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原典 雜因誦▪P5

  ..續本文上一頁,一是六入的根。根是用來長養生命的。所以更將前者作進一步發揮,而講到衆生有四食:

  

  衆生依食而得長養生命,而食有四種:1.麁抟食;2.細觸食─六入所長養;3.意思食─末那識所長養;4.識食─阿賴耶識所長養。

  

  第一麁抟食:就是指我們平常吃的米飯、菜料等。至于爲何稱爲抟食呢?以印度人吃飯,是不用筷子的;而是用手抓取後,捏成一團,再送入口中,故稱爲抟食。

  

  第二細觸食:就是指從六根接觸六塵,而吸取生命所需要的資糧。這資糧多屬于精神方面的,如俗謂「秀色可餐」也。

  

  第叁意思食:如前所謂類似電腦中的作業系統,也就是從我執而長養的諸般情結。

  

  第四識食:從六入所造的業,而熏習成第八識的種子,這稱爲識食。

  

  食集:以無明.愛欲故,樂著爲食。

  

  食滅:我慢.貪瞋俱舍無余,而不受後有。

  

  如進一步去探究:衆生爲何需要種種─包括麁抟食、觸食、思食、識食等食物呢?因爲無明、愛欲,所以樂著此生命;于是爲了長養生命、維持生命,就得去攀緣這些食物。

  

  至于修道者,能從破無明而去欲愛,就能不再攀緣求取這些食物,這稱爲不食。而不食後,才能去除貪瞋,消除我慢,而成就不受後有也。其實,內容還跟前面所說的差不多,只是換成不同的名相而已!

  

  攀緣識住故,入于名色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思量,有妄想,則有使、攀緣識住;有攀緣識住故,入于名色。入名色故則有往來,有往來故則有生死,有生死故則有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若不思量,無妄想,無使、無攀緣識住;無攀緣識住故不入名色,不入名色故則無往來,無往來故則無生死,無生死故于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p.79

  

  衆生往生時,乃是以末那識爲主導,而帶領著阿賴耶識去投胎也。

  

  故曰:若有思量,有妄想,則有使、攀緣識住;有攀緣識住故,入于名色。

  

  在《八識規矩頌》中,說到阿賴耶識能「去後來先作主公」。意思是阿賴耶識在生死輪回中,乃是主控者。故臨命終時最後離去,往生時又最先到來。其實,並非如此。

  

  因爲如前所喻,若阿賴耶識乃類似于硬碟裏的資料,則它必是被動的,而且是由作業系統來操控也。如複製另顆硬碟,乃由作業系統去操作也。所以真正帶著我們去投胎的是末那識。衆生因起我執,圖續後有,所以才會去投胎。故投胎時,當是第七識作主導,而帶著第八識去投胎,這才正確。

  

  我們看經文之「若有思量,有妄想,則有使。」乃是說因末那識有我執,故熏習成第八識,所以「攀緣識住」。

  

  「有攀緣識住故,入于名色」于是帶著第八識去投胎,所以入于名色。而入于名色後,即有生死矣。故雲何能不受後有呢?于當生時,能觀五陰皆空,而不起我見,這是上上者。其次,于臨命終時,能觀五陰皆空,而不起我見,這是次中者。最後,于中陰時,能觀五陰皆空,而不起我見,這是更下者。至于凡俗之人,不只當生時戀著生命,也臨命終時猶愛戀不舍,當就只能繼續輪回了。

  

  此四食,愛因、愛集、愛生、愛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食,資益衆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何等爲四?謂一、粗抟食、二、細觸食,叁、意思食,四、識食。此四食,何因,何集,何生,何轉?謂此諸食,愛因、愛集、愛生、愛轉。此愛何因,何集,何生,何轉?謂愛受因、受集、受生、受轉。此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轉?謂受觸因、觸集、觸生、觸轉。此觸何因、何集、何生、何轉?謂觸六入處因、六入處集、六入處生、六入處轉。

  

  六入處集是觸集,觸集是受集,受集是愛集,愛集是食集,食集故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如是純大苦聚集。如是六入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食滅,食滅故于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p.88 ~ p.89

  

  這部經也是一樣。此四食,愛因、愛集、愛生、愛轉,意思都差不多。但如我們仔細檢點的話,就可注意到:于十二因緣中,是講「愛.取.有」,而這裏卻是說「愛.食」。故食者,即是「從取而有」也。

  

  所以我們以吃飯,來長養肉體的生命,是從取而有。同樣,我們去攀緣六塵,來長養精神的生命,也是從取而有。一直到末那識著我見,阿賴耶識儲存種子,都是從取而有也。

  

  何因緣故有識食?能招未來有,令相續生。

  

  ──《雜阿含經論會編》p.90

  

  所謂識食者,乃從造業熏習,而能招未來世之有,故成生.老死相續也。

  

  雲何觀四食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食,資益衆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雲何爲四?謂一、粗抟食,二、細觸食,叁、意思食,四、識食。

  

