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個大我。當我們把自已一個小的生命歸入某個更大的生命時,我們就在大的生命中尋找到自己。因爲你未能完成的優越和成就,都可在這個團體中找得到。現在有很多人去學電腦等尖端科技,他不一定真對這科技有與趣,但是他已歸屬于這行列時,便感覺自己已被接納了,自己的生命已有了意義。所以我們經常用歸屬,來提升自己的成就。歸屬,表面是自己去歸屬一個大的團體,其實是用此來認同自己的價值。很多人穿上新衣服在鏡子前左看右看,自己覺得似乎不錯,但還是沒信心,于是找幾個好友共同來認同,大家都說好時,他才能肯定。人往往需要大衆的認同,才能肯定他自我的價值,而認同往往又是從歸屬中完成的。所以歸屬失敗的話,他就會寂寞空虛,而覺得生命沒有存在的意義。
每個衆生爲了要肯定生命的意義,就至少要抓住一樣東西,不管是優越感、成就感或是認同、歸屬感,如果抓得到就覺得生命有意義。佛經上說衆生取一舍一,像猴子一般,看到一個便抓一個,抓了這個,又掉了那個;他們感覺生命似有變化,其實根本不離「抓一個東西」的本質。這種要抓個什麼的心向,無所不在。炒地皮、買股票也好,或有人自認爲打坐有某種程度的體驗也好,甚至「我開悟了」也好,他總是抓住一樣東西。而爲了這個東西,我們必須付出很大的代價。
佛法說貪、瞋、癡、慢、疑。貪心是要把東西抓住不放,而且抓得越多越好。瞋心是別人只要拿走一點,我就生氣而攻擊他了。癡心是不明就裏地要抓得比人多,抓得比人牢。慢心是我抓得比別人多,抓得比別人牢,就會覺得自己了不起。疑心是這個東西雖已抓住了,但是這東西的好壞卻不知道。所以,貪、瞋、癡、慢、疑都是從我們要抓住一樣東西而有的,而不管抓得到或抓不到,一切的煩惱已跟著而來。
經典上講,由我執而起四種煩惱;我愛、我慢、我見、我癡。我愛,我必須去抓,而且抓得越多越好。我慢,就是我抓得比別人多、比別人牢時,就覺得自己了不起。我見,爲什麼要抓
是爲了肯定生命的意義,肯定我的價值。我慢我愛是因爲我見而有的,而我見以佛法說,又是由于衆生的愚癡才有的———不知諸法緣起,本來空寂。
以上第一個層次「有我」,有我就會産生種種的煩惱。可是無可奈何啊!看不破,即放不下。
2. 無我
第二個層次「無我」。先從緣起中了解,所謂的我是怎麼存在的。一般人都說:「靈魂是我!」靈魂是什麼呢
從那裏來的?是什麼因緣和合而有的?從沒有人論及這些!因爲他們靈魂的觀念就是佛法所說的「自性見」。又有人以爲身體是可以變的,但靈魂是不變的。若變是變的世界,不變是不變的世界,身心、靈魂既已分開了,如何又說我這身心是由靈魂來控製呢
一般人總希望建立一個不變的本體,來統一那萬變的現象,這根本上就是一種錯誤。因此這世界如真有不變靈魂的話,那也跟我們身心沒有關系。所以要真正了解我們生命的身心變化,要從整個緣起,也就是無我去分析。佛法分析,「我」是由五蘊———色、受、想、行、識共同和合而成的,那麼以下我們將分析這五蘊的成分和緣起,以便能進一步了解無我的真義。
色
首先談「色」。佛法把人的身體分成四個元素:地、水、火、風。地是所有固體的存在,包括骨、肉、筋脈、皮膚、頭發等。水是血液、內分泌等。火是身上的暖氣和消化等作用。風是呼吸,包括內呼吸、外呼吸。這身體的地、水、火、風是與自然界的地、水、火、風互相緣起的。我們吃飯,然後消化吸收而成爲身上的肌肉組織。我們呼吸,將外面的空氣變成內在的空氣。所以人的存在不能夠離開外界的四大。一般人只覺得這身體就是我,但是離開外界,這身體也就不存在了。
如果身體是我,頭發是我,等一下把頭發剪掉,這頭發還是不是我呢
或者有人受傷,手被切掉了,這只斷手還是我嗎?剛開始還覺得是,越久便越覺得不是。現在有器官移植,腎壞了換個腎,這新腎是不是我呢?現在還有人造的器官,心髒壞了換個人造的,你說這不是我,這是鐵的!塑膠的!這怎麼可能是我呢?你覺得別扭,心理變得不平衡。其實本來就沒有這個問題,以我本不是一成不變的東西,它是時時刻刻與自然界接觸而常起變化。故我之中,至少這個身體是變化的。
地水火風四大從另一種層次來看,四大是心理狀態的反應。火大———動了無明火、肝火,生氣、瞋恨,這就是火大。水大———看過《楞嚴經》者都知道,什麼叫貪水,一個人看到他喜歡的東西,他的眼睛就會發亮;人在高興時,臉上就有光澤,這是水大在變化。火大是瞋恨心,水大則是貪愛心。風大是攀緣心,心常在散亂之中。地大就是衆生的愚癡、頑固、執著。所以四大從物相來講是地水火風,從心相來講是愚癡、貪愛、瞋恨、散亂。當一個人心中的四大在變化,那他的物相四大也跟著在變化。
