乱心;乱心故,不正思惟,习近邪道,懈怠心;懈怠心故,身见,戒取,疑;疑故,不离贪,恚,痴;不离贪、恚、痴故,不堪能离老,病,死。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58
我是慧解脱也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若王、大臣、婆罗门、长者、居士,及余世人所共恭敬、尊重,供养佛及诸声闻众,大得利养──衣被、饮食、卧具、汤药;都不恭敬、尊重,供养众邪异道。
尔时众多异道,聚会未曾讲堂,作如是论:「我等昔来,常为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及余一切之所奉事恭敬,供养,今悉断绝。但恭敬、供养沙门瞿昙、声闻大众。今此众中,谁有智慧大力,堪能密往,诣彼沙门瞿昙众中出家,闻彼法已,来还广说;我等当复用彼闻法,化诸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令其信乐,可得还复供养如前。」时有人言:「有一年少,名曰须深,聪明、黠慧,堪能密往沙门瞿昙众中出家,听彼法已,来还宣说。」时诸外道,诣须深所而作是言:「……其中有言:唯有须深聪明、黠慧,堪能密往瞿昙法中,出家学道,闻彼说法,悉能受持,来还宣说。是故我等故来相请,仁者当行!」
时彼须深默然受请,诣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众多比丘出房舍外,露地经行。尔时须深诣众多比丘而作是言:「诸尊!我今可得于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修梵行不?」时众多比丘,将彼须深,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今此外道须深,欲求于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修梵行。」尔时世尊知外道须深心之所念,告诸比丘:「汝等当度彼外道须深,令得出家。」
时诸比丘,愿度须深出家,已经半月。有一比丘语须深言:「须深!当知我等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时彼须深语比丘言:「尊者!云何学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具足初禅,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比丘答言:「不也,须深!」复问:「云何离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具足第二禅,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比丘答言:「不也,须深!」复问:「云何尊者离喜,舍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乐,圣说及舍,具足第三禅,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答言:「不也,须深!」复问:「云何尊者离苦息乐,忧喜先断,不苦不乐,舍净念一心,具足第四禅,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答言:「不也,须深!」复问:「若复寂静、解脱,起色、无色,身作证具足住,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答言:「不也,须深!」须深复问:「云何尊者所说不同,前后相违?云何不得禅定而复记说?」比丘答言:「我是慧解脱也。」作是说已,众多比丘各从座起而去。
尔时须深知众多比丘去已,作是思惟:此诸尊者所说不同,前后相违,言不得正受,而复记说自知作证。作是思惟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彼众多比丘,于我面前记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我即问彼尊者:得离欲恶不善法,乃至身作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彼答我言:不也,须深!我即问言:所说不同,前后相违,言不入正受,而复记说自知作证!彼答我言:得慧解脱。作此说已,各从座起而去。我今问世尊:云何彼所说不同,前后相违,不得正受而复说言自知作证?」
佛告须深:「彼先知法住,后知涅槃。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离于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须深白佛:「我今不知先知法住,后知涅槃?」佛告须深:「不问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后知涅槃。」须深白佛:「唯愿世尊为我说法,令我得知法住智,得见法住智!」佛告须深:「我今问汝,随意答我。须深!于意云何?有生故有老死,不离生有老死耶?」须深答曰:「如是,世尊!有生故有老死,不离生有老死。」
如是……有无明故有行,不离无明而有行耶?」须深白佛:「如是,世尊!有无明故有行,不离无明而有行。」佛告须深:「无生故无老死,不离生灭而老死灭耶?」须深白佛言:「如是,世尊!无生故无老死,不离生灭而老死灭。」「如是乃至无无明故无行,不离无明灭而行灭耶?」须深白佛:「如是,世尊!无无明故无行,不离无明灭而行灭。」佛告须深:「作如是知、如是见者,为有离欲恶不善法,乃至身作证具足住不?」须深白佛:「不也,世尊!」佛告须深:「是名先知法住,后知涅槃。」
佛说此经已,尊者须深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尔时须深见法,得法,觉法,度疑,不由他信,不由他度,于正法中心得无畏。尔时须深稽首佛足,白佛言:「世尊!我今悔过!我于正法中盗密出家,是故悔过。」佛告须深:「云何于正法中盗密出家?」须深白佛言:「世尊!……是故世尊!我于正法律中盗密出家,今日悔过,唯愿世尊听我悔过,以哀愍故!」佛告须深:「受汝悔过。汝当具说:我昔愚痴、不善、无智,于正法律盗密出家,今日悔过,自见罪、自知罪,于当来世律仪成就,功德增长,终不退减。所以者何?凡人有罪,自见、自知而悔过者,于当来世律仪成就,功德增长,终不退减。」佛告须深:「今当说譬,其智慧者以譬得解。……」佛告须深:「此尚可耳,若于正法律盗密出家,盗受持法,为人宣说,当受苦痛倍过于彼。」佛说是法时,外道须深漏尽意解。佛说此经已,尊者须深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p.60 ~ p.64
在这故事中,乃有两个要点:第一、我是慧解脱也。第二、彼先知法住,后知涅槃。
问:光有闻慧.思慧,即能解脱吗?
