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一苇过江 教理篇 缘起.性空.无我.禅▪P2

  ..续本文上一页、一个大我。当我们把自已一个小的生命归入某个更大的生命时,我们就在大的生命中寻找到自己。因为你未能完成的优越和成就,都可在这个团体中找得到。现在有很多人去学电脑等尖端科技,他不一定真对这科技有与趣,但是他已归属于这行列时,便感觉自己已被接纳了,自己的生命已有了意义。所以我们经常用归属,来提升自己的成就。归属,表面是自己去归属一个大的团体,其实是用此来认同自己的价值。很多人穿上新衣服在镜子前左看右看,自己觉得似乎不错,但还是没信心,于是找几个好友共同来认同,大家都说好时,他才能肯定。人往往需要大众的认同,才能肯定他自我的价值,而认同往往又是从归属中完成的。所以归属失败的话,他就会寂寞空虚,而觉得生命没有存在的意义。

  

  每个众生为了要肯定生命的意义,就至少要抓住一样东西,不管是优越感、成就感或是认同、归属感,如果抓得到就觉得生命有意义。佛经上说众生取一舍一,像猴子一般,看到一个便抓一个,抓了这个,又掉了那个;他们感觉生命似有变化,其实根本不离「抓一个东西」的本质。这种要抓个什么的心向,无所不在。炒地皮、买股票也好,或有人自认为打坐有某种程度的体验也好,甚至「我开悟了」也好,他总是抓住一样东西。而为了这个东西,我们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

  

  佛法说贪、瞋、痴、慢、疑。贪心是要把东西抓住不放,而且抓得越多越好。瞋心是别人只要拿走一点,我就生气而攻击他了。痴心是不明就里地要抓得比人多,抓得比人牢。慢心是我抓得比别人多,抓得比别人牢,就会觉得自己了不起。疑心是这个东西虽已抓住了,但是这东西的好坏却不知道。所以,贪、瞋、痴、慢、疑都是从我们要抓住一样东西而有的,而不管抓得到或抓不到,一切的烦恼已跟着而来。

  

  经典上讲,由我执而起四种烦恼;我爱、我慢、我见、我痴。我爱,我必须去抓,而且抓得越多越好。我慢,就是我抓得比别人多、比别人牢时,就觉得自己了不起。我见,为什么要抓

  是为了肯定生命的意义,肯定我的价值。我慢我爱是因为我见而有的,而我见以佛法说,又是由于众生的愚痴才有的———不知诸法缘起,本来空寂。

  

  以上第一个层次「有我」,有我就会产生种种的烦恼。可是无可奈何啊!看不破,即放不下。

  

  2. 无我

  

  第二个层次「无我」。先从缘起中了解,所谓的我是怎么存在的。一般人都说:「灵魂是我!」灵魂是什么呢

  从那里来的?是什么因缘和合而有的?从没有人论及这些!因为他们灵魂的观念就是佛法所说的「自性见」。又有人以为身体是可以变的,但灵魂是不变的。若变是变的世界,不变是不变的世界,身心、灵魂既已分开了,如何又说我这身心是由灵魂来控制呢

  一般人总希望建立一个不变的本体,来统一那万变的现象,这根本上就是一种错误。因此这世界如真有不变灵魂的话,那也跟我们身心没有关系。所以要真正了解我们生命的身心变化,要从整个缘起,也就是无我去分析。佛法分析,「我」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共同和合而成的,那么以下我们将分析这五蕴的成分和缘起,以便能进一步了解无我的真义。

  

  色

  

  

  

  首先谈「色」。佛法把人的身体分成四个元素:地、水、火、风。地是所有固体的存在,包括骨、肉、筋脉、皮肤、头发等。水是血液、内分泌等。火是身上的暖气和消化等作用。风是呼吸,包括内呼吸、外呼吸。这身体的地、水、火、风是与自然界的地、水、火、风互相缘起的。我们吃饭,然后消化吸收而成为身上的肌肉组织。我们呼吸,将外面的空气变成内在的空气。所以人的存在不能够离开外界的四大。一般人只觉得这身体就是我,但是离开外界,这身体也就不存在了。

  

  如果身体是我,头发是我,等一下把头发剪掉,这头发还是不是我呢

  或者有人受伤,手被切掉了,这只断手还是我吗?刚开始还觉得是,越久便越觉得不是。现在有器官移植,肾坏了换个肾,这新肾是不是我呢?现在还有人造的器官,心脏坏了换个人造的,你说这不是我,这是铁的!塑胶的!这怎么可能是我呢?你觉得别扭,心理变得不平衡。其实本来就没有这个问题,以我本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它是时时刻刻与自然界接触而常起变化。故我之中,至少这个身体是变化的。

  

  地水火风四大从另一种层次来看,四大是心理状态的反应。火大———动了无明火、肝火,生气、瞋恨,这就是火大。水大———看过《楞严经》者都知道,什么叫贪水,一个人看到他喜欢的东西,他的眼睛就会发亮;人在高兴时,脸上就有光泽,这是水大在变化。火大是瞋恨心,水大则是贪爱心。风大是攀缘心,心常在散乱之中。地大就是众生的愚痴、顽固、执着。所以四大从物相来讲是地水火风,从心相来讲是愚痴、贪爱、瞋恨、散乱。当一个人心中的四大在变化,那他的物相四大也跟着在变化。

