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許燒到油盡,火自熄,結果是一樣的。火乃代表命根,油則喻爲六根。
所以者何?以無慚、無愧故放逸;放逸故不恭敬,戾語,習惡知識;習惡知識故,不欲見聖、不欲聞法、常求人短;常求人短故,不信,難教,懶惰;懶惰故掉,不律儀,不學戒;不學戒故,失念,不正知,亂心;亂心故,不正思惟,習近邪道,懈怠心;懈怠心故,身見,戒取,疑;疑故,不離貪,恚,癡;不離貪、恚、癡故,不堪能離老,病,死。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58
我是慧解脫也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若王、大臣、婆羅門、長者、居士,及余世人所共恭敬、尊重,供養佛及諸聲聞衆,大得利養──衣被、飲食、臥具、湯藥;都不恭敬、尊重,供養衆邪異道。
爾時衆多異道,聚會未曾講堂,作如是論:「我等昔來,常爲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及余一切之所奉事恭敬,供養,今悉斷絕。但恭敬、供養沙門瞿昙、聲聞大衆。今此衆中,誰有智慧大力,堪能密往,詣彼沙門瞿昙衆中出家,聞彼法已,來還廣說;我等當複用彼聞法,化諸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令其信樂,可得還複供養如前。」時有人言:「有一年少,名曰須深,聰明、黠慧,堪能密往沙門瞿昙衆中出家,聽彼法已,來還宣說。」時諸外道,詣須深所而作是言:「……其中有言:唯有須深聰明、黠慧,堪能密往瞿昙法中,出家學道,聞彼說法,悉能受持,來還宣說。是故我等故來相請,仁者當行!」
時彼須深默然受請,詣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衆多比丘出房舍外,露地經行。爾時須深詣衆多比丘而作是言:「諸尊!我今可得于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修梵行不?」時衆多比丘,將彼須深,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今此外道須深,欲求于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修梵行。」爾時世尊知外道須深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汝等當度彼外道須深,令得出家。」
時諸比丘,願度須深出家,已經半月。有一比丘語須深言:「須深!當知我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時彼須深語比丘言:「尊者!雲何學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具足初禅,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比丘答言:「不也,須深!」複問:「雲何離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具足第二禅,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比丘答言:「不也,須深!」複問:「雲何尊者離喜,舍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樂,聖說及舍,具足第叁禅,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答言:「不也,須深!」複問:「雲何尊者離苦息樂,憂喜先斷,不苦不樂,舍淨念一心,具足第四禅,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答言:「不也,須深!」複問:「若複寂靜、解脫,起色、無色,身作證具足住,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答言:「不也,須深!」須深複問:「雲何尊者所說不同,前後相違?雲何不得禅定而複記說?」比丘答言:「我是慧解脫也。」作是說已,衆多比丘各從座起而去。
爾時須深知衆多比丘去已,作是思惟:此諸尊者所說不同,前後相違,言不得正受,而複記說自知作證。作是思惟已,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彼衆多比丘,于我面前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我即問彼尊者:得離欲惡不善法,乃至身作證,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彼答我言:不也,須深!我即問言:所說不同,前後相違,言不入正受,而複記說自知作證!彼答我言:得慧解脫。作此說已,各從座起而去。我今問世尊:雲何彼所說不同,前後相違,不得正受而複說言自知作證?」
佛告須深:「彼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于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須深白佛:「我今不知先知法住,後知涅槃?」佛告須深:「不問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後知涅槃。」須深白佛:「唯願世尊爲我說法,令我得知法住智,得見法住智!」佛告須深:「我今問汝,隨意答我。須深!于意雲何?有生故有老死,不離生有老死耶?」須深答曰:「如是,世尊!有生故有老死,不離生有老死。」
如是……有無明故有行,不離無明而有行耶?」須深白佛:「如是,世尊!有無明故有行,不離無明而有行。」佛告須深:「無生故無老死,不離生滅而老死滅耶?」須深白佛言:「如是,世尊!無生故無老死,不離生滅而老死滅。」「如是乃至無無明故無行,不離無明滅而行滅耶?」須深白佛:「如是,世尊!無無明故無行,不離無明滅而行滅。」佛告須深:「作如是知、如是見者,爲有離欲惡不善法,乃至身作證具足住不?」須深白佛:「不也,世尊!」佛告須深:「是名先知法住,後知涅槃。」
佛說此經已,尊者須深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爾時須深見法,得法,覺法,度疑,不由他信,不由他度,于正法中心得無畏。爾時須深稽首佛足,白佛言:「世尊!我今悔過!我于正法中盜密出家,是故悔過。」佛告須深:「雲何于正法中盜密出家?」須深白佛言:「世尊!……是故世尊!我于正法律中盜密出家,今日悔過,唯願世尊聽我悔過,以哀愍故!」佛告須深:「受汝悔過。汝當具說:我昔愚癡、不善、無智,于正法律盜密出家,今日悔過,自見罪、自知罪,于當來世律儀成就,功德增長,終不退減。所以者何?凡人有罪,自見、自知而悔過者,于當來世律儀成就,功德增長,終不退減。」佛告須深:「今當說譬,其智慧者以譬得解。……」佛告須深:「此尚可耳,若于正法律盜密出家,盜受持法,爲人宣說,當受苦痛倍過于彼。」佛說是法時,外道須深漏盡意解。佛說此經已,尊者須深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p.60 ~ p.64
在這故事中,乃有兩個要點:第一、我是慧解脫也。第二、彼先知法住,後知涅槃。
問:光有聞慧.思慧,即能解脫嗎?
