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成就此生机蓬勃的三千大千世界。若诸法不空,则此为一机械,死寂的世界了。中论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老子曰;「凿户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必植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则有体有相,有质有碍,有限有量,有界有别,有所在,则有所不在;有所用,则有所不用。无则无体无相,无质无碍,无限无量,无界无别,无所在,而无所不在;无所用,而无所不用。故空非全无,不是乌有,否则又何来空名
必有人而后冠以字号,必有瓶然后贴以标签,必有世事万物的无常变化,而后衬托出空理———性相不二,体用一如。
空除了消极否定自性见外,更有他积极肯定的甚深含义,以我所知,归纳如下十点:
1.唯名无实:虚空是什么
无碍色也,是质碍消逝后所显现的状态,虚空本无质体。同样空理,也是圣者泯灭自性见后的境界,空性也无自性,故说空空。
2.超情无倚:虚空不依天气所覆,地形所载,卓然而存于天地之间。空理亦然,圣人之前,圣人之后,空理恒常如是;非佛作,亦非余人作,法住、法位、法界、法尔如是。
3.广大无边: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莫不包纳虚空之中,无出其外。同此,一切万象,生住异灭;一切人情,喜怒哀乐,无不从空理中而得显现。
4.平等无别: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尽虚空,偏法界,虚空同一体出,平等无别。同理,一切万法,无不从因缘生,无不随因缘所转,同一空理所出,平等无别。
5.圆融无碍:虚空无质碍,故随雕鹏而起,天马行空,扶摇直上九千里,尽自逍遥无碍。同理,空中无自性,故能随缘造化千端,推移万态,成就此五彩缤纷之世界。
6.常住无变:尽管无常,剎那迁流,山峰成谷,沧海桑田,虚空仍是虚空,亘古不移。尽管缘起缘落,缘散缘合,空理总是空理,常住不变。
7.清净无染:或时黑云密布,阴霾满天,总归雨过天青,万里无云。虚空本自清净,不为世尘所染。或人杀盗淫妄,五逆重罪,一念向善,勤修善业,一阐提皆得成佛,空理不为罪业所蔽,觉性不被无明所迁。
8.寂寞无为:虚空无为,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圣人冥契造化,无心应物。用心若镜,不将不迎,事来镜始现,事去影随空,无所为而无所不为。
9.涅槃无诤:见一切法如梦如幻,如露如电,如水中月,如空中华,虚妄不实。永离攀染执着,无相无愿,即得究竟安稳解脱。
10.究竟无上: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无不从空理中而所显现。一切世间知巧及出世间智慧,无不汇归此空理大海中。故空理为究竟无上之法理。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缘起的现象当下就是空埋,空理之显现,亦不离缘起。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中观.观四谛品)
世人或求利乐,或寻道安,利乐岂远于人
道安宁隔于世?利乐道安只在对境之一念明觉而已。子曰:「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吾亦曰;「道远乎哉,吾觉道,斯道安矣!」道不远人,人自远道;远于道而后求道,道终难求矣!骑于驴而后觅驴,驴竟难觅矣!伤夫人情之惑也久矣,目睹真道而莫觉。
缘起即性空,性空即缘起。所有一切法,自时间观,则前后如瀑流相连,无始无终。即一切法的现起,必由前因,必结后果。前因再诘前因,前因不可穷;后果比推后果,后果不可尽。前因不可穷,故一切法无始无生;后果不可尽,故一切法无终无灭。无始无终,不生不灭,相绩变迁,非常非断。
缘起即性空,性空即缘起。所有一切法,自空间观,则左右如波涛相依,无边无际。即一切法的现起,必由能依,必为所依。能依再倚能依,能依无有边;所依又连所依,所依无有际。波涛相间,海体相连,能依所依,交织一如。如此一切法,用似别而性相同,相似动而体常静。无边无际,不去不来,浑如一体,非一非异
如此菩萨观一切生命,本无生灭,不曾去来,无烦恼可断,无生死可了,无菩提可证,无涅槃可住。故常于三界,恒顺众生,建水月道场,作空华佛事。如此菩萨观一切因果,三世相续,唯心所现。不必否定过去,才能成就现在,不必拋弃现世的安和,方能希冀未来的利乐。在现世里,在一念间,不舍过去业因,恒顺现在众缘,而建立未来乐果。现世乐即来生乐。即究竟乐。
如此菩萨观一切我法,本无体性,不曾界别,无得可得,无失可失。自利不离利他,利他不异利己。恒于三界,慈视众生,不忧不惧,不悔不吝。于汲汲利己之事相中,恒顺众生的利乐;于泱泱济世的风范上,常益菩萨的道行。
如此菩萨于无常惑苦的世界里,即心自觉净,不舍娑婆而庄严净土;不必于无常的世界外,追寻永恒的天堂;不必于有限的身心外,构绘无限的梦园,以在因果相续中,即法性之恒常,在因果绵延中,即法界之无限。
如此雄毅坚忍,巍巍矗立,生机蓬勃,风云涌起的大乘风度,必因中观思想的发扬而后致之。理智辨之如此,史实验之亦如此。
「足跨天山无碍,腹纳四海常宽,
意超三界独敏,智照万物恒寂。」
「我说」即是空,所谓佛者,觉也,觉悟于真理。有谓: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有谓: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自觉于真理,我即真理,我即道路,故能于大众中,得四无所畏,常作狮子吼,建法幢,吹法号,震法雷,澍法雨,棒喝众生于晓梦,善导黎民于迷津。成三界导师,为四生慈父,而于一切中尊。
若学佛不能从生命意识与宗教情操中,圆悟此心,一以贯之。务求诚于中而形于外,改变气质,升华性灵,净化身心,庄严世界,否则镇日赘牙鴃舌,喔咿呶呢,堆砌文藻,卖弄名相。拾人牙慧,盗取前人之糟粕;舞文弄墨,博笑众人于公堂。钻牛角尖,揭发古人所不取。哗众取宠,迎合小人之趣味,而自高唱入云「学术立场」,岂不可悲!
《一苇过江 教理篇 简介缘起性空义》全文阅读结束。