  雲何比丘觀察抟食?譬如有夫婦二人,唯有一子,愛念將養。欲度曠野崄道難處,糧食乏盡,饑餓困極,計無濟理。作是議言:正有一子,極所愛念,若食其肉,可得度難,莫令在此叁人俱死。作是計已,即殺其子,含悲垂淚,強食其肉,得度曠野。雲何比丘!彼人夫婦共食子肉,甯取其味,貪嗜美樂與不?」答曰:「不也,世尊!」複問比丘:「彼強食其肉,爲度曠野崄道與不?」答言:「如是,世尊」!佛告比丘:「凡食抟食,當如是觀!如是觀者,抟食斷、知;抟食斷、知已,于五欲功德貪愛則斷。五欲功德貪愛斷者,我不見彼多聞聖弟子,于五欲功德上有一結使而不斷者;有一結系故,則還生此世。

  

  雲何比丘觀察觸食?譬如有牛,生剝其皮,在在處處,諸蟲唼食,沙土坌塵,草木針刺。若依于地,地蟲所食;若依于水,水蟲所食;若依空中,飛蟲所食;臥起常有苦毒此身。如是比丘!于彼觸食,當如是觀!如是觀者,觸食斷、知;觸食斷、知者,叁受則斷;叁受斷者,多聞聖弟子于上無所複作,所作已作故。

  

  雲何比丘觀察意思食?譬如聚落、城邑邊,有火起,無煙、無炎。時有士夫,聰明、黠慧,背苦、向樂,厭死、樂生,作如是念:彼有大火,無煙、無炎,行來當避,莫令墮中,必死無疑。作是思惟,常生思願,舍遠而去。觀意思食,亦複如是。如是觀者,意思食斷、知;意思食斷、知者,叁愛則斷;叁愛斷者,彼多聞聖弟子于上更無所作,所作已作故。

  

  諸比丘!雲何觀察識食?譬如國王,有防邏者,捉捕劫盜,縛送王所,如前須深經廣說。以彼因緣受叁百矛苦,覺晝夜苦痛。觀察識食,亦複如是。如是觀者,識食斷、知;識食斷、知者,名色斷、知;名色斷、知者,多聞聖弟子于上更無所作,所作已作故。」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p.93

  

  這部經乃講到〈雲何觀四食〉?如將觀四食,對照于四念處;卻是可前後對應的。四念處首曰:觀身不淨,而在此爲觀食不淨。以兒子的肉作喻,雖牽強了些,但不淨的本質卻是很明確的。雖觀食不淨,但爲成道故,還應受此食。故「曠野崄道難處」,即比喻「生死輪回」也。要出生死輪回,所以必須有食物資生,才能修道。事實上,在佛教的修行法中,即有食不淨觀,以此觀法才不會貪吃也。

  

  其次,雲何觀觸食?譬如牛被剝皮了,所以一切觸受,無非是苦。故對照四念處,乃很明確爲觀受是苦也。

  

  接著,雲何觀意思食?我們看經文「譬如聚落、城邑邊,有火起,無煙、無炎。」我想各位都知道,不管世間、還是佛法,經常把火比喻爲衆生的命根。故雲何觀察意思食呢?有火而無煙者,乃衆生雖有我見、我執,卻習而不察。但墮入其中者,必不能免于生死輪回也。

  

  于是乎,以觀心無常而爲對治。觀無常,不只是觀心所成的相是無常的,也觀能見聞覺知的心也是無常的。如剛才所講:只是觀鏡中的相是無常的,那是不夠的。還要觀鏡子本身也是無常的,也是因緣所生法,才能真正破除我見。

  

  最後雲何觀識食?如對照四念處,應是觀法無我也。「受叁百矛」者,爲既有我執,則唯日夜過苦爾!

  

  畫師欲離于色有所妝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食,資益衆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何等爲四?一者、抟食,二者、觸食,叁、意思食,四者、識食。諸比丘!于此四食有貪、有喜,識住增長,乃至純大苦聚集。比丘!譬如畫師、若畫師弟子,集種種彩,欲妝畫于色作種種像。于意雲何?彼畫師、畫師弟子,甯能妝于色不?」比丘白佛:「如是,世尊!能妝畫色。」佛告比丘:「如是!若于此四食,有貪、有喜,識住增長,乃至如是純大苦聚集。比丘!譬如畫師、畫師弟子,集種種彩,欲離于色有所妝畫,作種種像,甯能畫不?」比丘白佛:「不能,世尊!」「如是比丘!若于四食無貪、無喜,無有識住增長,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p.97

  

  這部經的意思也是類同。畫師要畫畫,他必須有兩種材料:第一要有簿子,有紙張。第二要有畫筆、有顔料,他才能夠畫。故紙張是比喻命根,而顔料是比喻六根。從六根去收集各式各樣的顔料,然後給畫在紙張上。

  

  故悟道的人,就直接將紙張給撕了,那就一切沒事,而不管曾采集了多少顔料,終是沒辦法畫的。而不悟道者,就忙著在紙張上塗塗抹抹;…

《佛法原典 雜因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