答:既曰「后证涅槃」即是尚未解脱,但已种下解脱因也!
我们知道,慧是包括闻、思、修。故只有闻慧.思慧,还不足以解脱。所以「先知法住,后证涅槃」的意思是:先从闻思,而悟得佛理。故已悟得佛理者,就称为法住也。住是不动、不变的意思。能悟得不动、不变之理,即称为法住也。
至于「后证涅槃」者,悟后再用这理去内销情识、业障,而能证得涅槃。所以在先知法住的当下,虽不等于已证得涅槃;但却已种下涅槃因了!故经典中谓:如具足正见而证得初果,则保证能出生死;但却非当下即能出生死也。
从原始佛教的立场来说,必「定慧等持」,才能证得「解脱道」。而非光靠慧,就可以解脱。如就八正道而言,先知法住即是有正见尔!必到最后能证得正定,才能完成解脱道。
但「正定」,却非四禅八定;必从「正知见」中去调心,调到「理事无碍」时,才是「正定」也。
故「慧解脱」,只是谓慧为解脱因尔!
但是我们也要知道:所谓正定,却不是四禅八定。故外道虽能证得四禅八定,仍不能解脱也─以不具正知见故。因外道修定,大部分是把心专注在一个对象上,而使心渐不动,即称为定。而解脱道,乃必透过内销无明跟情识才能解脱;而非把心专注在一个对象上,就能解脱。
简单讲,四禅八定是有所住定。而佛法是从无心、无住而能入正定,而能得解脱。从正知见去调心,调到理事无碍,这就是正定。所以一个善根深厚者,未必要经过四禅八定的修行阶段,才能证得正定。
总之,既四禅八定不足以解脱,光有闻慧、思慧,也不足以解脱。而是先从闻思中,建立正见而得法住。然后再内销情识业障,心无所住、心不随境转,而得证涅槃也。
其次,就经文的故事来看,却极不合理:
1.若以佛说法后,能得到众国王、大臣、居士、婆罗门的供养,所以六师外道的供养就越来越少。于是为了贪图佛教供养之丰盛,何不直接到佛教里出家而受供养?岂必待盗法后,再来说此法,而图得到更多供养?
因在律典中,从未说:既在外道出家,即不能在佛教出家。事实上,舍利弗、目犍连和大迦叶等,最初都是外道门徒也。故如只为贪图佛教供养之丰盛,而到佛教里出家,佛教也不会拒绝他的。
2.六师外道是个别存在的,他们那可能共同集会而商量对策,然后再请一个人去盗法。佛法的门户,从不这么封闭;岂必待盗法,才有机会听闻佛法呢?这说来太不合情理了。
3.我们看第二段「尔时众多异道,聚会未曾讲堂。」这「未曾讲堂」乃暗藏玄机。是否因根本就没有这个讲堂,才称为「未曾讲堂」呢?若讲堂都无,即表示这故事,也是无中生有的。
然而故事本身,是真是假?其实并不重要。但是「先知法住,后证涅槃」的训示,对行者却是很重要的。因为很多人常忙着依样划葫芦地修东练西,但他本身的知见,其实是偏差的。于是修来练去,也还只是外道知见、外道门徒。连正见的佛教徒都不是,更何况能证得解脱呢?
云何于食如实知?谓四食。何等为四?一者、麁抟食,二者、细触食,三者、意思食,四者、识食。是名为食,如是食如实知。
云何食集如实知?谓当来有爱、喜贪俱,彼彼乐着,是名食集,如是食集如实知。
云何食灭如实知?若当来有爱、喜贪俱,彼彼乐着,无余断:舍、吐、尽、离欲、灭、息、没,是名食灭,如是食灭如实知。
云何食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食灭道迹,如是食灭道迹如实知。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49 ~ p.50
刚才用树来比喻生命,说根有两种:一是命根…
《佛法原典 杂因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