在佛經上有一個故事,有一次外道請佛應供。佛有他心通,知道這家夥不懷好意,但佛還是答應了。那外道不只在飯裏下毒,並還在屋前掘了一個大火坑。佛前往時,告訴他隨行弟子說:「你們走路時,要走在我的後頭,並且我還未用飯之前,你們不能夠先吃。」佛說:「內心的貪瞋癡叁毒我已化盡,這種世間的毒藥,害不了我的。內心中的貪火、瞋火、癡火,我已熄滅了,所以這大火坑也燒不到我的。」當他一步踏過坑時,火坑即變成蓮池,毒藥亦變成甘露。從這個例子我們知道,地水火風在一般人覺得那是很實在的東西,可是,當一個修行人心中沒有妄想執著時,則此四大也就沒有作用。「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個身體是我嗎?連個身體的實存都不可得了,還能問這是誰的嗎
受
其次「受」,受是感受,眼睛看到是眼受,耳朵聽到是耳受,心中想到是意受。大部分人喜歡用抽象的玄理來解釋這些感受現象。眼睛、耳朵、鼻子之所以能感受外界現象者,而神經能將訊號傳到大腦。那大腦又是如何起作用呢
這時有人說是由心來控製的。而心又是什麼呢
心由靈魂來控製的,那靈魂又是什麼
此等一步一步往後面推,總要找出一個最後不變的本質。這種說法根本是人類思想的無明,先把物體固定之後,然後又要在物體之外,找出一個心來,此心即使存在,也跟彼物沒有關系。
物外無心,心外無物,這是我們基本上要建立的觀念。心是什麼呢?現在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肚子餓是誰在餓
因爲肚子餓所以我們身體沒有力氣;又因爲肚子餓了,別人跟我講話,我懶得聽了,別人要我做的事,我也不想做了,看任何事情都不順眼,不對勁。肚子餓是誰在餓?恐怕不只是我的身體,更且包括我周遭的一切。這好比我們在大海之中丟進一塊石頭,則它的震動會傳遍整個大海。所以心是什麼?在《大乘起信論》上有謂:「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心是我們從一物出發而推到整個法界緣起,故整個法界的變化都在這心中。所以,物外沒有心,心外沒有物。
也許有人會問,色塵雖存在,卻只有眼睛看得到,耳朵鼻子並不知道,既一物的存在,所有法界都受到影響,那耳朵鼻子嘴巴也都應知道才對呀!何以我們不用耳朵來看、用鼻子來聽?此牽涉到兩個因素:一是刺激量的大小,一是感官的靈敏度。對聲塵來講,耳朵的靈敏度最大,其他眼睛或身體的靈敏度不夠大,因此我們總認定是用耳朵來聽聲音。其次是刺激的大小,比如我們可以聽到聲音,但太遠太小或太大的聲音,則我們就聽不到了。我們的感官雖然可以感受,但有一定的範圍,以不同的感官有不同的範圍。當聲音大如打雷時,你可以用身體感覺到有股大風暴沖著你來。一個人瞎眼之後,其他感官的靈敏度相對變大,他可以用耳朵便能勝任別人需用眼睛才能做的工作。同樣的一個人修行到達某個程度之後,他的感官靈敏度非常大,此時他可以用耳朵來看,用眼睛來聽。故《楞嚴經》提到六根互用並不稀奇,只要你的感官夠靈敏的話。
以上所說「受」是誰在受呢
不是我受,而是無法不受。
想
其次講「想」。把這個東西叫做杯子,似乎是我動心思量的結果,可是再仔細分析,爲什麼叫它做杯子呢?乃因爲大家一向叫它做杯子的緣故。從此一事實而知,人並非能突想異想,我們只是從過去的印象中引發而有現在的各種念頭而已。這也就是《解深密經》所謂「阿陀那識甚微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們的念頭像瀑流連續不斷,這尤其是打坐的人更能感覺到,我們希望把心定下來不要想,可是念頭還是不斷地來,想檔都擋不住。這些意識不但是後念接著前念,且念頭一來便是一大堆。大大小小都有,大的念頭我們還可以感覺到,小的念頭我們根本感覺不到。故這所有的「妄想」並不是我們用「心」想出來的,它只是一群一群的種子識,當碰到外界時就産生了現行,産生了各式各樣的概念出來。這好比瀑流,是由兩種因素所組成的:一是流水,一是河道。流水在河道上流,就形成整個瀑流,這河道恰如外在的境界,而水流則是我們內在的種識。河流的水不但前後相續,且會因河道的變化而産生不同的變形。因此當境界中一有個杯子,我的意識便緊跟著化現出杯子的形象來。總之,「想」,事實上並不是有一個「我」在想,只是過去的念頭碰到現在的境界而産生現行而已。
以上所說,現行雖是無爲的,但又會受環境的影響再産生修正。如那個人不好,看到他就覺得討厭,這是我過去對他的觀念。可是若有人表示他是個孝子,這時我對他的觀念便會好了一點,後來再慢慢地觀察,才發覺他竟是一位好人啊!我們的觀念如此經過外在境界一次又一次的修正,這就叫做現行熏習種子。過去的業識現行于境界上,境界又熏…
《一葦過江 教理篇 緣起.性空.無我.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