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一苇过江 教理篇 缘起.性空.无我.禅▪P4

  ..续本文上一页益的一切,我就损毁。爱是以「我爱」为中心,因为我爱而产生境界爱。我们所讲的无心就是要无爱心。无心又可以说是平等心。故无心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它清清楚楚知道一切.但是在感受上是平等的。知道这个人,也知道那个人。但你不会有喜欢这个人而讨厌那个人的分别。清清楚楚的知道一切性相因果,这是觉照的功夫,觉照是智慧。然而,众生大部分在觉照后,对境界不是攀缘,便是执着。还没抓到手的,就拚命去追,这是攀缘。已经抓到手的更抓得紧紧的,唯恐失去,这是执着。有攀缘和执着,便不能平等随缘,任运无为了。

  

  修行,要能在生活之中常常观照自己的念头,我们的念头一起,便要自问:这是跟爱心染心相应

  还是跟取心舍心相应?是无我还是有我?常常能够这样的自省,我们才会一次又一次的修正改进。这也就是我们应将周遭所碰到的一切人、事、物、境界,当作镜子。这镜子所照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一个不会看镜子的人,看到镜子里的东西,不是喜欢便是讨厌。其实,他喜欢的是他自己,讨厌的也是他自己。因为喜欢或讨厌,全是唯心所造。所以碰上讨厌的事,我们要立即反省:我的观念,为什么会造成讨厌它?一定是思想里有执着、有取、有舍、有爱、有恨,所以才会讨厌。于是就要调伏自心,使其从有我的执着放下,而慢慢归顺于无我无心的境界。这便是修行。

  

  因此真正的修行,并不一定要在深山古剎里打坐念佛;若以这种方法修行,在红尘都市里是最好的,因为在此历练的机会最多。但是这种修行能得力处,不在于顺境而是逆境,顺境事情做顺了,就会一直攀缘下去,比如在社会上赚钱,钱赚越多,野心也跟着越大,于是满脑子钱,这样心就越向外了。所以顺境之中不容易修行,人都是在碰上逆境后才会自问:我在做什么

  这么辛苦又是为什么?逆境经常给我们一种当头棒喝———「你在做什么?」这给修行人一种反照自心的机会,你还有那些执着放不下?不会修行的人在逆境中,虽一时被压抑下来,但他的执着还在。譬如我想升官,可是上面有个人比我聪明能干,我想我是比不过他的,我只好忍耐。这时我可以忍得下去,好象没事,可是等到有机可乘时,就扯他的后腿。这种忍不是修行,它只是一种压抑的功夫。真正的修行,他会想:为了升官每天睡不着,这是为什么

  他官虽比我高,可是付出的代价也不少。有很多人正忙着攻击他呢!等到你的心调伏后,人家送官要你当,你才不想当哩!这也就是在逆境中,我们得以察觉到自己的执着所在,有心才有顺逆,无心就没有顺逆。

  

  2. 定———名色、六入、触、受

  

  我们的身心与外境接触时,一般人都不免心随境转。譬如看到一个人,心就跟着那个人走了。听到一个声音,心就被那个声音吸走了。看到讨厌的人,看到喜欢的人,心都跟着动荡。所谓定,就是心跟境接触时,能够心不随境转,能保持心不动。定就是不动心,既不散乱也不昏沉。所谓不散乱,即心不随境转;所谓不昏沉,乃对周遭的一切,清楚分明。

  

  心不随境转,境可分为三等境:

  

  

  

  不为尘境所动

  

  

  

  首先是不为尘境所动。所谓尘境,佛法所说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眼睛所看到的一切形象,耳朵所听到的一切声音,鼻子所闻到的一切气味,舌头所尝到的一切味道,身上的一切感觉,还有第六分别意识。刚开始学打坐,先做到不被外五尘所动。

  

  不为自己的妄想所动

  

  

  

  其次做到不被自己的妄想所动。想过去现在未来种种事,这种想是属于第六尘境。能够不想,而不为尘境所动,这是打坐的第一层次的功夫。有的人在此便错认为功夫已经到家了。

  

  事实上,打坐功夫好一点时,便会有另一种觉受:妄想不是我们去想它的,而是它来找我们的。此种妄想是第二等尘境,叫妄识。以佛法唯识的观点,我们的第八识(阿赖耶识),里面有我们过去所熏习种种的影像和观念,它会像晚上作梦一样,自己跑出来。我们在打坐间,有时候分别意识已经没有了,不再想东想西;可是会有一种更细的念头跑出来,而跑出来时,你的心还是跟着跑了。这念头比较微细,像雾一般飘过来又飘过去,或等到飘过去了,你才意识到,咦!我刚才想些什么?那影像可以回味一些,但不是很清楚,这是细妄想。妄想再细的话,就会变成一种境界出现。所谓境界,即虽我在这里打坐,但是眼前会有花草树木等奇奇怪怪的形象或声音出现。此乃因心很细时,只要心念一动,则我们的心便被此心念所充满,故此心念的作用与平常时大不相同。平常因妄念很多,因此任何妄念再加进去,都只有一点点作用,就像一潭脏水,你再倒一点颜料进去,根本不见颜色的变化。这也就是那些平常妄念多的人,心念必没有力量的道理。打坐到妄想很少时,这时只要有一个念头出现,这个念头就有很大的力量,你就莫名其妙被牵引着跑了,跑了半天,不知道回头,所以在此境界之中就更难作主了。甚至到更微细时,当我们打坐到已忘记自己在打坐,那就变成跟梦境一样。我们作梦时,不知道自己睡在床上,因为已进入另一种时空状态。同样我们在打坐中的幻境,已不知道自己在打坐,跑到另一个世界去了。如果警惕心不够的话,心便随境而去不知回头。警惕心够的人,他会发觉,咦!我不是在打坐吗?怎么会跑到这里来?觉照一起,才又赶快回到打坐功夫上。所以第二层次,打坐要不为妄识所动,如能做到不为妄识所动,那他在梦中就可以作主了。

