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泊三界了。
3. 慧———无明、行、识
参禅是参什么呢?参疑情。疑情与一般人的疑问不同。一般的疑问是问他叫什么名字?他从那里来?他有什么用?诸如此类是属于外向性的思考,这也就是我们前述的流转门。以顺着物缘向外扩展出去,必散乱而矛盾。而疑情则是内向性的思考,从另外的角度来探讨生命的问题。譬如说「我」,一般人先肯定此为「我」,故因「此我」所以要吃喝,要财利,要成就等。然而内向性的思考是问:「我是谁?」我为什么要这些
这些对我真有用吗?内向的探索才能找出问题的核心。内向,向内凝聚,和谐而统一。我们所见到禅宗所用的话头,都是内向性的问题,如「我是谁
」「念佛者是谁?」「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如果一个人问的是外向性的问题,我们说这个人没有善根,因为他的心还是向外,若问的是比较内向性的问题,我们能说这个人有善根,因内向性的思考可使我们从内在去破我执,而外向性的思考,却使我们的我执一次又一次的加重。修行既最重要在破除我执,当然非得用内向性的思考不可。
禅,最初是直参疑情,到后来才用话头。这话头有两种作用:一是降伏我们的妄想。众生都有很多妄想,故用一个话头去抵挡一切的妄想。这跟「制心一处」用法略同,能把我们的心系在话头上,我们的妄想就会减少。其次,这话头是一逆向性的思考,而且是不带情感的利刃。我们不能守着一个这样的话头———我讨厌你。因为我是带着情感的意味,比如我们念一百次「我讨厌你」,最后你会真去揍他。因此禅宗有很多话头是没有道理的,例如「麻三斤」,「庭前柏子树」。为什么要用这奇怪的话头,因为这种话头完全没有意义。完全没有意义的话头,才使你没有办法去攀缘动脑筋,所以你不会因此而打妄想。当我们用话头使我们的妄想慢慢减少时,他就会自然起疑情。此乃因为我们的妄想虽从来遮盖了我们本来的面目,但当妄想逐渐减少时,我们就会觉得这世界好象不该是这个样子,这时他已起了疑情。这如同我们作梦一样,当梦的力量很大时,我们不觉得自己在梦境中打转,反而觉得这些都是真实的。但当梦的力量慢慢减却之后,他会觉得奇怪,我怎么会是这个样子?我怎么会在这个地方?这是真的还是假的?我是不是在作梦?这疑问一起,那梦的力量便退却得更快,这时距觉醒已不远了。同样当我们用方法而使我们的妄想慢慢减少之后,我们原有无明业识的力量便慢慢消除了,而我们觉悟的心性就会慢慢地显露出来。
修定得力的人,都会在有意无意之间起疑情,这世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打坐的是谁?来果禅师念佛念到连作梦都在念佛,待师父问他:「念佛的人是谁
」倏尔疑情大发。此因为他的妄想已很少了,所以只要轻轻一提,疑情马上就弥天漫地,无所不在了。
我现在画一个图形,这个盗贼窝最里面是他们的贼王,这王也就是我执,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因为有我所以要维持生命,要肯定生命的价值,此乃王旁边的诸位大臣。因为要有成就感、优越感、安全感,故得用种种手段以争取之,这是外围的将官士兵。这模型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一种执着。这执着有它的层次,越外面的执着,我们越容易看得到。例如我想喝水是因为口渴,喝水是大家都可以看得到的。而口渴则是比较内在的感受,再问为什么口渴便要喝水?因为我要活下去!那你又是谁呢
你为什么怕死呢
众生的执着是有层次的,能断除什么层次的执着,我们就可以得到何等的悟境。一般人想要一口气直捣黄龙把王去掉可不容易。所以参禅一次就能大彻大悟没有那么简单,能够去掉几个将官,已算是很有善根了。
所以真正的慧,是要从根本断除我执,然后才能真正的无心。前已说过:无心不是无知无能、灰身灭智,无心反能「真空妙有」,进一步契入「真如」境界。真如境界是什么?有待下回分解。
四、禅
许多人学禅,看了不少的禅书和公案,也练习着打坐,但所学到的却不是禅,此乃因禅是不可思议的,不是言语文字所能形容的,如不能消除对语言文字的执着,不能放下思虑的包袱,那能进入到不可思议的禅境里?
语言和文字较易偏颇于一边,不是长就是短、不是大就是小,皆是从分别的世界里转生的。例如有个人身体一向很健康,且他四周的人也都很健康,于是他就无从得知什么是疾病?相对的也体会不出什么是健康。又如另一个人一生都生活在黑暗的世界里,他自然不知道什么是黑暗
什么是光明?
