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习我们的种识,就这样我们意识中的观念不断的在变化。一般人以为他自己在想,事实上他一点都不曾想过。
一般而言,人不可能没有念头,就如同水流,水既已存在,你不可能叫它没水。但是就佛法来讲,我们虽不可能叫水不存在,但可以叫水不流。如何使水不流呢?水是从高水位流向低水位的。假使我们用心不平等,水面便有了高低差,于是心便动了,杂想纷飞。所以如何使我们的心能够无想呢?就是心行平等,平等则不动。因此,终究的定,并不是用筑水坝的方法,而是从看一切万物平等而使心能够不动。「想」,简而言之,是谁在想?没有人在想,只是念头在动。念头为什么会动?因为意识遇上境界,乍起现行。无作者亦无受者。
行
「行」,大部分人又都认为我可以抉择。我要当工程师、科学家‥‥等等。我们把「选择」分为两点来讨论:一是能选择的我,一是我所选择的对象。从对象来说,如果你现在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那当然不可能选择第三条!所以我们的选择早已经被限制住了。又就能选择的我而论,选择时我们本身的观念条件,也把我们限制住了。选择,终究而言只是因缘在迁变,因缘有相应、有不相应,外因缘和内因缘相应,于是你选择了它。或者说是它选择了你。故选择,是内外因缘共同决定的。所以自由意志论,认为身心之外有一个能选择的我,或宿命论认为在人的身心之外有一个被指使的我,这都属于自性见,是所谓的无明。众生因能所分立,所以才有这些问题。我们修行到了身心统一的时候,这些问题就不存在了。总之,「行」没有抉择的主体,没有「我」在选择。
识
「识」,一般人所以认定有「我」,主要是为解释两种作用:第一是统一的作用,六种感官如何能互相调和呢?眼睛看到和耳朵听到的有一种统一的现象,又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也有一贯的轨迹。为了这统一的作用,人们认为应在变化之中建立一个不变的「我」,才能统一。事实上就缘起而论,一切存在本身既是互相影响、互相连锁,故统一的现象是缘起本来就必然有的作用,并不需要在现象之外,另外找一个东西来统一。又前已述及,即使要另找一个东西来统一,它也统一不了的。
第二种是主宰的作用。在相续的因果中,前因有它的力量能影响现在,现在又有它的力量以影响未来。故不是因为「我」才有这种牵引的力量啊!诸法缘起,法尔如是。因此认为有主宰的本体,根本就是无明。
总之,从色受想行识来分析它的作用,我们可以肯定根本没有一个不变的「我」存在。我们既不否认生命存在的事实,也不否认五蕴的作用,只是这些乃由因缘和合才有的,而缘起本来自性空。
有很多人认为佛法讲「无我」宝在很可怕,人活着吃饭、工作、睡觉‥‥等,这些都是为了「有我」,要是「无我」那该怎么办?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要是不自私自利,则社会会静止,文化将断亡。无我观念果真如此可怕吗?事实上并不如此。
这可以由两个阶段来讲:第一、假使大家真能做到「无我」的境界,那么这世界上都没有问题了。人总认为有很多问题要由「我」来处理,所以「我」不能放掉。事实上没有「我」就没有问题,所以不需要另一个「我」来处理问题。第二、「无我」反而能关心别人,因为你没有自身的问题,所以才有闲功夫去关心别人的问题。一般人认为有「我」,必先得保护自己,因此不能把自己奉献出来。当「无我」的时候,反而更能看得开、看得远,且更能承担。从有我到无我的过程,好比有个人从小就住在一间很小的房子里,这房子里的一切他都很熟悉,吃的喝的他也蛮习惯了。如果有一天要把这房子拆掉,他就急了,房子拆掉后该怎么办呢
他不敢拆,因为这是他唯一拥有的,折掉之后不就一无所有了吗?但是果真拆掉后,他立刻会发现原来这世界是多么广大光明而灿烂,有星星、天空、花草、山河大地,有谁愿意再回到以前那个黑暗狭隘的房间呢?把小我这个结剥掉之后,事实上心量反而更宽大更圆融了。所以佛经上常讲「无我大悲」,当一个人能证悟到「无我」的境界时,他的大悲心立刻能提起来。
以上我们已将「无我」的道理说明过了。最后我必再声明一点,理解「无我」的原理后,还是要努力修行;不要以为反正已「无我」了,还修什么行?随它去吧!在未真用功而得受用前,「无我」的思想并不能有效地帮助我们解决烦恼,境界一来,心就作不了主了。所以还是要努力用功!如何用功,待下个题目继续谈。
三、从无我到无心
上节我们已从分析五蕴的缘起,而能信受无我的真理。然而此思想我们能否将之表现于生活行为中呢
那大可未必。如何才能将此思想确实地表现于生活中
这就有待于修行了。
然而什么是修行
