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因诵】
因缘相应
今天继续讲第三诵─杂因诵。为什么称为「杂」呢?我想各位应还记得《杂阿含》为什么称为「杂」。阿含是相应的意思,乃相应于解脱道也。至于杂,根据印顺导师的考证,是众多的意思。众多跟解脱道相应的经典,就称为《杂阿含经》。同样,之所以称为〈杂因诵〉,也是指众多修道因或解脱因也。
前已说:〈五阴诵〉为见道位,而〈六入诵〉为修道位。既见道.修道,皆已说了,则唯各自用功而已,复何可说?
我在上次就已说过:我认为原始佛法的重点,乃是〈五阴诵〉跟〈六入诵〉。因〈五阴诵〉而观五蕴皆空,而能见道。至于〈六入诵〉则谓修行,乃是在六根对六尘时,能返照而不起无明爱欲,能从内销到还灭,就能证得解脱。这见道位讲过了,修道位讲过了,其实修行的重点都有了。至于最后的证道呢?证道其实不用多说,因为那是证量的境界,而不是一般人所可思议、了解的。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虽说也说不清楚,但多少还是得说一些;但说得太多的话,众生反而容易起执着。
故后续的「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甚至三十七道品」,都只是将佛法的理论再敷衍,以及架构化而已!所以越说越多,说到最后竟成三藏十二部经。于是乎,「佛学」就变成一种深奥而堂皇的学问,而很多人一辈子就钻研在这些典籍里、钻研在很多繁琐的名相里。
事实上,一再愈钻研的结果,很多时候是反跟解脱道更不相应。因为,这是用思惟的方法来了解佛法,而不是用修行的方法来体证佛法。所以越说越多,是越说愈(越)清楚?还是越说越不容易掌握到重点呢?其实就「方便法」而言,当是越说越偏离轴心的。因此,我们在研习原始佛典,便有它特别的需要。
得古仙人道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缘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缘故老死有。如是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缘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生,识有故名色有,识缘故有名色有。
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还,不能过彼:谓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我时作是念:何法无故老死无?何法灭故老死灭?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无故老死无,生灭故老死灭。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广说。
我复作是思惟:何法无故行无?何法灭故行灭?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无明无故行无,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处灭,六入处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
我时作是念:我得古仙人道,古仙人径,古仙人道迹;古仙人从此迹去,我今随去。譬如有人游于旷野,披荒觅路,忽遇故道、古人行处,彼则随行。渐渐前进,见故城邑,故王宫殿,园观、浴池,林木清净。彼作是念:我今当往白王令知。即往白王;大王当知!我游旷野,披荒求路,忽见故道、古人行处,我即随行。我随行已,见故城邑,故王宫殿,园观、浴池,林流清净。大王可往,居止其中。王即往彼,止住其中,丰乐安隐,人民炽盛。
今我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径,古仙人迹;古仙人去处,我得随去,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我从彼道,见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灭,老病死灭道迹。见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行集,行灭,行灭道迹。我于此法,自知、自觉,成等正觉。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余外道,沙门,婆罗门,在家、出家,彼诸四众,闻法正向!信乐知法善,梵行增广,多所饶益,开示显发。」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12
这部经,其实是有些问题的:
我们首先看第一段「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作是念。」这意思是佛想到祂过去世时,如何思惟十二因缘?事实上,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是这辈子才成道的。所以谓过去世时,即能思惟十二因缘,乃与事实不合。这是第一点。其次:
「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还,不能过彼。」作逆向思惟:为何有老死?为有生!为何有生?因为有有。然后再逆推到名色、到识,就无法再逆推上去。然而在下面的经文,即从识再逆推到行和无明。所以事实上,并没有「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问题。
第三既开始讲十二因缘,所谓「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等。但对内容却未交代清楚。所以你就算已把十二因缘背得滚瓜烂熟,你还是不能开悟。
为什么会这样呢?事实上,什么是无明?已在〈五阴诵〉、〈六入诵〉中都讲清楚了,所以在此便不再详说。这就像我讲经的习惯,如已说过的观念,就只是带过,而不再详细剖析也。
所以,有人说释迦牟尼是逆观十二因缘而成道的,包括这部经典也是这么说。但我不这么认为,因十二因缘是祂成道说法之后,再整理出来的架构。祂成道最初应是悟缘起无我,也就是〈五阴诵〉所说的。因此,这里虽讲无明灭则行灭,却未把无明交代得很清楚。
最后这句话─「我时作是念:我得古仙人道,古仙人径,古仙人道迹;古仙人从此迹去,我今随去。」就历史来看,释迦牟尼佛是创始以来,唯一无师自觉者,祂过去并没有哪位仙人真正得道。虽然后来的经典乃讲到有所谓的「独觉」,但在历史上,并没有这样的人物存在过。
所以,十二因缘的说法,我认为是:后来人再整理出来的理论架构,而非佛因逆观十二因缘而顿悟成佛也。下面这部经〈缘生法〉,就比较详细讲到:何谓十二因缘?
