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原典 雜因誦▪P2

  ..續本文上一頁無明,但如透過接觸叁寶的緣、修學佛法的緣,就能轉無明而成爲明。而變成明後,後續的行識,當就不一樣了。所以不是有前,就一定有後。

  

  同樣,雖說六入、觸、受。但有六入者,不一定有觸、受。因一個人如果修定修得好,他的六根是在內攝狀態,而在內攝狀態,它是不會跟六塵接觸而生受也。所以雖有六入,卻無觸、受。再其次,雖有觸、受,也不一定生愛、取、有。因爲如能心不隨境轉,則雖有受,但不成愛、取、有。

  

  這也就是要從戒定慧叁學中,將十二因緣的流轉門變成還滅門。否則以直線關系看十二因緣,因爲無明所以有行識,這一套一直講下去,就了無出期了。最重要是在觀念上:要確認有因有緣才有果,而修行主要是從不同的緣中去轉化果也。

  

  過去我曾將十二因緣跟戒定慧相配:第一從無明、行、識到名色,這是屬于慧的部分,也就是要以正見來破無明。以不執五蘊的名色爲我爲正見;反之執五蘊的名色爲我,則是無明。第二從六入到觸受,乃定的部分。因專心修定時,六根是不去接觸六塵的。以不觸故,即無受也。第叁從愛取到有,屬于戒學。在六根接觸六塵後,而能不起貪瞋癡,不作殺盜淫妄等行爲。

  

  最後既造業了,即不免落入輪回而有生、老死。然在大乘裏,乃別有解法─于造業後,再依信願之力,而帶業往生淨土。所以雖生,卻是往生淨土,而非墮入輪回也。然在原始佛法裏,是根本不談淨土的,更何況能帶業往生呢?

  

  緣起法義說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緣起法,法說、義說。谛聽,善思,當爲汝說。雲何緣起法法說?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是名緣起法法說。

  

  雲何義說?謂緣無明行者,彼雲何無明?若不知前際,不知後際,不知前後際;不知于內,不知于外,不知內外,不知業,不知報,不知業報;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滅,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無罪,習、不習,若劣、若勝,染汙、清淨,分別緣起,皆悉不知。于六觸入處不如實覺知,于彼彼不知、不見、無無間等、癡暗、無明、大冥,是名無明。

  

  無明者,未悟于理。未悟何理?以緣起故無我。以未悟故,執五蘊爲我。

  

  這經總算逐一解釋十二因緣的名相,但解釋過後,卻未必真能揭穿無明的真面目。事實上,對無明最直接的定義:于理不清楚、不了悟。對什麼理不清楚、不了悟呢?乃對無我之理不清楚、不了悟。至于爲什麼是無我呢?既衆因緣所生法,即是無我爾。故從緣起而了悟無我,就能從無明而轉爲明。

  

  因此,我們再回頭看經文:雲何爲「不知于內,不知于外,不知內外。」從緣起法來看,因爲緣起是無邊界的,所以本沒有內外的界限。故執有內外,反是無明的根本。同樣,雲何爲「不知業,不知報,不知業報。」從因緣果法來看,當然有業就不能不報;然成何種報?還要看後續是結何種的緣!多結善緣,則惡業能輕報。多結惡緣,則善業或成惡報。同樣何謂「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一個人如只是到寺廟去參與皈依儀式,而未聞法,其實還是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然若真正了解緣起無我之理,才是個正信的佛教徒。

  

  至于何謂前際與後際?從因緣而生果,即是前際跟後際。所以,如把緣起無我的道理厘清楚了,則萬變不離其宗。下面再別染、淨等,其實都不離軸心也。

  

  緣無明行者,雲何爲行?行有叁種:身行,口行,意行。

  

  行者,乃五蘊中的行蘊,即唯識學所謂「末那識」也─從自我中心而造身口意叁業。

  

  以這樣講叁行,其實並未將行真正的意思講清楚。我認爲「行」乃是五蘊中的行蘊。故行,如以唯識學來講,即是指末那識。故無明主要是指我執,于是因我執即有染汙。雲何染汙呢?從自我中心而造身口意叁業,即是染汙,即是末那,即是行也。

  

  如佛已徹悟了,雖開口說話,而不造口業。雖立身處事,而不造身業。這是因爲既已證得無我,即不再以自我中心而造諸業也。

  

  緣行識者,雲何爲識?謂六識身:眼識身,耳識身,鼻識身,舌識身,身識身,意識身。

  

  識者,即唯識學所謂「阿賴耶識」也。

  

  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在原始佛教裏,只講有六識;而唯識學中,乃謂有八識。故以八識來說,會更清楚。所以識者,不只是當下現行的識,也包括身口意所造的業,所熏習的種子,都稱爲識也。

  

  曾以「電腦」作比喻:行,即作業系統。識,乃硬碟中的資料。必先安裝作業系統,才能儲存資料。

  

  以過去的識,會影響到未來的識。所以就前後貫穿而言,是指阿賴耶識也。在《楞嚴新粹》中,我曾以電腦作比喻,來說明八識的作用,各位或許已看過了:

  

  比如無明緣行,行的末那識,乃相當于電腦的作業系統。這個名字實在取的很精准。我們剛才不是說到行,即以自我中心而造諸業嗎?而在電腦裏的指揮系統,也稱爲作業系統,不是異曲同工,前後對映嗎?