以下则从佛法所谓十二因缘中说明。十二因缘有「流转门」和「还灭门」。流转门即是众生执我,因为有我,所以人们总得今天抓着这个,明天握住那个,以此来肯定自我生命的价值,于是众生的命就在这个、那个之中,沉沦不已。这「此出彼没」就是流转。流转是以自我为中心,向外攀缘于诸境界,心随境界而造作不已,辛苦不已。然而,大部分的人都是如此攀缘造作,所以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反以为这才是真实。因此这流转,佛法称它为顺流———顺世俗的流向,也顺着业习的流向。然而从更高的佛理来看,这究竟是烦恼的根本,生死的泉源。
「还灭」是「逆流」,顺流是顺着我执(无明)的驱策(行),而熏习业识的种子(识),业识又现行成我们的身心(名色)。身心中有六种感官(六入),此感官跟外境对映(触),产生种种的意象(受)。我们再从意象中分别而生爱恶之心(爱),随着爱恶之心产生取舍的行为(取)。随着取舍的不同而更衍生成无穷的果报(有),于是生命相续(生),老死不已(老死)。逆流是循着相反的方向来解脱生死的锁炼。欲除生、老死,先断爱取有。此爱取有偏指粗的妄想及外显的行为,故以戒来收摄。然而,行为及粗妄想乃是从更细的妄想驱动而有的,故欲更进一步断除爱有,必得去除名色、六入、触、受,此以定来降伏。在定中,没有身心的异想,也没有根尘的相待,当然不会有爱取有。然而定只是降伏使业识暂不现行而已,无明的贼王、爱欲的根源仍未拔除。故进一步的修行,方能破灭无明的窠巢,截断生死的横流,此唯以慧方可断灭无余。故以下便以戒定慧三门说明修行的方法:
1. 戒———爱取有
人从早到晚,所看所听所作所想的一切,范围非常广泛。以此生活面作为修行的着手点,当然非常扎实,但是因面太广了,力量不容易集中,所以用这样的方法修行,想要有大成就,那就不容易了。以一般人来说,活到四、五十岁之后,已在生活中磨炼了一段时间,他们也有某些的体验。年纪大了,棱角钝了,意气也平顺多了,这是从生活的教练场中磨炼出来的。然他们会因此而入定开悟吗
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力量太松懈了。修行,原则上要从一门深入,从一点去突破,再以此点扩大到整个面,而不是从整个面下手。
戒———生活中所依奉的原则
众生是无我的,心能时时系念而能够表现出无我的行为,这是戒。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然而,什么是善
什么是恶?世界上每种宗教对善恶的定义各不相同,甚至佛法也有不同层次的说法。从无我的真理来看,恶是以自我为中心而衍生的一切观念行为。譬如:我要比别人聪明,我希望别人看得起我,我要事业有成就,这些都是有我,那么这便是恶了。所以,这里所讲的戒不单指行为而已。杀生是善或是恶
是以动机和后果来判断的。同样妄语,在人世的生活中,有许多地方,不得不用妄语,这是否犯戒呢?假使是以我为中心,打妄语是为了骗别人的钱财,争取别人对自己的好感,为了对自己的身心有利益,这妄语便算是恶了。若是为别人好而妄语,以这原则来讲便不算犯戒了。也就是诸恶莫作的恶,凡以自我为中心所蕴育出来的身心行为,都叫做恶。而善是与出离心相应的身心行为。
所谓出离心,并不是这个地方不好,这个世界不和平,我讨厌它,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像这样的厌离,不是真正的出离心。因为真出离心并不是在于出离境界,以出离这个境界,还入另一个境界,都还在境界中打转,不叫出离。这都还是分别心,有所谓这个好,那个不好;要取这个,不取那个。这都是从「爱取」的心态中而表现出来的行为,故不叫出离。能真由爱取的心态中跳出来,这方叫出离心。所以真正的出离心,并不一定要离开什么地方,或要去做什么事情。出离心是已能把这些差别全部放下。然而此出离并非那种「灰身灭智」的真空状态。不要以为已把我自己跳出来,我就没事了;以更进一层的出离心必与大悲心相应———我自己已跳出来,我也希望别人能跳出来。既出离心是于生死中不再有生死,而事情也没有一定要做或一定不要做。既自无所谓,因此才能随顺众生的缘而济苦与乐。所谓大悲心者,不以自己的心为心,而以众生的心为心,众生需要什么,就给予什么。所以众善奉行的善,从一方面看是出离心,从另一方面看就是大悲心。简单地讲,「善」是以无我空慧为基础,所表现出的一切身心行为。如果没有无我的正见,作福兴善,并不是菩萨道,只是人天有漏的福业而已。
从无我到无心
在生活之中怎能表现出无我的行为呢?就是从无心中而有。无心就是无爱心、无取心。众生有爱主要是爱自己,不是爱别人,也不是爱财、爱色。爱财爱色是因为爱自己而有的。因为爱我,所以有助于我的东西我都固守,而会违害我的安全、损害我的利…
《一苇过江 教理篇 缘起.性空.无我.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