  

  在佛经上有一个故事,有一次外道请佛应供。佛有他心通,知道这家伙不怀好意,但佛还是答应了。那外道不只在饭里下毒,并还在屋前掘了一个大火坑。佛前往时,告诉他随行弟子说:「你们走路时,要走在我的后头,并且我还未用饭之前,你们不能够先吃。」佛说:「内心的贪瞋痴三毒我已化尽,这种世间的毒药,害不了我的。内心中的贪火、瞋火、痴火,我已熄灭了,所以这大火坑也烧不到我的。」当他一步踏过坑时,火坑即变成莲池,毒药亦变成甘露。从这个例子我们知道,地水火风在一般人觉得那是很实在的东西,可是,当一个修行人心中没有妄想执着时,则此四大也就没有作用。「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个身体是我吗?连个身体的实存都不可得了,还能问这是谁的吗

  

  

  受

  

  

  

  其次「受」,受是感受,眼睛看到是眼受,耳朵听到是耳受,心中想到是意受。大部分人喜欢用抽象的玄理来解释这些感受现象。眼睛、耳朵、鼻子之所以能感受外界现象者,而神经能将讯号传到大脑。那大脑又是如何起作用呢

  这时有人说是由心来控制的。而心又是什么呢

  心由灵魂来控制的,那灵魂又是什么

  此等一步一步往后面推,总要找出一个最后不变的本质。这种说法根本是人类思想的无明,先把物体固定之后,然后又要在物体之外,找出一个心来,此心即使存在,也跟彼物没有关系。

  

  物外无心,心外无物,这是我们基本上要建立的观念。心是什么呢?现在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肚子饿是谁在饿

  因为肚子饿所以我们身体没有力气;又因为肚子饿了,别人跟我讲话,我懒得听了,别人要我做的事,我也不想做了,看任何事情都不顺眼,不对劲。肚子饿是谁在饿?恐怕不只是我的身体,更且包括我周遭的一切。这好比我们在大海之中丢进一块石头,则它的震动会传遍整个大海。所以心是什么?在《大乘起信论》上有谓:「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心是我们从一物出发而推到整个法界缘起,故整个法界的变化都在这心中。所以,物外没有心,心外没有物。

  

  

  也许有人会问,色尘虽存在,却只有眼睛看得到,耳朵鼻子并不知道,既一物的存在,所有法界都受到影响,那耳朵鼻子嘴巴也都应知道才对呀!何以我们不用耳朵来看、用鼻子来听?此牵涉到两个因素:一是刺激量的大小,一是感官的灵敏度。对声尘来讲,耳朵的灵敏度最大,其他眼睛或身体的灵敏度不够大,因此我们总认定是用耳朵来听声音。其次是刺激的大小,比如我们可以听到声音,但太远太小或太大的声音,则我们就听不到了。我们的感官虽然可以感受,但有一定的范围,以不同的感官有不同的范围。当声音大如打雷时,你可以用身体感觉到有股大风暴冲着你来。一个人瞎眼之后,其他感官的灵敏度相对变大,他可以用耳朵便能胜任别人需用眼睛才能做的工作。同样的一个人修行到达某个程度之后,他的感官灵敏度非常大,此时他可以用耳朵来看,用眼睛来听。故《楞严经》提到六根互用并不稀奇,只要你的感官够灵敏的话。

  

  以上所说「受」是谁在受呢

  不是我受,而是无法不受。

  

  想

  

  

  

  其次讲「想」。把这个东西叫做杯子,似乎是我动心思量的结果,可是再仔细分析,为什么叫它做杯子呢?乃因为大家一向叫它做杯子的缘故。从此一事实而知,人并非能突想异想,我们只是从过去的印象中引发而有现在的各种念头而已。这也就是《解深密经》所谓「阿陀那识甚微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们的念头像瀑流连续不断,这尤其是打坐的人更能感觉到,我们希望把心定下来不要想,可是念头还是不断地来,想档都挡不住。这些意识不但是后念接着前念,且念头一来便是一大堆。大大小小都有,大的念头我们还可以感觉到,小的念头我们根本感觉不到。故这所有的「妄想」并不是我们用「心」想出来的,它只是一群一群的种子识,当碰到外界时就产生了现行,产生了各式各样的概念出来。这好比瀑流,是由两种因素所组成的:一是流水,一是河道。流水在河道上流,就形成整个瀑流,这河道恰如外在的境界,而水流则是我们内在的种识。河流的水不但前后相续,且会因河道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变形。因此当境界中一有个杯子,我的意识便紧跟着化现出杯子的形象来。总之,「想」,事实上并不是有一个「我」在想,只是过去的念头碰到现在的境界而产生现行而已。

  

  以上所说,现行虽是无为的,但又会受环境的影响再产生修正。如那个人不好,看到他就觉得讨厌,这是我过去对他的观念。可是若有人表示他是个孝子,这时我对他的观念便会好了一点,后来再慢慢地观察,才发觉他竟是一位好人啊!我们的观念如此经过外在境界一次又一次的修正,这就叫做现行熏习种子。过去的业识现行于境界上,境界又熏…

《一苇过江 教理篇 缘起.性空.无我.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