  

  有一位禅师问他的弟子,修成何等境界?第一、白天能不能作主?其次,晚上能不能作主

  白天若可以作主,到了晚上可不一定能作主。有很多人白天尽做好事,到了晚上便梦见做坏事。此乃因为我们第六识在浮现前,已经过一种选择的过程。比如有些坏念头,我们不会让它出现;这也就是妄识中已经被自己观念所接受的部分,才会表现出来。没有被自己观念所接受的,它还是潜伏于第八识里,暗中等待。等到人意识松弛之后,如昏睡酒醉时,它就偷跑出来。于是白天不敢做的,晚上都做了。平常不敢说的,酒醉时一切都说了。我们知道人死后的心态就跟梦中的心态差不多,因此,梦中不能作主,则生死关头也就作不了主。所以,那些假好人,在生死的关头就不能再装好人了,他的业障会全部显现,因为他的第六识已经没有力气去控制那些坏念头的出现。甚至人到晚年,便经常错乱颠倒、昏味无主了。

  

  所以我们修定,要更修到不为妄识所动。有句话:「至人无梦」。真正的修行人,他不会做梦。因为他的白天和晚上都是一样的。第八识和第六识没有界线。不会有什么东西可以放出来,什么东西不可以放出来的差别。我们人的第八识像一个大仓库一般,其中唯有一个很小的门,有一个卫兵(我执)控制门口,检查进出。等到修行到内外如一时,这时此门就没有必要了。若我们能修到,第六识和第八识直接相通,这时就能有相当的智慧和能耐。因为第六识的范围跟第八识比起来,是小巫见大巫,不可同日而语。

  

  不为无明所动

  

  

  

  修定的第三个层次,是要不为无明所动。那位禅师再问弟子,你白天能够作主,晚上也可以作主,那你的主人是谁呢?不知道主人是谁,就是无明。众生都在无明之中,虽然我们的妄识是因为无明而有的,但能妄识不动不是代表无明没有了,它还是存在的。就像一窝盗贼躲在洞穴里,虽没有出来抢劫,你不能因此说没有盗贼。修定的第三等境界就是要把盗贼能够消灭,这才是真正得定。不为无明所动要有慧的功夫,所以前两种修定,是世间定,而第三种却是要悟后才能修的。因为到此,你方知无明为何物。

  

  修定,怎样能使心不动———初步的方法是「制心一处」,即是将心系于某特定的意象中,脱落了再粘回去。就像骑牛一般,被甩下来,再爬上去,一次又一次,努力再努力,久而久之不但这条牛被驯服了,你可以很轻松地爬上爬下;并且其他的牛,其他的马,其他的一切,你都可以轻松自在地上上下下,这时功夫成片了。念佛的人到此境界,一切的声尘,如汽车的喇叭声,电风扇的风声,水流声,都是佛号。甚至我们起心动念都是佛号。假使用白骨观,眼睛睁开闭着,都是白骨。或者参话头,任何念头一动都跟话头有关,你在参「我是谁?」,汽车驶过去,你听到声音,会问起「是谁听到汽车声?」;走路时你会问;「是谁在走路

  」这时,我跟方法和外在的境界都已打成一片,在此一片中,不知道我的存在,不知道外境的存在,不知道一切的存在,这是统一于一点的定。

  

  其次,统一于一切的定,叫做三昧。三昧是心跟物圆融无碍的状态。如观音三昧,就是对一切声虽清楚明白,但不会觉得我在听声音,既无能也无所。这时有没有心的意识?有没有我的执着呢?都没有。但这不是究竟的无我,不是真正的无心。印度有些外道,修行到这个境界,就以为已经解脱了。虽然烦恼都没有了,一切分别都消失了,但这只是忘我而已。就像刚才所说的盗贼,只是跑到窝里去了,我们不能说已没有盗贼了。众生的我执,在这时虽不起作用,但是它还是存在的。统一于一点,统一于无限,它会使我们得到一种轻安和谐和自在。这就像酿酒一样,我们把许多妄想烦恼密封起来,然后它们就会自己调整和谐。因此打坐入定,出定之后,看什么东西都很顺眼,觉得一切轻安自在。然而,众生的无明不断,这和谐便是不究竟的,以众生有「我」就一定会跟外境产生对立,有对立便不得圆满。所以真正的解脱就要用慧的功夫,也就是要参禅开悟。印度外道修定,能修到非想非非想定,但定期一过,他的我执和烦恼也就跟着现行,像盗贼住在窝里,东西吃光了,就出来抢劫。于是又流转生死,漂…

《一苇过江 教理篇 缘起.性空.无我.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