中论偈颂有云;「众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从缘起观诸法自性空,知一切的思考不过是抽象的假名而已;假名不同于实际,然而我们可借用假名来分析,以消除边见、矛盾而体会于中道的境地。中道的境地即可说是「禅的境地」。
禅、空、真如、法界、中道或佛性‥‥,他们所涵示的意义都差不多。因为那都是标示着某种境界,而此境界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来形容的。而经典上有很多这一类的名称,那只不过是为了便于引导众生而勉强使用的一种方便罢了。
「禅」是不可说的,我们只能把「不是禅的部分」说出来,至于真正的「禅」,只能靠自己去体会了。这如同有一盆污水,里面充满了杂质污垢,我们只能指示别人,这盆水里有些什么污垢和杂质,然后让他自己去揣摩、想象:一旦去除掉那些骯脏的污物后,剩下的「清水」将是个什么样子?所以我们要讲「禅」,就必须从「非禅」讲起:
1. 不动不住
一般的众生是攀缘和执着的,而禅的世界是不攀缘也不执着的。攀缘是向外动,而禅是不动的。执着是固守在一个定点上,而禅是不住于任一点上的。「攀缘」和「执着」是一股众生的习性,二者相互矛盾,就因相互矛盾,所以众生都有烦恼,而禅没有烦恼。
禅既是不动也是不住的,因此我们可勉强说:性是不动的,而相是不住的。此犹如我们看一面镜子,镜里面的形相虽不断的在变化,然而镜子能照物的功能却是如如不动。又如当你很专心的在看电影时,专心到没有其它的杂念,仅有银幕上的剧情变化;这时你的心可说已是不动的,而你所见的景象却是不住的。
当我们炼心,能炼到心和物统一时,自然成不动也不住的境界,因为既已统一了,自然就没有一个可以动的心;同时心物本身就是无常,因此它当然是不住的。
2. 无限无量
众生的世界是有限的,而禅的世界是无限的。所谓「限」就是界限,世间任何一样东西都有它的范畴,例如:我是我、你是你、树是树、草是草‥‥彼此都有清清楚楚的界限,然而在禅的世界里是没有这些界限的。《华严经》中有「芥子纳须弥」之说;《维摩经》中亦有十方菩萨、大阿罗汉等都到维摩丈室问疾,人数虽多,可是丈室却都容纳得下;相传在南海普陀山上有一个道场,无论有多少人去都装得下;有一次他们举行一个大法会,约有一千多人参加,结果依然是刚刚好,不大也不小,这实在是太奇妙了。
我们凡人的视力、听力、体力、心力都是有界限的,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量度和范围,我们就看不见、听不到、动不了。但是大菩萨却不一样,他们的身和心是无限的,他们可以化身千百亿,也可以在同一时间里解答无数众生的问题,完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人都希望能从「有限」的世界,到「无限」的世界去。但这个限在那里?在「执着」。执着越重就越有限。譬如我们正想找某个人,于是在我们的眼中就形成两种人:一是我所要找的人;一是非我要找的人。又如有些人非常喜欢科学,他只相信科学,于是他的世界就被科学限制住了。执着就是界限,越执着则世界就越狭小。所以修行者如能破除一分的执着,心量也就会有一分的开阔,渐渐的才能从有限的世界进入无限的世界。
3. 无罣无碍
禅的世界是「无我」的世界;「无我」换个名词可说是「法我」———以整个法界为我,既以法界为一全体,自然消除掉许多无谓的矛盾。众生的世界里有许多矛盾,例如:冷和热、大和小、美与丑、善与恶,这都是物与物之间的矛盾。又如我们的身体怕冷,天气一冷。冷就和身体起了矛盾;身体怕热,天气一热,热就和身体产生矛盾;这是外物和自身的矛盾。我们肚子饿了,会饿得「心」很难受;工作很多,必须做完,可是身体很累,想要睡觉休息;这又是身和心之间的矛盾。甚至在心念中,前一念和后一念不一致,碰到情况发生时打不定主意,这就是心和心的矛盾。在众生之中总是有这么多的矛盾,矛盾是因界别产生的,而禅是没有分别的,所以说禅的境地中没有这些矛盾。
4. 无作无受
众生的世界是有作的世界,「业」牵引着众生做一切事,众生身不由主的造福、作恶、上天堂、下地狱。而禅是无作境界,没有想要做什么,也不在意已做了什么。
常有人觉得佛教对于「弘法利生」的工作似乎很不积极,不像基督教那样热烈地到处布道和传教,这是因为基督教还是一个有作的宗教,而佛教是无作的宗教。普贤十大愿王中有「请转*轮」一愿,说明了佛菩萨是要众生请转*轮后,才转*轮的。一切皆随顺「因缘」而做,水到渠成,法尔如是。八地以上的菩萨称为「无功用行」,他们已是无作境界,不会想要做什么,必需众生有感,然后菩萨有应,就像我们必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菩萨才来「救苦救难」。
众生的世界也是个有受的世界,而禅是无受的世界。有心才有受,无心就无受。既不受苦也不受乐,不受生也不受死,不受有也不受无;一切不…
《一苇过江 教理篇 缘起.性空.无我.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