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葦過江 教理篇 簡介緣起性空義▪P3

  ..續本文上一頁,成就此生機蓬勃的叁千大千世界。若諸法不空,則此爲一機械,死寂的世界了。中論雲;「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老子曰;「鑿戶以爲室,當其無,有室之用,必植以爲器,當其無,有器之用。故有之以爲利,無之以爲用。」有則有體有相,有質有礙,有限有量,有界有別,有所在,則有所不在;有所用,則有所不用。無則無體無相,無質無礙,無限無量,無界無別,無所在,而無所不在;無所用,而無所不用。故空非全無,不是烏有,否則又何來空名

  必有人而後冠以字號,必有瓶然後貼以標簽,必有世事萬物的無常變化,而後襯托出空理———性相不二,體用一如。

  

  空除了消極否定自性見外,更有他積極肯定的甚深含義,以我所知,歸納如下十點:

  

  1.唯名無實:虛空是什麼

  無礙色也,是質礙消逝後所顯現的狀態,虛空本無質體。同樣空理,也是聖者泯滅自性見後的境界,空性也無自性,故說空空。

  

  2.超情無倚:虛空不依天氣所覆,地形所載,卓然而存于天地之間。空理亦然,聖人之前,聖人之後,空理恒常如是;非佛作,亦非余人作,法住、法位、法界、法爾如是。

  

  3.廣大無邊: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莫不包納虛空之中,無出其外。同此,一切萬象,生住異滅;一切人情,喜怒哀樂,無不從空理中而得顯現。

  

  4.平等無別: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盡虛空,偏法界,虛空同一體出,平等無別。同理,一切萬法,無不從因緣生,無不隨因緣所轉,同一空理所出,平等無別。

  

  5.圓融無礙:虛空無質礙,故隨雕鵬而起,天馬行空,扶搖直上九千裏,盡自逍遙無礙。同理,空中無自性,故能隨緣造化千端,推移萬態,成就此五彩缤紛之世界。

  

  6.常住無變:盡管無常,剎那遷流,山峰成谷,滄海桑田,虛空仍是虛空,亘古不移。盡管緣起緣落,緣散緣合,空理總是空理,常住不變。

  

  7.清淨無染:或時黑雲密布,陰霾滿天,總歸雨過天青,萬裏無雲。虛空本自清淨,不爲世塵所染。或人殺盜淫妄,五逆重罪,一念向善,勤修善業,一闡提皆得成佛,空理不爲罪業所蔽,覺性不被無明所遷。

  

  8.寂寞無爲:虛空無爲,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聖人冥契造化,無心應物。用心若鏡,不將不迎,事來鏡始現,事去影隨空,無所爲而無所不爲。

  

  9.涅槃無诤:見一切法如夢如幻,如露如電,如水中月,如空中華,虛妄不實。永離攀染執著,無相無願,即得究竟安穩解脫。

  

  10.究竟無上: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無不從空理中而所顯現。一切世間知巧及出世間智慧,無不彙歸此空理大海中。故空理爲究竟無上之法理。

  

  「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緣起的現象當下就是空埋,空理之顯現,亦不離緣起。

  

  「諸佛依二谛,爲衆生說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義谛。若人不能知,分別于二谛,則于深佛法,不知真實義。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

  

  (中觀.觀四谛品)

  

  世人或求利樂,或尋道安,利樂豈遠于人

  道安甯隔于世?利樂道安只在對境之一念明覺而已。子曰:「仁遠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吾亦曰;「道遠乎哉,吾覺道,斯道安矣!」道不遠人,人自遠道;遠于道而後求道,道終難求矣!騎于驢而後覓驢,驢竟難覓矣!傷夫人情之惑也久矣,目睹真道而莫覺。

  

  緣起即性空,性空即緣起。所有一切法,自時間觀,則前後如瀑流相連,無始無終。即一切法的現起,必由前因,必結後果。前因再诘前因,前因不可窮;後果比推後果,後果不可盡。前因不可窮,故一切法無始無生;後果不可盡,故一切法無終無滅。無始無終,不生不滅,相績變遷,非常非斷。

  

  緣起即性空,性空即緣起。所有一切法,自空間觀,則左右如波濤相依,無邊無際。即一切法的現起,必由能依,必爲所依。能依再倚能依,能依無有邊;所依又連所依,所依無有際。波濤相間,海體相連,能依所依,交織一如。如此一切法,用似別而性相同,相似動而體常靜。無邊無際,不去不來,渾如一體,非一非異

  

  如此菩薩觀一切生命,本無生滅,不曾去來,無煩惱可斷,無生死可了,無菩提可證,無涅槃可住。故常于叁界,恒順衆生,建水月道場,作空華佛事。如此菩薩觀一切因果,叁世相續,唯心所現。不必否定過去,才能成就現在,不必拋棄現世的安和,方能希冀未來的利樂。在現世裏,在一念間,不舍過去業因,恒順現在衆緣,而建立未來樂果。現世樂即來生樂。即究竟樂。

  

  如此菩薩觀一切我法,本無體性,不曾界別,無得可得,無失可失。自利不離利他,利他不異利己。恒于叁界,慈視衆生,不憂不懼,不悔不吝。于汲汲利己之事相中,恒順衆生的利樂;于泱泱濟世的風範上,常益菩薩的道行。

  

  如此菩薩于無常惑苦的世界裏,即心自覺淨,不舍娑婆而莊嚴淨土;不必于無常的世界外,追尋永恒的天堂;不必于有限的身心外,構繪無限的夢園,以在因果相續中,即法性之恒常,在因果綿延中,即法界之無限。

  

  如此雄毅堅忍,巍巍矗立,生機蓬勃,風雲湧起的大乘風度,必因中觀思想的發揚而後致之。理智辨之如此,史實驗之亦如此。

  

  「足跨天山無礙,腹納四海常寬,

  

  意超叁界獨敏,智照萬物恒寂。」

  

  

  「我說」即是空,所謂佛者,覺也,覺悟于真理。有謂: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有謂: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自覺于真理,我即真理,我即道路,故能于大衆中,得四無所畏,常作獅子吼,建法幢,吹法號,震法雷,澍法雨,棒喝衆生于曉夢,善導黎民于迷津。成叁界導師,爲四生慈父,而于一切中尊。

  

  若學佛不能從生命意識與宗教情操中,圓悟此心,一以貫之。務求誠于中而形于外,改變氣質,升華性靈,淨化身心,莊嚴世界,否則鎮日贅牙鴃舌,喔咿呶呢,堆砌文藻,賣弄名相。拾人牙慧,盜取前人之糟粕;舞文弄墨,博笑衆人于公堂。鑽牛角尖,揭發古人所不取。嘩衆取寵,迎合小人之趣味,而自高唱入雲「學術立場」,豈不可悲!

  

《一葦過江 教理篇 簡介緣起性空義》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