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明,但如透过接触三宝的缘、修学佛法的缘,就能转无明而成为明。而变成明后,后续的行识,当就不一样了。所以不是有前,就一定有后。
同样,虽说六入、触、受。但有六入者,不一定有触、受。因一个人如果修定修得好,他的六根是在内摄状态,而在内摄状态,它是不会跟六尘接触而生受也。所以虽有六入,却无触、受。再其次,虽有触、受,也不一定生爱、取、有。因为如能心不随境转,则虽有受,但不成爱、取、有。
这也就是要从戒定慧三学中,将十二因缘的流转门变成还灭门。否则以直线关系看十二因缘,因为无明所以有行识,这一套一直讲下去,就了无出期了。最重要是在观念上:要确认有因有缘才有果,而修行主要是从不同的缘中去转化果也。
过去我曾将十二因缘跟戒定慧相配:第一从无明、行、识到名色,这是属于慧的部分,也就是要以正见来破无明。以不执五蕴的名色为我为正见;反之执五蕴的名色为我,则是无明。第二从六入到触受,乃定的部分。因专心修定时,六根是不去接触六尘的。以不触故,即无受也。第三从爱取到有,属于戒学。在六根接触六尘后,而能不起贪瞋痴,不作杀盗淫妄等行为。
最后既造业了,即不免落入轮回而有生、老死。然在大乘里,乃别有解法─于造业后,再依信愿之力,而带业往生净土。所以虽生,却是往生净土,而非堕入轮回也。然在原始佛法里,是根本不谈净土的,更何况能带业往生呢?
缘起法义说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缘起法,法说、义说。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云何缘起法法说?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是名缘起法法说。
云何义说?谓缘无明行者,彼云何无明?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痴暗、无明、大冥,是名无明。
无明者,未悟于理。未悟何理?以缘起故无我。以未悟故,执五蕴为我。
这经总算逐一解释十二因缘的名相,但解释过后,却未必真能揭穿无明的真面目。事实上,对无明最直接的定义:于理不清楚、不了悟。对什么理不清楚、不了悟呢?乃对无我之理不清楚、不了悟。至于为什么是无我呢?既众因缘所生法,即是无我尔。故从缘起而了悟无我,就能从无明而转为明。
因此,我们再回头看经文:云何为「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从缘起法来看,因为缘起是无边界的,所以本没有内外的界限。故执有内外,反是无明的根本。同样,云何为「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从因缘果法来看,当然有业就不能不报;然成何种报?还要看后续是结何种的缘!多结善缘,则恶业能轻报。多结恶缘,则善业或成恶报。同样何谓「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一个人如只是到寺庙去参与皈依仪式,而未闻法,其实还是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然若真正了解缘起无我之理,才是个正信的佛教徒。
至于何谓前际与后际?从因缘而生果,即是前际跟后际。所以,如把缘起无我的道理厘清楚了,则万变不离其宗。下面再别染、净等,其实都不离轴心也。
缘无明行者,云何为行?行有三种:身行,口行,意行。
行者,乃五蕴中的行蕴,即唯识学所谓「末那识」也─从自我中心而造身口意三业。
以这样讲三行,其实并未将行真正的意思讲清楚。我认为「行」乃是五蕴中的行蕴。故行,如以唯识学来讲,即是指末那识。故无明主要是指我执,于是因我执即有染污。云何染污呢?从自我中心而造身口意三业,即是染污,即是末那,即是行也。
如佛已彻悟了,虽开口说话,而不造口业。虽立身处事,而不造身业。这是因为既已证得无我,即不再以自我中心而造诸业也。
缘行识者,云何为识?谓六识身: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识者,即唯识学所谓「阿赖耶识」也。
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在原始佛教里,只讲有六识;而唯识学中,乃谓有八识。故以八识来说,会更清楚。所以识者,不只是当下现行的识,也包括身口意所造的业,所熏习的种子,都称为识也。
曾以「电脑」作比喻:行,即作业系统。识,乃硬碟中的资料。必先安装作业系统,才能储存资料。
以过去的识,会影响到未来的识。所以就前后贯穿而言,是指阿赖耶识也。在《楞严新粹》中,我曾以电脑作比喻,来说明八识的作用,各位或许已看过了:
比如无明缘行,行的末那识,乃相当于电脑的作业系统。这个名字实在取的很精准。我们刚才不是说到行,即以自我中心而造诸业吗?而在电脑里的指挥系统,也称为作业系统,不是异曲同工,前后对映吗?