  

  至于第八識是什麼?我想用過電腦的人,都會清楚它相當于硬碟中的資料。所以就資料而言,作業系統乃是硬碟裏的部分資料。可是就操作而言,這作業系統卻又能操控硬碟裏的資料。所以末那識,雖是阿賴耶識的一部分,我們熏習的種子很多,其中我執特別強的部分,即稱爲末那識。但末那識卻能操控其它種子的熏習和現行。

  

  電腦我不是很懂,但是從作業系統跟硬碟間的對照關系,去思惟末那識跟阿賴耶識,卻覺得很受用。所以之前讀過這個比喻:阿賴耶識像倉庫,而末那識像守門人。其實就作用而言,應該說是管理員;且管理員是住在倉庫裏面,而不是守在倉庫外面。

  

  緣識名色者,雲何名?謂四無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雲何色?謂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爲色。此色及前所說名,是爲名色。

  

  緣名色六入處者,雲何爲六入處?謂六內入處:眼入處,耳入處,鼻入處,舌入處,身入處,意入處。

  

  緣六入處觸者,雲何爲觸?謂六觸身:眼觸身,耳觸身,鼻觸身,舌觸身,身觸身,意觸身。

  

  色,是指身體。身體是地水火風所和合成的,故稱爲四大所造色。名,是指精神作用,是指感受、思惟、判斷、抉擇等,在佛法上稱爲受、想、行、識四陰。

  

  名色,即軟體與硬體。六入:六種輸入設備。觸:從設備而進行輸入也。

  

  名色,如再以電腦作比喻,則色是指硬體。電腦裏有很多硬體,硬碟是其中一部分。至于名,對照後當是指軟體也,軟體乃包括作業系統。

  

  接著再講六入,入跟出其實是一體的兩面。所謂入就是外界的六塵,通過六根而被我們所覺知,乃稱爲六入。反之,以六根去覺知六塵,豈非六出也?

  

  于是在電腦中,六入即是指六種輸入設備。比如最初用鍵盤、滑鼠等輸入純文字檔。後來有掃描器、數位相機等,能輸入影像檔。從麥克風、音效卡、LINE IN等,能輸入聲波檔等。甚至用補捉卡等,能輸入視訊檔等,這些即稱爲六入也。有入即有出,出者如電腦中之列表機、喇叭等。

  

  緣觸受者,雲何爲受?謂叁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緣受愛者,彼雲何爲愛?謂叁愛:欲愛,色愛,無色愛。

  

  緣愛取者,雲何爲取?四取:欲取,見取,戒取,我取。

  

  緣取有者,雲何爲有?叁有:欲有,色有,無色有。

  

  受:資料顯示于螢幕時。愛.取:從原始資料再編輯或處理。有:儲存成檔案。

  

  在六根接觸六塵時,即是觸。觸過後,外界的資訊就會顯現在意識中,則稱爲受。以電腦作比喻,因打鍵盤而輸入,一打過後螢幕即顯現出來,這即是受。或用掃描器,一掃進去影像檔即出現在螢幕上,也是受。就電腦和衆生而言,觸跟受的時距其實非常短,在我們看到時,影像即顯現了。同樣,鍵盤一打,字體即顯現在螢幕上。

  

  受者,既影像顯現後,我們會對它作個判斷:滿意、不滿意,喜歡、不喜歡。有的我們要進一步去編輯,如果是文字,可能修訂或用不同字體。至于影像,可能將顔色變亮、變暗,或裁邊等,這是從愛而取。在接觸到外面的訊息後,我們也會給它做一些理解、判斷、抉擇,這即是從愛而取。

  

  最後何謂有?有就是在第八識中,又熏習成新的種子。如以電腦作比喻,很簡單!有就是指新的檔案。然而電腦的運作中,你可以不去儲存檔案,或儲存後再刪除。但在人腦中,就不能抉擇要儲存或不儲存。它一定會儲存,而且儲存的還不是最後的結果,而是整個處理的過程。

  

  緣有生者,雲何爲生?若彼彼衆生,彼彼身種類,一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陰、得界、得入處、得命根,是名爲生。

  

  緣生老死者,雲何爲老?若發白、露頂、皮緩、根熟、支弱、背偻、垂頭、呻吟、短氣、前輸,柱杖而行,身體黧黑,四體斑駁,暗鈍垂熟,造行艱難,羸劣,是名爲老。

  

  雲何爲死?彼彼衆生,彼彼種類沒、遷、移,身壞,壽盡、火離、命滅,舍陰時到,是名爲死。此死及前說老,是名老死。是名緣起義說。」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38 ~ p.39

  

  生.老死:從開啓舊檔而再顯示.編輯或處理。

  

  生.老死,下次再開啓檔案時,即是一番小生死。如換過硬碟或主機,即是一番大生死。甚至硬體的升級或軟體的更新,都是一番生死哩!

  

  有人乃將「十二因緣」說成「叁世兩重因果」,乃與修道不相契。

  

  雖有人將「十二因緣」說成「叁世兩重因果」:其中無明、行、識是過去世,名色、六入開始投胎、成長,直到長…

《佛法原典 雜因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