缘生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因缘法及缘生法。云何为因缘法?谓此有故彼有,谓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你看,为什么─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这也就是为:十二因缘已经讲过了,所以现在重讲时,就只是简单带过而已!
云何缘生法?谓无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法定,法如,法尔,法不离如,法不异如,审谛、真实、不颠倒。彼如来自所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显发。如是随顺缘起,是名缘生法。
多闻圣弟子,于此因缘法、缘生法,正智善见。不求前际,言我过去世若有,若无,我过去世何等类?我过去世何如?不求后际,我于当来世为有,为无,云何类?何如?内不犹豫,此是何等?云何有?此为前谁?终当云何之?此众生从何来?于此没当何之?若沙门、婆罗门,起凡俗见所系,谓说我见所系,说众生见所系,说寿命见所系,忌讳吉庆见所系,尔时悉断、悉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成不生法。是名多闻圣弟子,于因缘法、缘生法,如实正知,善见,善觉,善修,善入。」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34 ~ p.35
「因缘法」与「缘生法」,究竟是同是异?其实乃牵涉到「定义」的问题!
而在此经中,也不算已界定清楚!
这是讲「因缘法」就是─此有故彼有。然而何为缘生法呢?事实上,就这经文而言,对于缘生法和因缘法,并未作很明确的划分。所以对「无明缘行,行缘识,…到生老死。」有人说它是十二因缘,有人称它是十二缘起。这表示因缘法跟缘起法,似乎是很相类似的。但是就我的了解,因缘法的「此有故彼有」,应有两种对待关系:
第一是同时存在的:如大小.长短等。既有大才有小,也有小才有大;故大小一定是同时存在,才能作比较。至于长短、轻重等皆然。
第二是异时对待的:如母子.花果等。异时,就是时间上有前后。像世间人所谓的母子关系:认定先有母亲,后生儿子。乃此有故彼有。又如花和果,也是先开花再结果。这都是异时的此有故彼有。
故因缘果者,说因缘,似偏于同时的对待关系。谓因果,则偏于异时的对待关系。
因此,不管是讲缘生法或因缘法,其实都讲得不够清楚。最好直接讲「因缘果法」,从众因缘,而成果。其次,若就因缘而言,既主导性重的称为因,主导性少的称为缘;于是说到因缘,乃偏于同时的对待关系。至于说因果,则偏于异时的对待关系也。故必从时间的前后、跟空间的相待,去看因缘果法,这才是较了义的。
且因不能自己成果,要有缘配合才能成果。这种情况就像母亲不能自己生儿子,一定要父母结合才能生儿子。同样,有花也未必有果?一定要配合天时、地利,才能有果。否则,或寒暑失调,或营养不够,这花可能开到一半,就雕谢而不能结成果。故要有因有缘才能成果,而不是因本身就能成果。
故十二缘起,并不是一串「单向的直线」关系─因为无明,就有行;因为行,就有识。如果就是这样一路串下去,众生就永远不能解脱。
若缘不同,则十二缘起法便有异也。因为有异,才能修道、成道:
1.若修学佛法,则能转「无明」成「明」。
2.若修学定法,虽有「名色」;而不得「六入.触」也!
3.若心不随境转,虽「受」而不起「爱取有」也。
所以,要有缘才能成果;而且如缘不同,果亦不同也。比如虽众生都有…
《佛法原典 杂因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