至于第八识是什么?我想用过电脑的人,都会清楚它相当于硬碟中的资料。所以就资料而言,作业系统乃是硬碟里的部分资料。可是就操作而言,这作业系统却又能操控硬碟里的资料。所以末那识,虽是阿赖耶识的一部分,我们熏习的种子很多,其中我执特别强的部分,即称为末那识。但末那识却能操控其它种子的熏习和现行。
电脑我不是很懂,但是从作业系统跟硬碟间的对照关系,去思惟末那识跟阿赖耶识,却觉得很受用。所以之前读过这个比喻:阿赖耶识像仓库,而末那识像守门人。其实就作用而言,应该说是管理员;且管理员是住在仓库里面,而不是守在仓库外面。
缘识名色者,云何名?谓四无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云何色?谓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此色及前所说名,是为名色。
缘名色六入处者,云何为六入处?谓六内入处: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
缘六入处触者,云何为触?谓六触身:眼触身,耳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意触身。
色,是指身体。身体是地水火风所和合成的,故称为四大所造色。名,是指精神作用,是指感受、思惟、判断、抉择等,在佛法上称为受、想、行、识四阴。
名色,即软体与硬体。六入:六种输入设备。触:从设备而进行输入也。
名色,如再以电脑作比喻,则色是指硬体。电脑里有很多硬体,硬碟是其中一部分。至于名,对照后当是指软体也,软体乃包括作业系统。
接着再讲六入,入跟出其实是一体的两面。所谓入就是外界的六尘,通过六根而被我们所觉知,乃称为六入。反之,以六根去觉知六尘,岂非六出也?
于是在电脑中,六入即是指六种输入设备。比如最初用键盘、滑鼠等输入纯文字档。后来有扫描器、数位相机等,能输入影像档。从麦克风、音效卡、LINE IN等,能输入声波档等。甚至用补捉卡等,能输入视讯档等,这些即称为六入也。有入即有出,出者如电脑中之列表机、喇叭等。
缘触受者,云何为受?谓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缘受爱者,彼云何为爱?谓三爱:欲爱,色爱,无色爱。
缘爱取者,云何为取?四取:欲取,见取,戒取,我取。
缘取有者,云何为有?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
受:资料显示于萤幕时。爱.取:从原始资料再编辑或处理。有:储存成档案。
在六根接触六尘时,即是触。触过后,外界的资讯就会显现在意识中,则称为受。以电脑作比喻,因打键盘而输入,一打过后萤幕即显现出来,这即是受。或用扫描器,一扫进去影像档即出现在萤幕上,也是受。就电脑和众生而言,触跟受的时距其实非常短,在我们看到时,影像即显现了。同样,键盘一打,字体即显现在萤幕上。
受者,既影像显现后,我们会对它作个判断:满意、不满意,喜欢、不喜欢。有的我们要进一步去编辑,如果是文字,可能修订或用不同字体。至于影像,可能将颜色变亮、变暗,或裁边等,这是从爱而取。在接触到外面的讯息后,我们也会给它做一些理解、判断、抉择,这即是从爱而取。
最后何谓有?有就是在第八识中,又熏习成新的种子。如以电脑作比喻,很简单!有就是指新的档案。然而电脑的运作中,你可以不去储存档案,或储存后再删除。但在人脑中,就不能抉择要储存或不储存。它一定会储存,而且储存的还不是最后的结果,而是整个处理的过程。
缘有生者,云何为生?若彼彼众生,彼彼身种类,一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阴、得界、得入处、得命根,是名为生。
缘生老死者,云何为老?若发白、露顶、皮缓、根熟、支弱、背偻、垂头、呻吟、短气、前输,柱杖而行,身体黧黑,四体斑驳,暗钝垂熟,造行艰难,羸劣,是名为老。
云何为死?彼彼众生,彼彼种类没、迁、移,身坏,寿尽、火离、命灭,舍阴时到,是名为死。此死及前说老,是名老死。是名缘起义说。」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38 ~ p.39
生.老死:从开启旧档而再显示.编辑或处理。
生.老死,下次再开启档案时,即是一番小生死。如换过硬碟或主机,即是一番大生死。甚至硬体的升级或软体的更新,都是一番生死哩!
有人乃将「十二因缘」说成「三世两重因果」,乃与修道不相契。
虽有人将「十二因缘」说成「三世两重因果」:其中无明、行、识是过去世,名色、六入开始投胎、成长,直到长…
《佛法原典 杂因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