答:既曰「後證涅槃」即是尚未解脫,但已種下解脫因也!
我們知道,慧是包括聞、思、修。故只有聞慧.思慧,還不足以解脫。所以「先知法住,後證涅槃」的意思是:先從聞思,而悟得佛理。故已悟得佛理者,就稱爲法住也。住是不動、不變的意思。能悟得不動、不變之理,即稱爲法住也。
至于「後證涅槃」者,悟後再用這理去內銷情識、業障,而能證得涅槃。所以在先知法住的當下,雖不等于已證得涅槃;但卻已種下涅槃因了!故經典中謂:如具足正見而證得初果,則保證能出生死;但卻非當下即能出生死也。
從原始佛教的立場來說,必「定慧等持」,才能證得「解脫道」。而非光靠慧,就可以解脫。如就八正道而言,先知法住即是有正見爾!必到最後能證得正定,才能完成解脫道。
但「正定」,卻非四禅八定;必從「正知見」中去調心,調到「理事無礙」時,才是「正定」也。
故「慧解脫」,只是謂慧爲解脫因爾!
但是我們也要知道:所謂正定,卻不是四禅八定。故外道雖能證得四禅八定,仍不能解脫也─以不具正知見故。因外道修定,大部分是把心專注在一個對象上,而使心漸不動,即稱爲定。而解脫道,乃必透過內銷無明跟情識才能解脫;而非把心專注在一個對象上,就能解脫。
簡單講,四禅八定是有所住定。而佛法是從無心、無住而能入正定,而能得解脫。從正知見去調心,調到理事無礙,這就是正定。所以一個善根深厚者,未必要經過四禅八定的修行階段,才能證得正定。
總之,既四禅八定不足以解脫,光有聞慧、思慧,也不足以解脫。而是先從聞思中,建立正見而得法住。然後再內銷情識業障,心無所住、心不隨境轉,而得證涅槃也。
其次,就經文的故事來看,卻極不合理:
1.若以佛說法後,能得到衆國王、大臣、居士、婆羅門的供養,所以六師外道的供養就越來越少。于是爲了貪圖佛教供養之豐盛,何不直接到佛教裏出家而受供養?豈必待盜法後,再來說此法,而圖得到更多供養?
因在律典中,從未說:既在外道出家,即不能在佛教出家。事實上,舍利弗、目犍連和大迦葉等,最初都是外道門徒也。故如只爲貪圖佛教供養之豐盛,而到佛教裏出家,佛教也不會拒絕他的。
2.六師外道是個別存在的,他們那可能共同集會而商量對策,然後再請一個人去盜法。佛法的門戶,從不這麼封閉;豈必待盜法,才有機會聽聞佛法呢?這說來太不合情理了。
3.我們看第二段「爾時衆多異道,聚會未曾講堂。」這「未曾講堂」乃暗藏玄機。是否因根本就沒有這個講堂,才稱爲「未曾講堂」呢?若講堂都無,即表示這故事,也是無中生有的。
然而故事本身,是真是假?其實並不重要。但是「先知法住,後證涅槃」的訓示,對行者卻是很重要的。因爲很多人常忙著依樣劃葫蘆地修東練西,但他本身的知見,其實是偏差的。于是修來練去,也還只是外道知見、外道門徒。連正見的佛教徒都不是,更何況能證得解脫呢?
雲何于食如實知?謂四食。何等爲四?一者、麁抟食,二者、細觸食,叁者、意思食,四者、識食。是名爲食,如是食如實知。
雲何食集如實知?謂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樂著,是名食集,如是食集如實知。
雲何食滅如實知?若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樂著,無余斷:舍、吐、盡、離欲、滅、息、沒,是名食滅,如是食滅如實知。
雲何食滅道迹如實知?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食滅道迹,如是食滅道迹如實知。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49 ~ p.50
剛才用樹來比喻生命,說根有兩種:一是命根…
《佛法原典 雜因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